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分了文官和武將,他們分別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2021-05-23 02:22:55 字數 6110 閱讀 7091

1樓:小可愛的豬

清代**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 九品練雀。 武官為:

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各個朝代的官服不同: 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

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

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

明代的補子大約40釐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釐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豔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隻。

2樓:199103熊

在古代文官的衣服是紅顏色的,武將的衣服是藍顏色的。這也是在朝堂上為了好區分文官和武將,才設計了這樣的服飾。

3樓:椒鹽味的奶茶

古代分了文官和武將文官一般都身著綠色的官服,而武將則是身披紅色鎧甲,當然,上朝時對於衣著都有一定的規定。

4樓:大耳朵

每個朝代的官服都不一樣,一般有紅色和黑色,文官穿黑色,武將穿紅色。

古代各個**穿的衣服都是什麼顏色

5樓:小手只能讓你牽

以明朝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品穿綠色;

四、五品的**可以穿紅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服飾在主要以白衣為主,因為白衣造價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適合沒有錢的老百姓。

6樓:惜惜玖

以唐朝為例:

三品以上著紫色;

四品,深緋;

五品,淺緋;

六品,深綠;

七品,淺綠;

八品,深青;

九品,淺青。

品服的花飾:三品以上繡紋:一品,徑五寸獨科花;二品,徑二寸獨科花;三品,無枝葉散答花。四至七品繡紋,均是徑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無繡紋。

庶人只能衣白布。而白居易當時的職務是江州司馬,司馬一職在別駕、長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當時,實際上是閒職。

其官階是最低的文散將仕郎,從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 其實不是以深淺為高低的,而是以難易來定位的,在古代紫色和緋色的染料是最難調配的,所以很稀少就顯得穿的人高貴了。

擴充套件資料

男子服飾 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以及進士、舉人等,均按品級服用。 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

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 皇帝朝冠,暖帽為圓形,帽簷反折向上,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則是字首金佛,字尾舍林,亦綴紅色帽緯,飾東珠,頂與暖帽相同。

皇子、親王、鎮國公等,朝冠形制與皇帝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遞減而已。 文武**的冠頂,上銜頂珠,其質料、顏色依**品級而不同。頂珠之下,有一支兩寸長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

翎有藍翎、花翎之別。

藍翎是雕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花翎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為貴。

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補服、行掛等。袞服、朝服、 龍袍是皇帝的禮服。 袞服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禮時服用。

朝服用於殿廷朝會、重大軍禮、外藩朝觀等。 龍袍,是次一等的禮服,明黃色,繡九條龍、十二章及五色雲紋飾。

龍袍下幅,斜向排列許多彎曲線條的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寶物等,寓「一統山河」綿延不斷、「萬世昇平」等吉祥含義。

龍袍的製作極為考究。清代龍袍,往往先由清宮第一流工師精心設計,經皇帝審定、認可後,才派專差送蘇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處理政務時穿的服裝,前後左右開衩,顏色花紋隨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員都可以穿這種四開衩袍。

行袍,為出巡、騎馬時的服裝,形制大體如常服袍,只是袍長略短。 端罩,是皇帝的禮服掛,類似普通外掛,用紫貂、黑狐皮製作。職位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衛等都可穿用。蟒袍是**的禮服袍

。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 禮服袖端做成馬蹄形,俗稱「馬蹄袖」,男子及八旗婦女皆用。

以常服代禮服穿時也需另做馬蹄袖,用鈕釦連於袖口,行禮時放下,禮畢解去,袍仍為常服。這是清代禮服衣袖的特點。 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禮服的另一種是補服,也叫補掛,是比袍短比掛長的一種長掛,對襟,胸、背各綴一塊補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裝。

掛罩在袍服外面,增減方便,是滿族風習,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與頂戴同為品官級別的重要標誌,(清代補子的具體規定),補掛為品官標誌,不得混用。

一般**也有常服袍、掛,平時穿用,顏色、花紋不限。一般**的行掛比常服掛短,袖長及肘,石青色,庶官、扈從都可以穿。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掛,是較為榮寵的官服。巡行肩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待衛什長,都例準穿黃馬掛。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太平天國之後,文武勳臣得賜者較多。 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掛、換、衫、褲等。

馬掛,一罩在袍衫之外,長僅及腰,原為軍中服飾,因便於騎馬,故稱「馬掛」。康熙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時,穿者日多。以後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

馬掛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馬甲,或叫坎肩,向例為王公貴族服用,至清後期人人可穿。 長衫、袍掛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人士開兩衩。

不開衩的稱「一裹圓」,為市民百姓服裝。 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系沿襲明代六合帽式,作瓜稜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編的結子。

咸豐初,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旦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氈帽,亦沿襲前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

夏天則戴竺帽、涼帽等。 軍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裝,也用馬蹄袖。頭盔有皮革和鐵製兩種。盔周圍垂貂尾、獺尾、鵰翎等裝飾物,有垂於後面的護領。

武將所穿鎖甲,有明甲、暗甲、綿甲、鐵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護肩、護腋及護心鏡。穿盔甲時,腰旁掛撒袋貯放弓矢。自火器發明後,這種盔甲已不大用了。

另有藤牌營、綠營兵,戴虎帽,穿黃布虎紋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緊身襖褲,加鑲邊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圓圈,內書兵、勇等標明所屬的字樣。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標明某船的字樣。

參考資料

7樓:匿名使用者

各朝不一樣的。明朝對顏色限制最大。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補子不同。

清朝都是藍色。但裝飾不同。

8樓:匿名使用者

隋唐和宋朝,**衣服的顏色與官位的品有關。

例如,唐朝三品以上穿紅衣,而低階**穿的是青色和綠色衣服。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誰下涕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9樓:匿名使用者

哪個朝代啊,不會是神馬上古神話時期吧

10樓:匿名使用者

秦尚黑。漢代尚紅,但也有黑,得看級別。隋唐就不太清楚了。

古代朝代眾多,不同朝代的文官和武將都穿什麼樣的衣服?

11樓:小可愛的豬

清代**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 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各個朝代的官服不同: 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

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

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

明代的補子大約40釐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釐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豔麗。

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隻。 

12樓:黎黎立離

古語有云:「衣冠禽獸」其實指的就是當權者,宋朝時,文官官服上緋衣銀魚繡有禽鳥,而武將則是在官服上繡野獸;明清的時候還會因為**的功績酌情加上花翎!

13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不同的朝代都穿的不一樣的衣服,比如說漢朝都穿的漢服,唐朝都穿的大褂。

古代文官和武官的衣服有什麼區別

14樓:匿名使用者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

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

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豔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樸、潔淨、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

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

褶襉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襉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髮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髮為蒙古族裝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

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襴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

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文官和武官那個大古代文官和武官那個大

文官大。因為以前的文武官在上朝時按官品分立於大殿的左右兩邊,文官在右,武官在左,而古時候是右大於左的,所以同官品的文官比武官稍微大一點!正一品 文職京官 太師 太傅 太保 殿閣大學士。文職外官 無。武職京官 領侍衛內大臣 掌鑾儀衛事大臣。武職外官 無。從一品 文職京官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

古代軍銜和文官制度,古代軍中職位分別是什麼

古代的軍官品秩和現代軍銜制度略有不同,就為樓主粗略統計下南北朝以前的武官吧,從高至低依次排列如下 大將軍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四徵將軍 即徵東將軍徵西將軍徵南將軍徵北將軍 四鎮將軍 同上 四安將軍 同上 四平將軍 同上 前將軍 後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雜號將軍 如討逆將軍破虜將軍等 偏將軍 稗...

中國古代文官職位的名稱有哪些

爵 即爵位 爵號,是 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 侯 伯 子 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等 魏曹植曾封為陳王 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 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