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什麼年代

2021-05-18 11:08:31 字數 4119 閱讀 2820

1樓:槐樹的戀愛

一、國外資訊經濟學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

1、第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出現了一定數量的以資訊經濟學為名的學術**,並且微觀與巨集觀資訊經濟學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第二階段的主要特點是除微觀與巨集觀資訊經濟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外,出現了有關資訊社會化的研究,也即是資訊經濟的社會學研究。

3、第三階段資訊經濟學理論開始日益系統化、邏輯化,有關專著與文集相繼出版,各方面研究更加深入,並不斷有成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逐步成為當前經濟學最活躍的研究領域和資訊學界最為關注、**最多的領域。

二、國內資訊經濟學發展的主要歷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中國資訊經濟學研究有三個主要特徵:一是不斷翻譯和引進吸收國外資訊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第二個特徵就是在傳播西方資訊經濟學概念和方**的同時,組織有關科研人員結合中國的社會現實,初步開展自身的資訊經濟學研究。

第三個特徵就是這一階段巨集觀資訊經濟學研究受到重視,且有較快發展,微觀資訊經濟學研究則長期處於緩慢發展狀態。

2、第二階段的中國資訊經濟學研究也有三個主要特徵。第一個特徵是在繼續翻譯引進國外成果的同時,國內成果較第一階段數量大為增加,質量大為提高。第二個特徵就是80年代中國微觀資訊經濟學研究緩慢的發展局面到90年代已有了很大的改觀,越來越被理論學界所重視,總體發展較快較好,已開始形成理論突破和連續穩定的研究論題。

第三個特徵則是資訊經濟學在實踐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和深入,尤其表現在如上所提到的利用西方資訊經濟學部分現有理論研究中國當前的現實經濟問題。

2樓:欽瓊華清妃

資訊經濟學

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資訊經濟學作為正式學科概念是在20世紀50年代。

資訊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發展於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發展成熟。在建立初期,研究重點多種多樣,有的學者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應用研究,也正是這兩種研究的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才奠定了資訊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以後,資訊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誌是有大量資訊經濟的論著問世。

如:美國霍羅威茨的《資訊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資訊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準》,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

資訊經濟學概述:

資訊經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有兩條主線。

一是以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和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porat)為創始人的巨集觀資訊經濟學。

巨集觀資訊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資訊工業經濟學。以研究資訊產業和資訊經濟為主,是研究資訊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生產、流通和利用以及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資訊科技不斷髮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

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羅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資訊經濟學、微觀資訊經濟學。

微觀資訊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資訊經濟學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資訊的成本和**,並提出用不完全資訊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資訊完全和確知的假設。重點考察運用資訊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的種種機制。因為主要研究在非對稱資訊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定合同、契約、及對當事人行為的規範問題,故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資訊經濟學的形成發展

3樓:凝帝系列

巨集觀資訊經濟學方面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弗里茲·馬克盧普(f.machlup)教授。他在2023年發表了一本專著:

《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書中提出了知識產業的問題,並對2023年美國知識產業的生產進行了統計測定。這本書2023年被譯成俄文,2023年又被譯成日文。自2023年起,馬克盧普又擴充套件前書,陸續發表了《知識:

它的生產、分配和經濟意義》8卷本鉅著。其中第1卷名為《知識與知識生產》。第二位著名的早期研究者,當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博士。

他在書中更新了美國知識產業的統計資料。他在馬克盧普的研究的基礎上,在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的影響下,於2023年完成了《資訊經濟》(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的內部報告。

這個報告是在他的博士**《美國資訊經濟分析》的基礎上擴充套件後寫成的。波拉特第一次把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資訊業,並把資訊部門分為第一資訊部門和第二資訊部門。第一資訊部門是由向市場提供資訊產品和資訊服務的企業所組成的部門,第二資訊部門是由**和非資訊企業的內部提供資訊服務的活動所組成的部門。

波拉特還用投入產出技術按不同於馬克盧普的最終需求法的另一種增值法,對2023年美國的資訊經濟的規模與結構作了詳盡的統計測算和數量分析。這種方法不僅引起美國商務部的重視,而且於2023年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採納,用來測算其成員國的資訊經濟的發展程度。

微觀資訊經濟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形成於60年代,發展於70-80年代。最早從經濟學角度研究資訊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和日本的宮澤等。早在2023年,美國經濟學家,資訊經濟學的創立者之一的喬治·斯蒂格勒就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資訊經濟學」的**,其中對資訊的價值及其對**、工資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認為獲取資訊要付出成本,不完備資訊會導致資源的不合理配置。

美國的維克裡教授和英國的米爾利斯教授還在不對稱資訊的前提下,延伸出了委託-**理論。他們把掌握資訊多的一方稱為**方,另一方稱為委託方,通過引入「激勵相容」等概念,把不對稱資訊問題轉化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問題。這一理論的提出得到高度重視,其中的約束—激勵機制正被廣泛應用。

美國主要從具體應用方面研究有關資訊的成本和價值,資訊對**、工資和其它生產因素的影響;日本則側重於抽象研究資訊系統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兩者都是資訊經濟學的理論基礎。70年代以後,美國霍羅威茨的《資訊經濟學》、日本增田米二的《資訊經濟學》、美國霍肯的《下一代經濟》等著作相繼問世。

202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維克裡教授,以表彰他們對西方資訊經濟學研究作出的貢獻。2023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了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史賓斯,就是為了表彰他們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的在「使用不對稱資訊進行市場分析」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的新聞公告說,阿克爾洛夫的貢獻在於,他闡明瞭這樣一個事實,即:賣方能向買方推銷低質量商品等現象的存在,是因為市場雙方各自掌握的資訊不對稱。資訊失衡甚至可能使劣質的二手車擠掉優質車市場。

史賓斯則揭示人們應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更多資訊來謀取更大利益。斯蒂格利茨為掌握資訊較少的市場方如何進行市場調整提供了相關理論。三位教授的分析理論用途廣泛,既適用於對傳統的農業市場的分析研究,也適用於對現代金融市場的分析研究。

同時,他們的理論還構成了現代資訊經濟學的核心。

資訊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4樓:小小米

1、資訊的經濟作用。主要研究資訊的經濟屬性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資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

2、資訊的成本和價值。主要研究資訊價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資訊的價值和成本的關係;資訊價值的表現形式。

3、資訊的經濟效果。主要研究資訊的使用價值量與勞動消耗量的比例;資訊的經濟效益計算和考核。

5樓:是嘛

1、資訊的

經濟作用。

2、資訊的成本和價值。

3、資訊的經濟效果。

4、資訊產業結構。

5、資訊系統。

6、資訊科技。

7、資訊經濟理論。

進入70年代以後,資訊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誌是有大量資訊經濟的論著問世。如:美國霍羅威茨的《資訊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資訊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準》,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

擴充套件資料研究意義:個人理性選擇的結果可能是非理性的,個人理性並不必然導致集體理性。這樣,各個決策個體之間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成為經濟分析的出發點。

通過對資訊,尤其是私人資訊作用機理的分析;

資訊經濟學揭示了,個人理性可能導致集體非理性,**並不能囊括全部的市場經濟關係,因此,市場**制度就不再是激勵約束全部內容和手段,「非**」機制成為激勵約束不可或缺的內容。資訊經濟就是運用機制設計理論來設計「非**」制度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資訊經濟學的研究範疇?

6樓:天世_夢

息經濟的研究範疇主要包括微觀資訊經濟學領域,亦即以不對稱資訊經濟學為核心的領域,巨集觀資訊經濟學的核心領域如資訊經濟的測度,資訊系統經濟學,企業的資訊組織理論,資訊的產業組織理論,網路經濟學,國際資訊經濟學等8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