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春夏秋冬是在一年的哪個月份開始的

2021-03-03 22:58:09 字數 6423 閱讀 3384

1樓:愛上刀削麵

我國習慣為:3、4、5為春,6、7、8為夏,9、10、11為秋,12、1、2為冬。

西方習慣為:1、2、3為春,4、5、6為夏,7、8、9為秋,10、11、12為冬。

2樓:喜歡地理問題

每年都一樣

北半球:

春:3、4、5

夏:6、7、8

秋:9、10、11、

冬:12、1、2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天文bai上,以

從地球上看去,太du陽過立春點、立

zhi夏點、立秋dao點、立冬點為四季回各自答的開始。一般是每年的2月4日或5日、5月5日或6日、8月7日或8日、11月7日或8日。

在氣象上則以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季節的標準。連續5天平均氣溫在22攝氏度以上為夏季;在12攝氏度以下為冬季;在12攝氏度和22攝氏度之間為春季和秋季。

中國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圓歷:將一年分成四份,也就是時鐘的6、9、12、3整點為分割點。

伏羲:最早曆法,三圓的歷法。

伏羲:最早曆法,根據日中測影,將一太陽年先分成冬至、夏至,再均分其間成為春分、秋分。此時並無以陰曆月記日的做法。

也無以陽曆月記日的做法。所以只能一天一天的步算至四個時點,是一大迴圈年。是純陽曆。

並且,代表四時的顏色也已界定出來:春為青、夏為朱(現為赤)、秋為黃(這和現在的秋為白不同),冬為墨(現為黑)。

5樓:匿名使用者

春夏秋冬的由來古代,我國開始沒有四季,只有春秋。所以用春秋表示年代,如「春秋戰國」,「呂氏春秋」等。後來發現兩季與半年一樣,做計算時間的單位用處不大,需要把兩季再分一下,變成四季,每季三個月。

這樣,季比月大,比半年小,便於記錄年時,於是就有了四季。

6樓:匿名使用者

夏朝 《夏小正》裡出現了四季劃分

春夏秋冬分別在什麼月份?

7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春夏秋冬分別是:春:3~4~5 月,夏:6~7~8月,秋:9 ~10 ~11月,冬:12 ~1~ 2月............

8樓:匿名使用者

對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

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曆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曆月份來劃分四季。

以每年陰曆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節。 上述幾種方法雖然簡單方便,但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全國各地都在同一天進入同一個季節,這與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大差別的。

例如,按照上述劃分方法,3月份已屬春季,這時的長江以南地區的確是桃紅柳綠,春意正濃;而黑龍江的北部卻是寒風凜冽,冰天雪地,毫無春意;海南島的人們則已穿單衣過夏天了。為使四季劃分能與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們生活節奏相吻合,氣象部門採取了候溫劃分四季法。 5.候溫劃分法 這種劃分法是以候(五天為一候)。

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當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C以上時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C以下時為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C之間為春秋季。從10°C升到22°C是春季,從22°C降到10°C是秋季。

四季的劃分 地球上不僅各地區的氣候差異很大,就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氣候也是不同的。

立春夏秋冬和春夏秋冬至各是每年的哪天?晚春夏秋冬各是指的幾月份?

9樓:兲恠癖小姐丄

立春(公曆2月3-5日交節),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名歲首、立春節、正月節。

立夏(每年5月5或6或7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秋(每年8月7或8或9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冬(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春至(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意思是春分,也就是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

夏至(每年公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秋至(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也就是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冬至(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

晚春指5月;晚夏指8月;晚秋指11月;晚冬指2月

10樓:匿名使用者

立春:二月

三、四、五日,立夏:五月

五、六、七日,立秋:七月

七、八、九日,立冬:十一月

七、八日。以上是公曆年的月、日,在給出日期的某一天。早、晚是指時間大概上午以前算早,下午以後算晚。(參考)

一年四季怎麼分 ?每個季節各是哪幾個月?

11樓:no潮no帥

四季分為:春季

、夏季、秋季和冬季。

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

四季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

擴充套件資料

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面(黃道面)之間有一個夾角(23°26′),因此,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會發生變化,從南緯23°26′(南迴歸線)到北緯23°26′(北迴歸線)。

太陽直射時,地球表面獲得的熱量高,氣溫高,為夏季;反之,太陽斜射時,地球表面獲得的熱量低,為冬季。當太陽直射到北半球時,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反之,當太陽直射到南半球時,南半球為夏季,北半球為冬季。太陽直射到南、北迴歸線時,分別為冬至(12月22日前後)和夏至(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到赤道時,分別為春分(3月21日前後)和秋分(9月21日前後)。

參考資料

12樓:百倫

四季的區分: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

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曆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曆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曆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節。

四季月劃分:

1、古代以陽曆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12、1、2月份為冬季。

2、天文學上以春分(3月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1日前後)分別作為四季的開始。

3、氣候統計上,因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7月份為最熱月,故以陽曆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12、1、2月份為冬季。這種四季的分法,較適宜於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13樓:薔祀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每個季節的月份是不能固定的。

第一種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執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為了準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C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C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C~22°C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

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

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擴充套件資料: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

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有週期性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迴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迴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迴歸線以南則在增大。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南北迴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複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

例如,在北半球,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迴歸運動。

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參考資料:

一年有季節,分春 夏 秋 冬。每個季節是幾月到幾月

立春 2月4日 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立夏 5月5日或6日 立夏 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白晝最長,正午太陽最高的季節 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正午太陽最低的季節 春秋兩季,晝夜均勻,正午太陽高度適中,是冬夏之間的過渡季節。具體...

小學一年級,四季,春,夏,秋,冬的作文

四季浙江省臨安市錦城鎮 城南小學 六 1 班 鄧迎迎 一年有四個季節 春 夏 秋 冬。春天,是充滿生機的日子 夏天,是太陽工作最 繁忙的時候 秋天,是楓葉離開家的季節 冬天,是雪花玩得最開心的時刻。不知不覺中,光禿禿的地面多了一群綠色的小東西 樹上,嫩綠的葉子又闖入了人們的眼簾 空中,細細的雨絲飄落...

包公湖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樣子描寫作文

走進校園,寬闊的操場挺 拔著一棵棵高大雄偉的香樟樹,據說這些香樟樹已經生長了三百多年了。春天,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小草抽出新芽,連香樟樹也換了新葉子,像脫了舊棉襖,換了一件淺綠色的衣服,風一吹,搖搖擺擺,好像在對人們說 我有新衣服啦!夏天,蟬也熱得直叫 知了 知了 教室簡直就是一個大蒸籠,可同學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