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原文出處,並翻譯

2021-03-05 09:21:49 字數 5840 閱讀 2091

1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著人民的生死和宗廟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瞭解的。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所以,要以五個方面的因素為綱,對敵我雙方的條件進行比較,從而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要使民眾與君主同心同德,這樣民眾就可與君主同生死而不懼危難。

所謂「天」,就是指晝夜、寒暑與四時節令的變化。所謂「地」,就是指道路的遠近、地勢的險厄或平易,戰場的開闊狹窄,是死地還是生地地理條件。所謂「將」,就是看將令是否具備智謀、信實、仁愛、勇敢和嚴明等五種品格。

所謂「法」,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職分管理與軍需物資的掌管使用等。大凡這五個方面,將領們沒有誰沒聽說過,但只有透徹掌握了的人才能瞭解打勝仗;沒有透徹掌握的人就不能取勝。所以還要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

哪一方的君主開明?哪一方的將帥更為賢能?哪一方更佔有天時、地利?

哪一方的軍事法令執行的更好?那一方的兵力更為強盛?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更為有素?

哪一方的賞罰公正嚴明?我們根據上述情況,就可預知誰勝誰負了。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將帥如能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必然取勝,就把他留下;如不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必然失敗,就把他辭去。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有利的作戰方略被採納,就要(以軍事行動)造成一種客觀態勢,形成外在的實際力量來促使其實現。所謂造成態勢,就是要藉助有利條件而靈活變通地採取相應的行動。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 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戰爭是以運用詐謀奇計以克敵制勝為原則的。因而,「能」要顯示成「不能」,「用兵」要讓敵人看成「不用兵」,「近」要讓敵人看作「遠」,「遠」要讓敵人看作「近」。敵若貪利,就以利去**它;敵若混亂,就乘機去襲取它;敵若力量充實,就要防備它;敵若兵強卒銳,就暫時避開它;敵若氣勢洶洶,乘怒而來,就設法使之士氣衰落;敵若小心謹慎,就設法使之驕惰;敵若休整良好,就設法使之勞頓;敵若親和團結,就設法離間它。

要進攻敵沒有防備之處,要出擊在敵意料不到之時。這是軍事指揮家的奧祕所在,是不可事先規定好的。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未開戰而在廟算就認為會勝利的,是由於所得算籌具備勝利條件較多的緣故;「廟算」不勝的,則是由於所得算籌較少的緣故。所得算籌多的就勝利,少的就不能勝利,何況得不到算籌呢。我們根據這種情況來進行考察,誰勝誰負就顯而易見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出其不意】 《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原謂出兵攻擊對方 不防備的地方。後多以「出其不意」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見「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語出《孫子·計》。原謂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 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掩其不備】 見「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董勝 西元一九六年,孫策派水軍攻打錢塘江南岸的固陵,屢攻不下。他的部下孫靜向他獻計:「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堅固,不宜正面死攻。

離這裡幾十裡的查瀆有條路,可以迂迴包抄固陵。你給我一支兵隊,我從查瀆那邊圍攻,給他來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肯定能取勝!」孫策一聽有理,就派兵給他,依計而行。

同時,下令軍隊弄來數百個大缸,盛滿水,給人以準備長期作戰的感覺。到了夜晚,還命令軍隊多點燈讓敵方以為孫策的主力還在原地。當孫靜的部隊突然出現在固陵附近的高遷屯時,王朗大吃一驚,趕忙派周昕率隊迎戰。

然而周昕不是孫策的對手,很快戰敗。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會稽一帶便被孫策佔領了。

在對方毫無心理、物質種種的準備狀態下,給予迅速的攻擊,為戰略的一種。生活中唯有時時刻刻保有高度的警覺心,才能面對突發的事故。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出自**?

3樓:82360窩葡

《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4樓:無處不在的透明

語出《孫子·計》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5樓:黑之琉璃

出自《孫子·計》 ,也就是孫子兵法

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是啥意思?

6樓:路上的期盼

意思: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攻擊,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採取行動。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孫子兵法》中的《孫子兵法·始計篇》。

原文: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白話譯文:

若聽從我的意見,用兵作戰就會取勝,我就留下來;若是不從,打仗就會失敗,我將會離開這裡。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為能夠接受,再從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勢作為輔助條件,就掌握了主動權。所謂態勢,即是憑藉有利的情況,以制定臨機應變的策略。

戰爭,本來是一種詭詐之術。所以,能戰而示之軟弱;要打,裝作退卻;要攻近處,裝作攻擊遠處;要想遠襲,又裝作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敵人混亂就要攻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敵人兵強卒銳,就避其鋒頭;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擾亂它;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

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離間他們。總之,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攻擊,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採取行動。這是指揮家制勝的祕訣,不可預先講明。

未戰之前就能預料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條件充分;未開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具備取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的取勝就大,準備不充分的就會失敗。何況一點條件也不具備的呢!

我根據這些來觀察戰爭,勝敗也就清楚了。

7樓:t阿毛

釋義: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出處:語出《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示例:畜精銳,乘懈沮,~,則邊人之仇報,奔北之恥雪矣。《後漢書·龐參傳》

8樓:誠信電機維修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意想不到而未有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9樓:小貓咪

成語解釋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成語出處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成語繁體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成語簡拼 cjbygjbb

成語注音 ㄔㄨ ㄑㄧˊ ㄅㄨˋ ㄧˋ ,ㄍㄨㄙ ㄑㄧˊ ㄅㄨˋ ㄅㄟˋ

常用程度 一般成語

感**彩 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 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近 義 詞 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成語例子 〖示例〗畜精銳,乘懈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則邊人之仇報,奔北之恥雪矣。 ★《後漢書 龐參傳》

英語翻譯 do the unexpected,attack the unprepared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典故是什麼?

10樓:♂龍魂

董勝西元一九六年,孫策派水軍攻打錢塘江南岸的固陵,屢攻不下。他的部下孫靜向他獻計:「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堅固,不宜正面死攻。

離這裡幾十裡的查瀆有條路,可以迂迴包抄固陵。你給我一支兵隊,我從查瀆那邊圍攻,給他來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肯定能取勝!」孫策一聽有理,就派兵給他,依計而行。

同時,下令軍隊弄來數百個大缸,盛滿水,給人以準備長期作戰的感覺。到了夜晚,還命令軍隊多點燈讓敵方以為孫策的主力還在原地。當孫靜的部隊突然出現在固陵附近的高遷屯時,王朗大吃一驚,趕忙派周昕率隊迎戰。

然而周昕不是孫策的對手,很快戰敗。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會稽一帶便被孫策佔領了。

在對方毫無心理、物質種種的準備狀態下,給予迅速的攻擊,為戰略的一種。生活中唯有時時刻刻保有高度的警覺心,才能面對突發的事故。

給我最佳!!!!1

11樓:匿名使用者

知己知彼的典故: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瞭解。

知己知彼來自於:《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出處來自於:對付敵人,一定要~,才能百戰百勝。(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知己知彼的拼音是:zhī jǐ zhī bǐ

成語名稱:百戰百勝

成語發音:bǎi zhàn bǎi shèng

成語釋義: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成語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成語示例:項籍唯不能忍,是以~而輕用其鋒。(宋·蘇軾《留侯論》)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語出《史記·高祖本紀》。這一典故說的是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

「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

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讚張良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

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聲東擊西:聲:聲張。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成語出處:

《淮南子·兵略訓》:「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以歙而應之以張,將欲西而示之以東,……」

唐·杜佑《通典·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 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淝水之戰,八公山。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樑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

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樑成和其弟樑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謝石揮軍水陸並進,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苻堅站在壽陽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佈陣整齊,將士精銳。連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類似人形,誤認為是晉兵,頗為驚慌,對苻融說:

「此亦勁敵,何謂弱也?」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來歷

攻其不備的故事攻其不備的故事50字

攻其不備意思是趁敵人還沒有準備時進攻.出自 孫子.計篇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西元一九六年,孫策攻打固陵,屢打不下,部下孫靜獻計說 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堅固,不宜從正面攻打.離這裡幾十裡的查瀆有條路,你給我一支兵隊從那裡包抄固陵,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定能取勝.孫策同意了,同時下令弄來數百個大缸,盛滿水給人...

攻其不備,對應得成語,攻其不備對應的成語

出其不意du 成語解釋 拼音 zhich q b y 釋義 其dao 代詞,對方 不意版 沒有料到。趁對方沒權有意料到就採取行動。出處 孫子 計篇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例句 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須乘此時調兵圍住,方無走失。明 凌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 卷四 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 攻其不備對應的成語 ...

很想突破死於一場意外,隨時隨地出其不意的內種

人生在世,不論身份高低貴賤,外形高矮胖瘦 顏值醜陋平庸美麗,內心機警睿智愚鈍 最終都會走入終點時被化成一小盒灰燼,而離開這個世界的命運。向死而生,是一種無奈又無可迴旋的必然宿命,我們每一秒每一步都在向死亡邁進,無法逃避,不能延遲。生命是本質就是從無到有,又迴歸無的過程,存在的價值不過是有的途中不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