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自身經歷寫哲學與生活為題的文章

2021-03-03 21:05:49 字數 2631 閱讀 6176

1樓:隋元廣

生活與哲學

當天空飄過暗暗發光的雲,映著蔚藍而深邃,我想:那是來自天空的內思緒。 風吹過

容綠葉跳動的樹梢,閃爍著金黃而美麗,我想:那是陽光的靈感。 我知道這是思考的季節,是漂泊的哲學在靜靜地尋找生活。

——題記 我不會大聲地宣佈,現在是哲學的時代。從古到今,哲學沒有驚人的爆發力,他只是像歷史的黃鐘大呂,沒有醉人的旋律,自然吐不出半個盛唐。然而它竟能響徹整個人類史,顫動了古今英雄多少的心。

我知道人類的夢想藏在這裡,我知道人類的根源埋在這裡,她靜靜地彙集,靜靜地躺在發黃的哲學書裡。 陳舊的思想在長大,讀點哲學書。12歲的我認為陳舊的思想是老一輩的忠言。

13歲的我認為陳舊的思想是迂腐。15歲的我知道陳舊的思想也是哲學。

哲學與生活為題的議**

2樓:冰戀慕雪

哲學與生活的關係問題是當前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參與到討論中,諸如哲學與時代、哲學與生活世界、哲學與現實、哲學與人的生存等話題,其實都是這一討論的部分。然而,任何討論都必須首先確立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所討論的問題應當是具有「現實」針對性的真問題,否則,就是無病呻吟或胡言亂語。那麼,哲學與生活的關係問題是否是一個真問題?

為什麼它現在成了問題?是追逐西方哲學談論迴歸生活世界的「時髦」? 是在哲學被邊緣化之後,學者們不甘寂寞,試圖重新回到社會關注的中心,使哲學成為像「經濟學帝國主義」一樣的「顯學」?

是學者們不願清貧,試圖通過關注現實,充當「工業的宦官」,勾引消費者皇帝的最下流的慾念、迎合皇帝們的最骯髒的慾望,然後從他們的口袋裡套錢?是出於某種「民族主義的心理」,即對中國至今尚未產生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的哲學家的憂慮?還是哲學與生活的關係真的出了問題:

哲學遠離了生活?

其實,哲學與生活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一個永恆話題。一方面,哲學的歷史就是一個愈來愈貼近人的現實生活的過程。古代哲學關注的是客體、物件世界,近代哲學以人的認識為物件,現代哲學討論的是科學的發展和人對生活的體驗、感受。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越來越生活化、哲學的地位越來越「平民化」的過程。另一方面,生活之樹常青,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個時代的哲學與後一個時代的生活發生斷裂,這時就要求哲學回歸生活世界。所以,每當時代發生變遷,既有哲學的解釋力無法包容生活或者說生活越出了哲學的解釋框架時,就會產生哲學回歸生活的呼聲。

而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狀況正是哲學與生活之間出現了斷裂。

從「論壇哲學」的角度(按照高清海教授的說法,現今馬哲在國內有三種存在狀態:講壇哲學——存在於講話、官方檔案報告、公共政治課講壇上的哲學,論壇哲學——學者們討論的哲學,應用哲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哲學),馬克思哲學在新中國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前實踐唯物主義(2023年前),實踐唯物主義(1978-2023年)和後實踐唯物主義(2023年後)(這裡的實踐唯物主義是廣義的,即指所有主張凸顯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的觀念,而不是僅指把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冠之以「實踐唯物主義」這個名稱的觀點)。

改革開放前,哲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當然也是扭曲的,那時哲學作為無所不能的指導者被應用於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哲學的地位、作用以及與生活的關係並未受到質疑。20世紀80年代,哲學與生活的關係問題也沒有成為問題,因為那時哲學與生活是同步的,從真理標準問題到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再到主體性問題,最後到實踐唯物主義問題,所有這些討論都不僅是理論問題,而且是現實問題,並且首先是作為現實問題粉墨登場的。比如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針對的是「兩個凡是」的極「左」路線;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討論是對「*****」時期肆意踐踏人、侵犯人的反動;主體性問題的討論是為了給市場經濟的發展清除障礙,等等。

可以這樣說,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時期,是中國的啟蒙運動時期,哲學不僅見證了這一過程,而且是這次啟蒙運動的「始作俑者」和生力軍。也是由於哲學問題與現實息息相關,所以,8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界是樂觀的、朝氣蓬勃的,新思想、新觀念層出不窮,哲學家們並沒有被邊緣化和失落之感。而到90年代後,恰如在西方19世紀上半葉的哲學與科學之間所發生的一切一樣,哲學與生活的姻親關係解體了。

事實上,在90年代末的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中,就已有解體的趨向。因為實踐唯物主義要求體系化,試圖建構取代舊教科書體系的新體系,這樣一種學術上的訴求就蘊含著脫離現實的種子。有的學者曾用「學術凸顯,思想淡出」來概括90年代中國學術界的狀況,這一概括雖然不是十分貼切,但也反映了部分真實。

的確,90年後,一部分學者專注於學術,甚至以純學術自居,沉迷於史的挖掘,恥於談論現實,把學術性和現實性對立起來。這當然與建國後馬克思哲學與政治過於緊密、與哲學研究的學術性不強、與90年後學術界日漸濃重的商業氣息有關,是對它們的反撥,是對學者的自身操守或職業意識和具有學術底蘊的學術研究的呼喚。但是,對於哲學、特別是對於馬克思哲學來說,「史」的研究並不能以「論」的犧牲為代價,對學術性的強調不應排斥對現實的關注。

另有一部分學者轉向庸俗,學術的崇高感、神聖感、使命感蕩然無存,學術研究成為掙錢的工具、謀生的手段,寫文章是為了評職稱、掙稿費。對於這部分人而言,那種舊有的在理論上毫無顧忌的精神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沒有頭腦的折衷主義,是對職位和收入的擔憂,直到極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版第258頁)誠然,上述兩種傾向是90年後學術界的兩種極端現象,並不代表學術界的全部,但這兩種傾向的存在卻真切表明,90年後馬克思哲學的研究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時代感和生活氣息,成為象牙塔裡的學問,成為學者們自娛自樂、自產自銷的學問,哲學與生活的關聯斷裂了。這正是哲學貧困化或思想淡出的原因,也是哲學被邊緣化的原因。

結合自身談成功與失敗的看法左右,結合自身,談成功與失敗的看法,200字左右

成功與失敗又像一對雙胞胎。當你成功的時候,有著將要面對失敗的危機 當你失敗的時候,也有著將要成功的希望。這主要在於我們怎樣面對成功與失敗。越主勾踐不就是在臥薪嚐膽後攻下吳國的嗎?取得了一千多項發明專利的愛迪生,既是成功者,又是失敗者。他耗時十年,經歷五萬多次失敗,才製造出世界第一盞電燈。英國物理學家...

結合自己親身經歷的二三事談談你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識和體會

前三大件與後三大件相比 結合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際,談談對中國改革的認識?讓我們高唱讚歌迎接未來吧 成也蕭何敗蕭何。有利有弊。善加利用利大於弊。可惜啊,唉。談談你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成就的認識或體會 一邊是高樓大廈多巨集壯,一 邊是斷壁殘垣好淒涼 一邊是寶馬賓士呼嘯過,一邊是肩挑背扛步踉蹌 一邊是燈紅...

人為什麼要活著中,結合你的親身經歷或他人的生活經歷,說說你對

人活著,其實就是一次 重新開始 因為 活 之前,一定是 死 的。中國神話講究輪迴,喝孟婆湯,過奈何橋,洗生死孽,度大因果。西方神話相信天堂,信仰,虔誠,積善,是唯一的天堂門票。知道了這些,我們才可以明白為什麼要活著。人活著,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 信神的想要上天堂,求仙的為了下一世,無慾無求的為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