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是個法治社會嗎

2021-05-23 17:08:02 字數 6848 閱讀 6223

1樓:童無忌

討論到中國古典時期的法治文化,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中國古代是一個皇帝**的社會,**跟人治是掛鉤的。再說得稍微高尚一點,中國是一個德治的社會,德治跟法治是兩個不同的範疇,那麼,法律在國家的治理當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古典時期制度有部分法治色彩

我們去理解中國古典時期制度的時候,一般人就會問,這到底是一個人治的社會還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據我的研究,我會覺得它有部分法治的色彩。

中國從秦朝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以後,又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官僚體制建立起來了。到明朝和清朝,尤其是清朝,中國幅員遼闊,官僚的人數是非常多的,《大清會典》裡面設立的官僚,全國大概有2萬多人,怎麼去管理好這2萬多個官僚,就是皇帝必須考慮的問題。這2萬多官僚要進行有效的管理,如果沒有一套制度是做不到的,所以中國古典時期的法治有一部分內容——非常核心的內容——涉及官僚機構的組織、官僚的選拔、官僚的考核、官僚的獎懲這個層面。

所以,管理官僚的需要實際上是中國法治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都有它的習慣和風俗,這種習慣和風俗是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經濟交往、社會交往,都遵循了這樣一套規則。但是問題就在於,要維持一個龐大國家的統一,沒有相應的法律的統一是很難做得到的。建構一個龐大的國家,維繫這個國家常規的運作,那麼基本法是必需的。

古代如何普法?

正是基於對基本法的需要,所以,從明朝開始,國家的基本法典比如《大明律》裡面專門有一個條文叫做講讀律令。第一個層面,就是要求所有的官僚必須閱讀、研究法律,要通曉法律的含義,如果不閱讀、不掌握法律的含義,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第二個層面,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講,這個條款也要求大家來學習法律、來了解法律。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老百姓犯罪,他可以減輕制裁,就是懂得法律的人犯罪了,可以減輕制裁,不懂得法律的人犯罪了就沒得減輕。

中國古代的皇帝對普法實際上是很重視的,比如說朱元璋的那個時代,他曾經制定過所謂「聖諭六條」,也就是六條語錄,要求每半個月組織老百姓來學習。到了清朝,到了康熙的時候,搞了「聖諭十六條」。到了雍正的時候又對這十六條聖諭進行了註解,變成了1萬字的講解文字,叫《聖諭廣訓》。

這樣的聖諭在清朝也貫穿在鄉村的基層社會裡面,當時叫做鄉約。

因為古代的識字率不太高,不像我們現在教育這麼普及,學術界有討論。清朝的識字率平均是20%左右,人口中大概20%是認字的,大多數人是不認字的,尤其是婦女是不認字的,對於不認識字的人,講稿他也看不懂,怎麼辦?有些地方官甚至給講稿配圖,看圖畫以後,小孩子就問爸爸這畫裡講了什麼,然後大人就會跟他講解。

這個影象是為了便於把皇帝的語錄、註解的文字更好地加以傳播,更好地去普及這樣的法律。

古代有關於《大清律》《大明律》的註解這樣的書,光是註解還不夠,為了使法律的解釋會變得比較通俗,會對一些地方官在日常的工作當中必須要運用到的那些法律內容,加以摘要,摘出來了以後再加以註解。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考慮到法律有時候記不住,古代也有一些作者,他會把法律條文一條一條編成5個字,或者是7個字的韻文,像詩一樣,押韻的文字,把它編寫下來,方便背誦記憶。還有的把法律條文製成圖表,看起來一目瞭然。

古代司法審判及司法經驗

古代關於司法審判的著作,明代、清代加起來量很大,據法國的一個學者統計,大概有上千種之多,這麼多的書籍編出來,大家可以想象,一定有大量的讀者,有大量的需求,這就意味著,官場的官僚雖然沒有經過法律的訓練,沒有受到行政工作的訓練,但是事後會通過這樣一種途徑去了解行政工作的知識、司法審判工作的知識。

司法審判工作的知識有的時候寫得非常仔細。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起訴書要寫多少字,都是有規定的。而且古代的法官不像我們現在是專業的法官,在清朝一個縣裡,國家編制內的官僚才四五個,一個縣長,管理整個縣的事務,他有的時候工作很繁忙,如果寫得很長,他要把法律的要害問題抓到是很費勁的,所以規定只能是144個字以內。

甚至這個訴狀都是有格式的,格式都是印刷好的。

這些書會把司法的經驗都寫在裡面,一個不懂法律、沒有司法經驗的人去讀這種書,大致能掌握一些這方面的知識,瞭解一些這方面操作的技術、注意事項,所以法官實際上也會找這樣一些書來閱讀。

中國古代法律裡面有一條規定,**在寫判決文書的時候,凡是定罪量刑的都要引證法律條文,如果不引證的話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這個在唐朝的時候已經有非常明確的規定,很完整的。所以法律是強制要求引證的,如果不引證就是違法。此外,如果引證錯誤的話也算是違法,也要承擔責任,如果造成冤假錯案責任就更大。

古代司法程式是怎樣的?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兩代,凡是徒刑以上的案件,它的審判程式比我們今天的要複雜。比如說在福田縣——我們把福田區(深圳)假設為清代的一個縣,發生了一個搶劫案件,罪犯必須要判有期徒刑5年——當然古代有期徒刑最高只有3年。這個案件的罪犯被福田縣知縣判了3年,然後知縣向當事人宣讀審判結果,問當事人服不服罪。

當事人說「服罪了,我沒有意見,清官大人你判得好」。但這個案件並不會因此結案,它會自動地被移送至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進行稽核。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完後,再問證據是不是這樣,是不是覺得沒有問題,服不服罪,然後罪犯說「我認罪,你判得好,我沒有意見」。

這個案件還不會結,還要報廣東省高院再稽核,廣東省高院完了以後,如果不涉及人命,這個案件就可以作出終審判決了,但還是要向最高法院備案。如果徒刑案件涉及人命,還要上報最高法院,如果是**的話是要經過皇帝稽核的,要三法司九卿會審,程式很複雜。

以上說的是官僚機構內部的自我審查。如果當事人不服呢?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機制,如果當事人不服的話,可以自己去上訴。

在中國古代,如果一件案子是冤案,當事人不服,可以去北京告狀,可以去北京的都察院衙門告,這叫京控;還可以直接向皇帝告狀,這叫叩閽,即可以向皇帝告御狀。官僚內部可以官官相護,但是老百姓說這個案件是冤的,他可以通過外部的力量,通過上一級機構,甚至通過最高的皇帝,來進行監督、審查,來要求複審,結果會怎麼樣?在這些壓力下,法官有動力去學法律。

   

在明清,尤其是清代,地方**都是有師爺的,他們是地方官自己聘任的司法顧問。在古代由於有這麼一整套的程式性規則、責任規則,如果一個地方官不學法律,是很難勝任的,如果不能勝任,一旦出現了冤假錯案,司法責任就來了。

古代怎麼審案?

古代的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案件要公開審理,但是實際上通常是公開審理的,除非是一些涉及隱私的案件,如涉及男女之間關係的案件不**審理。

一般審理案件時幕友會在衙門的屏風後面聽,如果聽到法官有遺漏,不太到位,他會寫紙條,衙門上也有門丁,就像《紅樓夢》賈雨村審案時旁邊的小沙彌,門丁會給地方官遞茶倒水,師爺利用他們遞茶倒水的機會給地方官一個紙條,臨場指導地方官,給地方官說**需糾正和補充。師爺通過遞條子,彌補了法官知識上、經驗上的不足。

**完以後,法官怎麼做出一個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準確的裁判呢?實際上在很多時候,法官都會把判決書起草的任務委託給顧問,如果顧問也拿不定主意,他們會商量,然後一起做出一個正式的報告。或者先讓顧問起草好,地方官再進行修改,反正都是商量的,尤其是疑難案件。

中國古代的**實際上就是通過這樣一些渠道彌補知識上的不足的。

我們現在民間有律師來幫當事人打官司,在中國古代是沒有律師的,但中國古代有訟師,即我們現在說的「黑律師」。訟師是宋代以後才有的,宋代已經很成熟了。明清時期的法律禁止人們擔任訟師,訟師是非法職業,但訟師還是很活躍。

地方官公開審理案件時,訟師會來旁聽,等案件審完了休庭時,訟師就會跟當事人說你這個案件還有得搞,我幫你搞怎麼樣?敗訴的當事人覺得有人幫他出頭,來翻案,他當然會幹。訟師的存在要求地方官在審理案件時規規矩矩地來,事實是事實,證據是證據,法律是法律,不可以亂來,亂來的話訟師會在下面給人出主意,如果訟師不依不饒的話,地方官就不好弄。

我們看明朝的判決書、清朝的判決書等檔案,大致可以發現,刑事性的案件,尤其是那些搶劫殺人之類的重大案件,無論在程式上,還是實體法上,都是非常嚴格的,基本上可以說是依法判決的。什麼場合會不太依法判決呢?民事案件。

因為中國很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風俗,婚姻有婚姻的習慣,做買賣有做買賣的習慣,一個人到一個地方做官,他還是要考慮該地的民情習慣,所以在民事案件裡就會有這樣一種迴避法律的可能性。

古代的人有沒有法律意識?

以往一直有一種**:中國人沒有法律意識。根據我最近這幾年的閱讀,我還是覺得,在明清時期,民間老百姓對法律好像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不在意,或者說他們是蠻在意法律的。

明朝民間生活中有一種日用類書,從宋朝就開始編了。這種百科全書裡有兩個門類是**律的:一個是法律文,法律文裡就有法律的基本知識,一些重要法律條文的摘要、扼要的解釋。

另一個叫體系文,這個是**律文書的範文,各種法律文書的格式,如寫一個契約,婚姻契約該怎麼寫,借貸契約該怎麼寫,買賣契約該怎麼寫,房屋租賃契約該怎麼寫,土地租賃契約該怎麼寫,裡面都有格式,甚至鄉規民約該怎麼寫,都有格式。

而且,中國古代打官司是書面訴訟的,不是口頭訴訟的,老百姓要到衙門打官司首先要找人寫訴狀。明清時期,代書是官方設定的,每個縣都設代書,一般兩個,這是要經過考試錄取的。官府做這樣的工作就是為了給老百姓寫訴狀提供服務,想通過提供這樣的服務來取締訟師。

但為什麼有了代書,訟師還存在?原因在於代書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而且代書是在衙門裡掛了號的,如果代書寫狀紙的時候添油加醋,事實有出入的話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但訟師是地下工作者,是抓不到他們的。

乾隆年間中國人口大概是3個億,中國大概有1500個縣,平均下來一個縣20萬人,當時是5口之家,20萬除以5就有4萬個核心家庭。一個縣平均每年要審理的民事案件大約有200起,這個比例其實不低。

日本有一個很知名的學者,叫川島武宜,他有一本書叫《現代化與法》,其中一章是專門研究日本人的法律意識的,角度之一就是從訴訟率去觀察老百姓有沒有法律意識,如果這個社會的訴訟率很低,可能老百姓對法律很淡;如果訴訟率很高,可能老百姓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他才去打官司的。所以訴訟率跟法律意識會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甚至是正向的關係。

像廣東的南海縣,一年發生的案件很多,有一年發生的強盜案件有80起,一次性執行死刑17個人。相對於南海,番禺就好一點,犯案率比南海要少一半。從這樣一些資料裡面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實際上是對法律有足夠重視的一個社會,老百姓對法律也是足夠重視的。

那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嗎?

那麼,那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嗎?當然不能這麼定位。我們現在**治社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或者原則,這個國家當中不管是**機關,還是平民百姓,大家都是在法律的軌道里面來行事的,沒有一個人能超越法律之上的。

在古代的社會裡面不是這樣的,皇帝老子要超越法律之上那是沒有問題的,這是一點;第二點,地方官偶爾也可以超越法律之上。

我去年正在寫的一本書,就是專門討論清代的一些例外的案件,從這些例外案件裡面就可以發現,一個知縣如果遇到****件之類的,為了及時地擺平這個事端,可能會抓一兩個首犯拉出去亂棍打死,殺一儆百。現在一個縣法官遇到群體性的事件,法院院長可以把人拉出去打死嗎?不可以,就是最高法院的院長也不可以這樣,但是在清代知縣就這樣幹。

這就是人治的社會,可以先斬後奏,殺了以後,向皇帝寫報告,皇帝覺得這個事情擺平了,社會秩序穩定了,有的時候會網開一面,甚至還會表彰他。

從理念上來說,古代的中國也不是一個法治社會,荀子曰:「有治人,無治法。」真正的關鍵還是人。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孟子也會說:「徒法不能以自行。」

而且在中國古代你會發現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裡面彰顯的、強調的不都是法律,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人社會,大家不是親戚便是鄰居,這樣的一些人之間如果被允許、鼓勵去打官司,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比較緊張,矛盾反而更多,不利於建構一個和諧的社會秩序。所以有些時候往往會把法律放在一邊,考慮所謂的人情、感情、長遠的利益關係,當然還要考慮打官司的司法成本。

中國古代法官做出的一個理想判決應該是天理、人情、國法三者兼顧,這才是一個圓滿的格局。所以,要理解中國是不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是不是一個法治的文明,要考慮到制度的結構,也要考慮到規範的系統、規範的特徵。法律不自足,但有天理、人情來平衡它,無論是刑事案件還是民事案件,情理都很重要。

刑事案件的話,比如那些**、疑難案件,尤其是疑難案件。疑難案件中國古代有兩種,一種是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另一種是沒有相應法律條文的。凡是疑難案件都必須要走程式,從地方一直報到北京刑部,甚至要報皇帝來裁決。

而皇帝在做這樣的權衡時,因為沒有法律依據,他必須憑他所體會到的、所理解到的天理和人情,而天理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存在,所以更多的是考量案件的事實、情節、社會性、政治性,以及皇帝自己在情感上對這個案件的態度,做出一個綜合性的平衡。所以,古代法律跟我們現在的法律是不大一樣的。而這種綜合性的平衡在古代比現在要多,這又是古代的立法技術跟今天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理解中國傳統的法治文明,要看到官僚體制的系統、社會的結構,還有就是規則系統。從這三個角度去考量,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

望採納~

古代中國是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嗎,在古代中國是不是世界上最強的

從秦朝到清朝的康乾盛世,古代中國是世界最強盛的 國家。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專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屬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 商 周 漢 晉 唐 宋 元 明 清等。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 征...

中國還是男權社會,為什麼中國是男權社會

男權個鬼啊,天天追求男女平等,女士優先,連地鐵都搞了女士車廂,三八婦女節,結個婚還要動不動房子車子票子,不然還不結,惹不起惹不起 女漢子就是笑話,女人永遠是粘著男人不放,卻又想著當武則天。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一些人一直在為你負重前行。還是男權社會,女人上門嫁人廢除才行,還有避孕不夠發達,中國世界...

中國是不重視藝術的國度嗎,中國是一個不重視藝術的國度嗎

孔子曰 倉瓴實而知禮節 中國現在只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說白了,我們很窮!人均只有大概2000美刀的gdp。請樓主自己想想,你兜兜裡只有吃飯錢的時候,你會餓著肚子去搞 藝術 麼?藝術大國都是那些國家?法國 俄羅斯 德國 哪個不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飽,會有那個閒心去搞 藝術 這不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