中國學習日本的理由是什麼,日本在唐朝是具體向中國學習了什麼

2021-03-03 21:03:03 字數 3476 閱讀 1814

1樓:漫閱科技

留日教育熱來潮的出現

源,除了眾所周知的歷史背景之外bai,還有諸du多具體的客觀原因。對此,康zhi有為dao在2023年1月的《進呈日本明治變政考序》中,曾談到學習日本的幾點理由:其一,日本作為一個封閉的蕞爾小國,經過變法而驟強,其成功的經驗值得中國學習。

其二,日本與中國語言風俗相近,國體相同,又經歷了大致相同的閉關→開放→變法的過程,因而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尤其值得中國借鑑,中國通過考察日本變政之次第,「鑑其行事之得失,去其誤弊,取其精華」,則可以盡收其利而去其害,減少中國自己變法過程中的失誤。其三,由於日本大量地翻譯了西方自然、社會科舉的著作,考慮到中國西語人材奇缺而日中語言相近的條件,中國可以通過翻譯日本譯著間接瞭解西方學術,同時這種語言相近的條件也為中國人赴日留學提供了便利。其四,歐美以數百年造成治體,日本效歐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體。

中國近採日本則可以用更短的時間,便能實現自強的目的。學習日本無疑是一最佳的捷徑。

日本在唐朝是具體向中國學習了什麼?

2樓:日奈森★亞夢

在文化的本源上,日本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是相近的或相通的。公元754年,鑑真東渡對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影響重大而深遠,日本人民稱鑑真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在漢字傳來前沒有自己的固有文字等等,說明了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淵源。 鑑真六次東渡航海的艱苦歷程,使後人瞭解了唐朝時中國、日本的造船術和航海術。

公元894年,日本派出第十一次遣唐使,即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從前期第一次遣唐使的派出至後期第十一次遣唐使的停止,中間經歷近二百六十餘年,在唐日兩國之間進行外交、文化和經濟聯絡的重要形式的遣唐使,終於結束了。

唐朝時,日本正處於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這個封建社會的盛世極為推崇。因此,它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達13次之多,其他**和留學生來唐最多一次達五六百人,他們學習中國的生產技術、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制度、文學藝術、建築技巧和生活習俗等。

由於中日之間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許多方面都受中國影響很大,表現在:第一,政治經濟制度方面,日本進行的"大化改新"就仿照唐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實行班田收授法(同於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其次,在城市建築方面,我們學過唐都長安有朱雀大街,東市西市這一些建築在日本京都中也同樣有。(甚至連市區還命名為長安和洛陽)第三是文字方面,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書面表達的工具,後來,日本參照漢字草書和楷書的偏旁,創制了日本文字,第四,日本的飲食、服裝和同常的生活也受唐朝的影響很大。

由於我國當時的文化先進,成功得進行了對日本的文化侵略。

(大致就是這樣的,如有不解再繼續追問吧~!)

3樓:誠之旗的蟲蟲組

補充回答:日本雖然諸多方面學習了中國唐朝,但是是以唐朝作為雛形。而並非完全照搬中國的。

日本例如什麼沒學?科舉制制度沒學、重文輕武思想沒學、太監製度沒學、***沒學、大一統思想沒有完全灌輸,這些思想恰巧是決定日本未來走向更繁榮的原因之一。所以日本嚴格意義上說是一個封建聯邦。

同時有兩個元首。一個幕府,一個是朝廷。

日本沒有學這些思想所以決定他能繁榮,在明治維新能走向成功。並且順利步入近代化。中國為何近代的革命如此艱苦?

因為就在於大一統皇權**下,要想衝擊這樣的制度是相當困難的。而且中國人的思想長期處於愚昧和封閉。這種現象儘管到了如今資訊和科技都較為發達的時候也還是依然存在。

那麼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我所說日本沒有學習中國的幾大方面的原因。而恰巧這些卻影響了中國

科舉制度,表面上看上去,它給予了窮人登堂入室考取功名跨入更高一階級的機會,但這樣的制度在人的實際能力中是相當難考上的(考上的基本不是人)。這樣的原理如同孫子兵法的陰招「我不把路封死,但我給你一條崎嶇的不是人走的路給你走。」而且更大程度上來說是壓制了人才的發展。

看起來服務封建**的官僚體系,實際上確實在製造麻煩。但話又說回來,比起當時日本世襲貴族的嚴密等級制度來說。也是有它的優點,但長遠來看。

這無形中是把嚴密的封建等級打破了(但實際又沒打破,屬於一種畸形)。而且科舉制度更多是一種趨向理論化而非實踐融合理論的全過程。因此日本沒學就在於他們看清了這個中國人也看不清的細節。

當初日本實行了一段科舉制度後便決定放棄該制度。

重文輕武始於宋朝,重文輕武這個思想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中看起來是為了防止武人拳兵制造割據,破壞統一。但更深層的危害是某種程度上扼殺了中國漢民族的尚武精神,嚴格來說漢民族自古就有尚武的傳統。當然這種尚武傳統只到唐朝。

宋朝開始就以文官帶兵。當然也沒有絕對否定文官的積極作用。但很大程度上已經削弱民族的鬥志。

相反,同一時期日本的鎌倉幕府建立了中國人一直最為之敏感的「武士道」。武士道的淵源其實是來自中國,更準確的分析是來自唐朝。日本在鎌倉建立武士政權之後,在中國南宋被元朝所滅之後,元朝忽必烈舉兵入侵日本,日本便以武士成功抵擋元朝入侵,當然也不乏有颱風的幫助擊退元軍。

但日本之後更加器重武士的精神和實際帶來的作用。但日本實行了武士道之後也並非想象那樣美好,這個武士道的文化也造成日本後來戦國時代的群雄割據。重文輕武思想在日本沒有得到廣泛擴散,但日本民族也並非完全棄文而不管,而且日本民族本身人口就少,所以迫使日本人要修煉「文武兼修」。

其實重文輕武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也是與科舉制度形成互補的。也就是我所說服務於封建官僚體系。

太監製度,這個短說,太監製度的形成也有其無奈之舉,畢竟是大一統皇權下,太監必須要服務於皇權的威壓。日本人在這方面沒有實行太監製度,也是他們分析到了這種制度內在所扭曲人性的地方。讓人不敢相信的是,在封建制度下的人卻能在人性的角度思考該制度確實讓人深思。

但日本的幕府有所謂「大奧」的機構,全部由日本武家女子來掌管。太監製度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但無形中也給中國在近代社會中造成巨大的影響,只是人們沒察覺到而已。

就如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到戊戌變法的失敗,李蓮英的潛在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因為他是太監!!

***,這個主要在清朝最出名「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但是類似的現象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秦有焚書坑儒。在離我們近的就是「*****」。

這就是***對中國的摧殘。在這裡我統稱***。日本,恰巧沒有。

而且日本真的做到百家爭鳴的。當然日本也並非沒有對文人的**。日本也有,這裡我不一一細說,關於事列可以去查明治維新是的人,但畢竟是少數和個別,而不是像中國那樣形成全國的一種巨大的暴風聚雨。

所有的文人都被**,既然重文輕武了,卻又不尊重文人的價值。這就是矛盾的畸形。

關於大一統自己去理解不多說了,這個有弊有利,而且牽扯的範圍很廣很敏感。但一定要用清明的雙眼去看清楚。並且用智慧去分析,有的東西看起來是好的,但實際確實假象。這個只能自己去想了。

這就是我說補充關於日本學習中國以及雙方比較之後形成的異同。僅供參考,可以批駁。不足之處請見諒

4樓:匿名使用者

自秦漢以來,種稻、植桑、養蠶、紡織、冶煉等生產技術相繼從中國傳到日本,漢字、儒學、佛教、典章和藝術也為日本所吸納與借鑑。日本人先後十多次派出遣唐使,阿貝宗瑪呂便是其中傑出的一位。他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並擔任唐朝的重要官吏,與王維、李白等著名詩人結為好友。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五次渡海失敗,以致眼睛失明,仍矢志不渝,他第六次東渡成功時,已經是66歲高齡。鑑真和尚把他認為能濟世度人的佛法傳到日本,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前後花了12年,他為發展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向中國學習日本古代的科舉制度

與唐朝相似的 貢舉 制度根據701年頒佈的 大寶律令 和757年實施的 養老律令 可知,奈良時代為了培養官吏,在 設立了由大學寮管轄的大學,並在地方各國設立了由國司管理的國學。依令,大學的定員為400人,其學生的入學資格為五位以上官僚的子孫及長期在朝廷從事文字記錄工作的大陸移民 東西史部 的後代。一...

為什麼中國學生的學習這麼累,中國學生為什麼學得這麼累?

因為中國的教育和西方教育不同,我們大多數同學都在搞題海戰術,當你投入心思去學習,這一些你就不會再想了 中國是填鴨式教育,多是這樣的,要找到方法 中國教育體制 傷不起 中國學生為什麼學得這麼累?有人說,中國學生 bai學的累,是du因中國的應試zhi教育 分數囚dao徒等教育理版念有問題。我完全不這樣...

中國學校是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的

中國學校是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開始開始學習英語的。中國的基本教育 小學至高中 階段,特別是中學階段,外語以英語作為必修課的超過90 中國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開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英語等級考試,作為對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必修課課程的達標要求。中國大陸從1949年至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