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情景默寫詩句。詩緣情,亦蘊理如王安石《登飛來峰

2021-03-03 22:40:22 字數 3364 閱讀 6929

1樓:韓曉柒

不畏抄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襲

。bai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du前頭萬木春。

無邊落木zhi蕭蕭下,不盡長dao江滾滾來。

本題考查「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考點,能力層次為a,側重「識記」能力的考查。

名句默寫。(選填10處即可)(10分)(1)不畏浮雲遮望眼, &nbs...

2樓:手機使用者

(1)自緣身在最高層(2)卻話巴山夜雨時(3)佳木秀而繁陰(4)千里馬常有(5)東風不與周郎便(6)我寄愁心與明月(7)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9)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

試題分析:出題思想:考查學生對古詩文的積累。

注意要求:選填10處即可,選擇最有把握的。9個小題,1—6小題都屬於根據提示對出上句或下句即可,其餘3個小題,都屬於理解性默寫,要求學生能夠默寫全詩,然後根據提示,揣摩含義,寫出相關詩句。

小題1注意「自緣」的寫法。小題2注意「卻話」的寫法。小題3注意「繁陰」的寫法. 小題4注意「常有」的寫法. 小題6注意「愁心」的寫法. 小題7注意「側畔」的寫法. 小題8注意「落紅」的寫法.9小題答案不唯一,寫出最有把握的兩句即可。

古詩文名句的默寫,要想不失分,關鍵在於平時強化記憶,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寫錯別字。

根據提示默寫。1王安石《登飛來峰》中蘊含「站得高,看得遠」哲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樓:曉陌の逆襲

1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2游魚細石 直視無礙

4樓:匿名使用者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詩中蘊含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什麼?

5樓:若塵

「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6樓:匿名使用者

是「只緣」不是「自緣」

7樓:尋找**的鬼

不為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飛來峰》中有堅毅與無畏的詩句是

8樓:樂為人師

王安石《登飛來峰》中有堅毅與無畏的詩句是(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原文:《登飛來峰》

宋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註釋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琅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緣:因為。

眼:視線。

塔:鐵塔。

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譯文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賞析這首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

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

「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

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閒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

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

「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

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

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作者簡介:

王安石(2023年12月18日-2023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根據情景,填寫適當的詩句,根據情景填寫詩句

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填寫恰當的古詩句。1 老朋友即將離我遠去,我想送他唐代內詩人 的名句容 留作紀念,表達我們的友情。2 小明不愛惜糧食,媽媽常用唐代詩人 的詩句 來教育他。3 在看問題時,我們很多時候往往是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正如宋代詩人 寫的那句 一樣。4 母愛是偉大的,當我們想起母愛時,都會用...

根據情景寫詩句看見長江,你會說什麼

看見長江你會說一橋飛駕南北,天塹變通途 看見你會說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還 看見湖中的荷葉你會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朋友即將遠行你會說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 漢江臨眺 無邊落木蕭蕭下...

根據語境,填寫詩句,根據語境填入合適的詩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山窮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1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 第一個空 山重水複疑無路 第二個空 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爺爺您如日之恆,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識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