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了照相機,怎麼發明的,多久發明的,那個國家的人

2021-03-05 09:21:17 字數 5813 閱讀 3958

1樓:只為成功找途徑

西元前三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記述了在黑暗房舍的小洞,光線射入時呈到影情形。2023年義大利人達文西(leonard da vince)有研究映像暗箱的記載。2023年德國人克普勒(johnnec kepler)發明凹凸兩片透鏡黏合成一片的「黏合透鏡」。

2023年牛頓(isaac newton)以三稜鏡做實驗,發現了光線的「七彩色散現象」。人類這些偉大的發現,促成了歐洲繪畫暗箱的發明,這種以光線經過透鏡而形成影像來作素描的繪畫暗箱,就是照相機最早的雛形。但這都僅止於影像的形成,對於如何保留影像,還未發展到成熟階段。

2023年法國的舞臺藝術家達凱爾(l.j.m.

daguerre)以化學藥品「銀鹽」受光照射會產生變化,而發明了能保留影像的攝影術,稱為「銀版攝影術」。達凱爾這項創舉,法國**在2023年8月買下了他的發明權而公諸於世。銀版攝影術在幾年之間就很快的風靡了歐洲各國與世界先進國家。

多數人也因此公認該年代為攝影術誕生的年代。

2樓:國際大明白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複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等系統,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複雜產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2023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2023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2023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2023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張**,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2023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

2023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影象。

2023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2023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隻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2023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2023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幹版,2023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捲。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捲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2023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2023年建立的**像差理論,和2023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202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捲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2023年製成彩色膠捲;2023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準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2023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準確,2023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表。2023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稜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2023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量的電眼照相機 ;2023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形式和電子程式快門;2023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照相機品種繁多,按用途可分為風光攝影照相機、印刷製版照相機、文獻縮微照相機、顯微照相機、水下照相機、航空照相機、高速照相機等;按照相膠片尺寸,可分為110照相機(畫面13×17毫米)、126照相機(畫面28×28毫米)、135照相機(畫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機(畫面45x45毫米)、120照相機(包括220照相機,畫面60×45,60×60,60×90毫米)、圓盤照相機(畫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為透視取景照相機、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任何一種分類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機,對某一照相機又可分為若干類別,例如135照相機按其取景、快門、測光、輸片、**、閃光燈、調焦、**等方式的不同 ,就構成一個複雜的型譜。

照相機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和光的折射與反射規律,以光子為載體,把某一瞬間的被攝景物的光資訊量,以能量方式經照相鏡頭傳遞給感光材料,最終成為可視的影像。

照相機的光學成像系統是按照幾何光學原理設計的,並通過鏡頭,把景物影像通過光線的直線傳播、折射或反射準確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攝影時,必須控制合適的**量,也就是控制到達感光材料上的合適的光子量。因為銀鹽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範圍,光子量過少形不成潛影核,光子量過多形成過曝,影象 又不能分辨。照相機是用光圈改變鏡頭通光口徑大小,來控制單位時間到達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時用改變快門的開閉時間來制**時間的長短。

從完成攝影的功能來說,照相機大致要具備成像、**和輔助三大結構系統。成像系統包括成像鏡頭、測距調焦、取景系統、附加透鏡、濾光鏡、效果鏡等;**系統包括快門機構、光圈機構 、測光系統、閃光系統、**機構等;輔助系統包括卷片機構、計數機構、倒片機構等。

鏡頭是用以成像的光學系統,由一系列光學鏡片和鏡筒所組成,每個鏡頭都有焦距和相對口徑兩個特徵資料;取景器是用來選取景物和構圖的裝置,通過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畫面框內的部分,均能拍攝在膠片上 ;測距器可以測量出景物的距離,它常與取景器組合在一起,通過連動機構可將測距和鏡頭調焦聯絡起來,在測距的同時完成調焦。

光學透視或單鏡頭反光式取景測距器都須手動操作,並用肉眼判斷。此外還有光電測距、聲納測距、紅外線測距等方法,可免除手動操作,又能避免肉眼判斷帶來的誤差,以實現自動測距。

快門是控制**量的主要部件,最常見的快門有鏡頭快門和焦平面快門兩類。鏡頭快門是由一組很薄的金屬葉片組成,在主彈簧的作用下,連桿和撥圈的動作使葉片迅速地開啟和關閉 ;焦平面快門是由兩組部分重疊的簾幕(前簾和後簾)構成,裝在焦平面前方附近。兩簾幕按先後次序啟動,以便形成一個縫隙。

縫隙在膠片前方掃過,以實現**。

光圈又叫光闌,是限制光束通過的機構,裝在鏡頭中間或後方。光圈能改變能光口徑,並與快門一起控制曝量。常見的光圈有連續可變式和非連續可變式兩種。

**機構是在攝影過程中起延時作用,以供攝影者**的裝置。使用**機構時,首先釋放延時器,經延時後再自動釋放快門。**機構有機械式和電子式兩種,機械式**機構是一種齒輪傳動的延時機構,一般可延時8~12秒 ;電子式**機構利用一個電子延時線路控制快門釋放。

3樓:一年猶夢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

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2023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2023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2023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2023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張**,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2023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

2023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影象。

2023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2023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隻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2023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2023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幹版,2023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捲。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捲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2023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2023年建立的**像差理論,和2023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202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捲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2023年製成彩色膠捲;2023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準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2023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準確,2023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表。2023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稜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2023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量的電眼照相機 ;2023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形式和電子程式快門;2023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照相機品種繁多,按用途可分為風光攝影照相機、印刷製版照相機、文獻縮微照相機、顯微照相機、水下照相機、航空照相機、高速照相機等;按照相膠片尺寸,可分為110照相機(畫面13×17毫米)、126照相機(畫面28×28毫米)、135照相機(畫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機(畫面45x45毫米)、120照相機(包括220照相機,畫面60×45,60×60,60×90毫米)、圓盤照相機(畫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為透視取景照相機、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任何一種分類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機,對某一照相機又可分為若干類別,例如135照相機按其取景、快門、測光、輸片、**、閃光燈、調焦、**等方式的不同 ,就構成一個複雜的型譜。

照相機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和光的折射與反射規律,以光子為載體,把某一瞬間的被攝景物的光資訊量,以能量方式經照相鏡頭傳遞給感光材料,最終成為可視的影像。

照相機的光學成像系統是按照幾何光學原理設計的,並通過鏡頭,把景物影像通過光線的直線傳播、折射或反射準確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攝影時,必須控制合適的**量,也就是控制到達感光材料上的合適的光子量。因為銀鹽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範圍,光子量過少形不成潛影核,光子量過多形成過曝,影象 又不能分辨。照相機是用光圈改變鏡頭通光口徑大小,來控制單位時間到達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時用改變快門的開閉時間來制**時間的長短。

從完成攝影的功能來說,照相機大致要具備成像、**和輔助三大結構系統。成像系統包括成像鏡頭、測距調焦、取景系統、附加透鏡、濾光鏡、效果鏡等;**系統包括快門機構、光圈機構 、測光系統、閃光系統、**機構等;輔助系統包括卷片機構、計數機構、倒片機構等。

鏡頭是用以成像的光學系統,由一系列光學鏡片和鏡筒所組成,每個鏡頭都有焦距和相對口徑兩個特徵資料;取景器是用來選取景物和構圖的裝置,通過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畫面框內的部分,均能拍攝在膠片上 ;測距器可以測量出景物的距離,它常與取景器組合在一起,通過連動機構可將測距和鏡頭調焦聯絡起來,在測距的同時完成調焦。

光學透視或單鏡頭反光式取景測距器都須手動操作,並用肉眼判斷。此外還有光電測距、聲納測距、紅外線測距等方法,可免除手動操作,又能避免肉眼判斷帶來的誤差,以實現自動測距。

快門是控制**量的主要部件,最常見的快門有鏡頭快門和焦平面快門兩類。鏡頭快門是由一組很薄的金屬葉片組成,在主彈簧的作用下,連桿和撥圈的動作使葉片迅速地開啟和關閉 ;焦平面快門是由兩組部分重疊的簾幕(前簾和後簾)構成,裝在焦平面前方附近。兩簾幕按先後次序啟動,以便形成一個縫隙。

縫隙在膠片前方掃過,以實現**。

光圈又叫光闌,是限制光束通過的機構,裝在鏡頭中間或後方。光圈能改變能光口徑,並與快門一起控制曝量。常見的光圈有連續可變式和非連續可變式兩種。

**機構是在攝影過程中起延時作用,以供攝影者**的裝置。使用**機構時,首先釋放延時器,經延時後再自動釋放快門。**機構有機械式和電子式兩種,機械式**機構是一種齒輪傳動的延時機構,一般可延時8~12秒 ;電子式**機構利用一個電子延時線路控制快門釋放。

照相機誰發明的,最早的相機是誰發明的

照相機是達蓋爾發明的。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造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盤相機。其基本思想是將一塊表面有碘化銀的銅板 然後用水銀蒸汽蒸,再用普通的鹽溶液固定,形成永久的影象。後來,達蓋爾用這種方法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同時達蓋爾攝影是世界上第一種成功的攝影方法。照相機的發明者是法國的達蓋爾。1839年...

誰發明了毛筆,毛筆是誰發明的

毛筆是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60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用最原始的筆來繪畫優美的紋樣了。從3000年以前的殷商獸骨匕上就有墨書 朱書的文字,從中可以看出毛筆已具有圓健整齊的特點,筆畫具彈性,起止較尖,中間偏前部分略粗,表現出毛筆書寫的特有的效果。在...

發明鋸子的作用,誰發明了鋸子

鋸子是用來把木料或者其他需要加工的物品鋸斷或鋸割開的工具。由不規則排列的鋸齒構成的鋸條和鋸身組成。如今框鋸仍然廣泛地用於齊根鋸斷原木和貯木場的作業。現代形式的埃及鋸子仍然被木匠用於較精細的活。針對不同的製作了許多不同型別的鋸子,主要區別在於鋸齒的大小和齒數的多少。齒數較少的大齒適合做活,而細齒鋸則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