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落款落中國兩字是那個朝代,請問瓷器落款為天是什麼年代謝謝

2021-05-23 15:51:44 字數 4273 閱讀 2994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真不好說據說是所知,中國二字英文縮寫,在清中期就有,所以得看藏品。滿意請採納

瓷器上落款是景德鎮制,是用了隸書,請問是什麼朝代,什麼情況下會j落這樣的款識呢?求答

2樓:浪跡

實物才能鑑定。古代和現代都有很多仿的。說不定就是去年才出來的

請問瓷器落款為天是什麼年代 謝謝

3樓:心遠地自偏

多為明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間多用。俗稱天字罐。但後期也有不少仿品。

具體上圖來看看

4樓:依著墓碑聆聽

正經「天字款」是明代的。不過現在市場上仿品不少,千萬要注意!

5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的「天」字款瓷器,是出現在南宋官窯瓷器上。底中楷書」天」字款外繪雙欄圈的瓷器,則出現在宣德青瓷器上。

瓷器底款華氏是哪個朝代的?

6樓:擁泉天下

一般的這種底款的瓷器都是**時期的解放前後的

怎麼辨別瓷器是哪個朝代的?

7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

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2023年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階細瓷的標準。

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

越窯燒製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製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

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擴充套件資料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製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製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燒成溫度須在1200°C以上;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8樓:避雷櫃

正確判斷瓷器的真偽和年代,必須要有科學的依據。古瓷器鑑定的依據,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第一、器物的發展演變規律:瓷器是具有一定形體的物品,由於其用途、製作技術、使用者的生活或生產環境、製作和使用者的心理情況或審美觀念等因素的作用,決定著物品的特定形態及其演化過程。

第二、以紀年墓出土的瓷器為標準器:有確切年代標記的古墓葬,其隨葬瓷器的年代,可以以墓葬年代作為它的年代下限。這樣,其它未能確定年代的瓷器,可與這類標準器進行比較,確定其與標準器的異同,從而做出比較確切的判斷。

第三、古代遺址出土的器物:古代遺址文化層所出的器物,由於不同時期的文化層是按時間早晚,以自下而上的順序依次推擠而成的,因此能夠確定他們的相對年代,即相對的早晚的關係。

第四、器物本身的款識:有些瓷器在製作時,已經將年款書寫或刻印在器物上了,這種帶有明確年款的瓷器,也是鑑定時的標準器,但要注意是否是假款。

【瓷器鑑定的主要內容】

鑑定古陶瓷的內容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辨真偽、斷時代、定窯口、評價值,這也是鑑定的四個基本要求,或稱基本任務。

一 辨真偽

辨真偽非常好理解,即區分某件瓷器是否屬於真品,這是鑑定工作關鍵的第一步。對不懂行的人來說,瓷器的珍品、仿品、偽作很容易混淆。

仿古作為陶瓷的一般特徵是鑑定工作中的「彼」。一下介紹的就是總結出來的幾點經驗之談:

1、 胎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製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

2、 胎質、釉質一般過細。

3、 造型市區古物風格。

4、 輪廓線條生硬。

5、 無使用後的光滑感。

6、與第5關相聯絡的是仿品釉面光澤一般太強(有些人稱此種現象叫「火刺」),不細膩,比較粗鬆。白釉太白,白中泛蘭兒不是泛青。

7、 造型、紋飾方面的一些特徵太強烈、過分,看上去極不自然。

8、 彩太鮮,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太紅、綠彩太綠成墨綠色等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蘊。

9、 仿品紋飾的繪畫不自然,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

10、款識書法無力,字型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

以上所述這種種仿品特徵,在某件具體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時都鮮明表現出來。但只要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鑑定時用心觀摩,抓住了一點兩點,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順利進行了。

二 斷代

斷代即鑑定瓷器製作的年代。同一窯口的產品,有產於不同年代之別。如龍泉窯瓷器,宋、元、明均有生產。

準確斷定年代,就是要鑑別出它是宋代,還是宋代或明代產品。景德鎮瓷業在明清時期有很大的發展,由於這兩代皇室甚至數朝同一品種瓷器的近似,因此對這類瓷器的斷代就顯得頗為困難。以前,收藏者往往習慣於把前後兩朝瓷器並同斷代,如明代早期青花瓷器,時尚是判以「水宣」,五彩瓷則斷為「嘉歷」,表明斷代的難度

三 斷窯口

斷窯口即鑑定古瓷的產地。如某件青釉瓷器,究竟是耀州窯產還是臨汝窯產,即需鑑定其窯口。準確辨認古瓷產地,是鑑定製品年代與真偽的重要環節。

判定陶瓷器的窯口,需要掌握以下幾點:

1、胎:古代各窯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麼料燒什麼貨,所以大體上是各窯產品各具特色。

2、釉:各窯工藝技術往往形成傳統風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較固有的特徵。

3、裝飾手法:由於各窯所處時代、地理位置、性質(官、民窯)等諸種不同,瓷器在燒製時會受時代、區域文化、地方風俗等的影響,紋飾內容和技法工藝都產生各自不同的傳統特徵。

4、工藝:各窯生產傳統、時間長短不同,技術影響、原材料**不同,以及窯場經營性質不同,反映在工藝上就大不一樣。

5、器形:各窯性質、社會環境、地理位置不同,產品在器形上也就差別很大。

四 評價值

評價值是通過對某件瓷器質量優劣的鑑別,以評定該瓷器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鑑別器物的優劣,只要看其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變形等,以及是不是上乘之作、稀世珍品等,從而評定其藝術水平、收藏價值。

在古陶瓷鑑定中,唯有此點似乎比較靈活些,有時候剪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件古瓷器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樣的。

一般來說,價值高的陶瓷器,必須胎質堅緻、釉色鮮豔、釉質瑩潤、彩色鮮明、繪畫裝飾精工、造型優美等。

9樓:匿名使用者

陶瓷知識很深,需學基礎知識結合實物結合,最終市場實戰。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開始一直到現在。

10樓:程愣仙

沒有捷徑,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才能辯別。

11樓:

多看看書 先了解下最基本的陶瓷史,然後看看比較出名的人寫的鑑定類書,有條件多逛逛博物館,市面上真貨難見

幫我看看這個古瓷器的落款是哪個朝代的? 20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花押款,僅是一記號而非真正的文字,在明、清民窯瓷器中底款都有發現,具體年代宜請專業機構或人士鑑定為好。

希望能幫到你。

半兩錢是哪個朝代的錢,半兩錢是那個朝代的

半兩錢 bai 形制為圓形方孔,重du 12 銖 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zhi 24銖dao 有錢文曰 半兩 專。半兩 二字屬 分列方好 即方孔 左右,通常是右 半.史記 六國年表 中記載 惠文王二年,天子賀。行錢。始皇三十七年,復行錢。所以最早是戰國秦惠王二年開始發行,始皇在為最後一年又發行一次....

半兩錢是那個朝代的半兩錢是什麼朝代的?

因每枚重量為當時的半兩 十二銖 而得名。在此之前,戰國時各國發行有刀 布 貝等貨幣,種類雜亂,不便流通。秦始皇廢除各國貨幣,發行半兩錢統一貨幣,是鞏固國家統一的一項重要舉措。漢初所鑄的錢雖重量逐漸減輕,但仍稱為半兩錢。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 12 銖 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 有錢文曰 半兩...

中國女人裹腳始於那個朝代,古代女人裹腳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而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 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 菩薩蠻 一詞,詠歎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 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 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