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著名戰役及其勝敗原因三國演義中5個著名戰役及其勝敗原因

2021-03-05 12:25:56 字數 5733 閱讀 2898

1樓:冷暖自知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略決戰 。東漢獻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紹擁兵20萬南下,進攻許昌,想一舉消滅曹操。不久,袁紹便帶兵渡過黃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當時兵力只有4萬)決戰。

當時的袁紹不管是在兵力、糧草、佔有地盤等方面,都大大優於曹操。但袁紹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又對謀士猜忌多疑,屢誤戰機。

曹操則雄才大略、多謀善斷,取得主動。曹操採納許攸(原袁紹謀士,後遭袁紹猜忌改投曹操帳下)建議,出奇兵偷襲烏巢,放火焚燒袁紹的糧草,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曹操則全線出擊,殲滅袁紹的主力。

最後,袁紹只帶了800名殘兵敗將渡過黃河,逃回河北。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3、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4、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

後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自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

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

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

5、火燒連營

火燒連營指的是三國時期吳蜀之間的一場戰爭,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

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

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

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擴充套件資料:

官渡之戰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

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

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

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處於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

儘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內郡太守張楊欲出軍救援呂布時卻為部下楊醜所殺,曹操解除進攻徐州呂布的後顧之憂,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張楊舊部眭固殺楊醜,欲北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  。劉表坐觀成敗,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參考資料

2樓:我想你保護我

1、赤壁之戰

、勢力軍隊位置:劉琦軍隊駐紮在江夏,劉備軍隊駐紮在夏口,周瑜軍隊駐紮在鄱陽湖,後來主力移到柴桑,孫權在柴桑 ,曹操主力軍隊駐紮在三江口以及赤壁以北,這裡曹操軍隊的位置特別說明一下:曹操軍隊南眺南屏山,東視柴桑 之境,西面是夏口,西北是烏林.

夏口的劉備軍隊與劉奇為倚角之勢,兩劉軍隊與周魚軍隊成首尾響應之勢.

、雙方第一次接觸是三江口之戰

卻說曹操知周瑜毀書斬使,大怒,便喚蔡瑁、張允等一班荊州降將為前部,操自為後軍,催督戰船,到三江口.早見東吳船隻,蔽江而來.為首一員大將,坐在船頭上大呼曰:

「吾乃甘寧也!誰敢來與我決戰?」蔡瑁令弟蔡□前進.

兩船將近,甘寧拈弓搭箭,望蔡□射來,應弦而倒.寧驅船大進,萬弩齊發.曹軍不能抵當.

右邊蔣欽,左邊韓當,直衝入曹軍隊中.曹軍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習水戰,大江面上,戰船一擺,早立腳不住.甘寧等三路戰船,縱橫水面.

周瑜又催船助戰.曹軍中箭著炮者,不計其數,從巳時直殺到未時.周瑜雖得利,只恐寡不敵眾,遂下令鳴金,收住船隻.

此戰已經可以看出來曹操的軍隊水戰能力遠遠不如周瑜軍隊,甚至是兩劉軍隊.

、兩個決定勝利的地點·———南屏山、三江口

七星壇諸葛祭風的地點就在南屏山;赤壁之戰的第一把火就在三江口點燃的.

、周瑜軍隊大破曹操軍隊,而劉備軍隊已經埋伏好了.曹操原來指望合淝的軍隊救援,誰知道孫權和陸遜已經率領軍隊在合淝路口堵住了去路,曹操沒有辦法.只好逃往彝陵了,在烏林又遭到甘興霸、呂蒙的追擊和埋伏,曹軍被分割成幾十部分,十幾名大將保護著曹操突圍.

這個時候曹操的逃走路線應該是:合淝方向被陸遜卡住了,只能走襄陽了,由烏林、華容、南郡、彝陵、襄陽而回許昌.而在華容,關公放走了曹操,由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初具雛形了.

2、水淹七軍以及走麥城

、關公攻佔了襄陽,曹仁死守樊城,于禁軍隊駐紮在樊城北十里的一座山,地點叫罾口川,于禁軍隊駐紮地點的錯誤選擇是于禁軍隊失利的關鍵因素.罾口川的旁邊就有兩條河流,如此一來,也給水淹七軍提供了方便.

、于禁軍隊沒有決戰的心態是導致失敗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這個于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龐德搦戰十餘日,無人出迎,乃與于禁商議曰:「眼見關公箭瘡舉發,不能動止;不若乘此機會,統七軍一擁殺入寨中,可救樊城之圍.」于禁恐龐德成功,只把魏王戒旨相推,不肯動兵.

龐德累欲動兵,于禁只不允,乃移七軍轉過山口,離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禁自領兵截斷大路,令龐德屯兵於谷後,使德不能進兵成功.

、于禁的固執導致了嚴重的結果.

卻說魏軍屯於罾口川,連日大雨不止,督將成何來見於禁曰:「大軍屯於川口,地勢甚低;雖有土山,離營稍遠.即今秋雨連綿,軍士艱辛.

近有人報說荊州兵移於高阜處,又於漢水口預備戰筏;倘江水泛漲,我軍危矣,宜早為計.」于禁叱曰:·匹夫惑吾軍心耶!

再有多言者斬之!·成何羞慚而退,卻來見龐德,說此事.德曰:

·汝所見甚當.於將軍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軍屯於他處.」

如果於禁聽從督將成何的建議,那也就不會發生悲劇了.ps:難道是因為督將成何的名氣不夠大?

、關公的妙計以及大雨天氣致使水淹七軍的結果.

最終結果,督將成何、龐德犧牲,于禁投降.

、此時關公水淹七軍之後,繼續圍攻樊城,徐公明率軍隊救援樊城.與關公軍隊對峙.

、呂蒙軍隊駐紮在陸口,此時趁機佔領了荊洲,而公安傅士仁、南郡糜芳也隨即投降.至此公安、南郡皆被呂蒙軍隊接管,關公失去後方的糧食**,離敗不久矣.

、關平屯兵在偃城與圍攻樊城的關公成響應之勢.晃即差副將徐商、呂建假著徐晃旗號,前赴偃城與關平交戰.晃卻自引精兵五百,循沔水去襲偃城之後.

且說關平聞徐晃自引兵至,遂提本部兵迎敵.兩陣對圓,關平出馬,與徐商交鋒,只三合,商大敗而走;呂建出戰,五六合亦敗走.平乘勝追殺二十餘里,忽報城中火起.

平知中計,急勒兵回救偃城.正遇一彪軍擺開,徐晃立馬在門旗下,高叫曰:·關平賢侄,好不知死!

汝荊州已被東吳奪了,猶然在此狂為!·平大怒,縱馬輪刀,直取徐晃;不三四合,三軍喊叫,偃城中火光大起.平不敢戀戰.

徐公明攻佔了偃城之後,與樊城的曹仁軍隊前後夾擊,大敗關公軍隊,關公軍隊退軍襄陽,半路聽聞公安、南郡已經被呂蒙接管,大驚.在攻打荊洲失利後,被迫撤到麥城.

、關公死守麥城,又等不到上庸軍隊的救援,只好冒險突圍,被馬忠所擒.

3、火燒連營

、劉備軍隊駐紮在彝陵,老將黃忠中埋伏陣亡,好象是不祥之兆.

、劉備領陸軍、黃權領水軍總共8路大軍進攻猇亭,吳軍敗,甘寧被殺.劉備軍隊佔領猇亭.

從地圖可以看出來,猇亭與彝陵被長江所隔離,劉備的軍隊雖然佔領了猇亭,但是實際上也等於被長江斷了退路了.

、潘章、糜芳、傅士仁、馬忠被殺,從根本上斷絕了兩家和議的可能性.

、陸遜、徐盛、丁奉奉命到猇亭戰場與韓當、周泰合作,陸遜為統帥.此時彝陵被孫恆所佔領

、陸遜不派軍隊救援被圍攻的孫恆,也不出戰.劉備把軍隊移於林木陰密之處,終於上了陸遜的當了,劉備輕敵.

、吳人善於火攻,赤壁一把火燒出了三國鼎立;猇亭一把火卻燒盡了蜀國的氣數.

、得趙雲搭救,劉備退到白帝城.孫權不得於降魏.

、曹仁趁機進攻濡須口,濡須口守將朱桓死守成功;曹真、夏侯尚進攻南郡,被陸遜伏兵於內,諸葛瑾伏兵於外,內外夾攻,曹軍大敗.魏、蜀、吳三家均停止交戰.

、劉備託孤,一代梟雄歸西.

4、官渡之戰

、兩軍未戰先損將,田豐、沮授這樣優秀的人才袁紹都不稀罕,竟然把這兩個人下到監牢裡,可見袁紹是極其傲慢.

、交戰初期,河北軍隊佔了上風.河北大軍七十萬,東西南北,周圍安營,連絡九十餘里.如此壯觀的場面,只有後來的赤壁曹軍可以相媲.

河北名將張郃、高覽與曹軍許褚、張遼對對碰,四將打了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曹軍衝陣未遂,被審配指揮的弓弩手射殺而敗走.

、袁紹移軍逼近官渡下寨,曹操軍隊死守官渡軍寨.如果官渡失守,那麼許昌也將失守,那麼袁紹可能就會得到漢獻帝,那麼袁紹將成為諸侯之首,執天下之牛耳.所以官渡之戰成了天下大局的關鍵戰役.

5、漢中之戰

漢中爭奪戰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年(219年)五月,持續了將近兩年之久。劉備方陣亡吳蘭、雷銅、任夔等,曹操方陣亡夏侯淵、趙顒等,所以從陣亡將領來看,曹操的損失較大。但劉備方前線兵力不足,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見戰爭過程中,劉備方的局勢也不是很樂觀。

曹操方將領王平投降劉備。

曹操撤退時,在漢中可控制的範圍內,也將百姓遷走。

劉備佔領漢中全境後,派遣劉封、孟達乘勝攻取了東三郡(魏興、上庸、新城)。

漢中之戰,曹劉雙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戰力,劉備方參戰將領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曹操方參戰將領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可謂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然而這場持續了將近兩年之久的戰爭,史書上卻交待非常少,歷代也少有對這場戰爭的戰術評價。

三國演義中火攻戰役,三國演義用火攻的戰役?

烏巢之火 糧倉 軍械庫被燒了,曹操放的火,袁紹挨燒 新野之火 放在新野城裡的的可燃物 硫磺,焦油等 被燒了,諸葛亮放的火,曹仁挨燒 上方谷之火 放在糧倉裡的可燃物 硫磺 焦油等 被燒了,諸葛亮放的火,司馬懿挨燒 博望坡之火 放在博望坡的可燃物 硫磺 焦油等 被燒了,諸葛亮放的火,夏侯敦挨燒 濮陽之火...

三國演義著名情節概括,三國演義著名情節概括

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之一。講的是東漢末年,漢靈帝在位,他昏庸無道,胡作非為。弄得百姓民不聊生,就有張角起來造反。朝廷讓人鎮壓張角。引出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發誓振興大漢。後來朝廷大權轉到曹操手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極大。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輔佐自己。曹操想統一全國,周瑜和諸葛亮一起聯...

三國演義中的俗語,三國演義諺語

樓上太給力了 曹操下江南 來得凶 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 有勁難使 諸葛亮徵孟獲 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 粗中有細.諸葛亮彈琴 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幹 倒了大黴.張飛販私鹽 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 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 乾乾淨淨 張飛賣秤錘 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 略施小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