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有哪些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

2021-03-05 21:45:25 字數 5565 閱讀 9463

1樓:楊塵一

首先,這一思想的形成是與杜威對這一時期歐美社會深刻變革的認識分不開的。在杜威看來,自工業革命以來不到100年時間裡,人類社會發生了迅速、廣泛和深刻的變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進,不僅改變了政治疆界,擴大了生產的規模,加速了人口的流動,也使得人們的各種生活習慣、道德以及觀念和愛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1]這些變革的重要結果就是促進了科學和哲學的發展。一方面,在19世紀的歐美社會,隨著生理學以及與生理學相關聯的心理學的進展、進化論思想的出現、科學實驗方法的使用等等,強調發展及變化和重視**及實驗成為西方科學發展的基本特徵。這為杜威教育理論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這一時期科學探索精神廣泛影響的產物。另一方面,19世紀後期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也形成了與以往哲學不同的特點。實用主義哲學是一種強調行動和鼓勵**的哲學。

它反對只強調觀念的孤立或獨處狀態,而主張將觀念與行動統一起來,並在二者的結合中把觀念能否產生效果放在第一位。因此,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杜威教育思想滲透了強調**和創新的思想,形成了不同於傳統教育的新特徵。

其次,這一思想的形成也與杜威對傳統認識論進行分析和批判有密切的聯絡。一般說來,認識論是關於知識以及認知的理論。在杜威看來,認識論所關心的不只是知識問題,更重要的是認知問題。

杜威認為,傳統的認識論在認知問題上是以「知識旁觀者」的理論(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出現的。這種認識論主張,知識是對實在的「靜態」把握或關注。[2]杜威指出,這種認識論在認知上存在兩個缺陷:

一是認知的主體與被認知的物件是分離的,認知者如同「旁觀者」或「局外人」一樣,以一種「靜觀」的狀態來獲取知識;二是認知被理解為一種認識「物件」呈現給認知者的事件,認知者在認識中是被動的。杜威指出,「知識的旁觀者」理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在現代科學麵前是站不住腳的。現代科學的發展表明:

知識不是某種孤立的和自我完善的東西,而是在生命的維持與進化中不斷髮展的東西。[3]杜威指出,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的過程。杜威認為,「**」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絡時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

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於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表現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的結果。從這個思想出發,杜威認為所有成功的**都遵循一般的模式。

這種「**」模式既可以是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模式,也可以是學校教育中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總之,杜威所主張的以「**」為基礎的認識論批判了傳統的「二元論」的認識論,突出了**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重要性,為現代教育重新認識知識的作用和學生個體的活動提供了思想基礎。

再次,杜威的這一思想也與他對傳統教育「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分不開的。在杜威看來,由於知識「旁觀者理論」把認知主體與認知物件相隔離,強調認知是一種認識「物件」呈現給認知者的事情,這樣在教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學習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與行為相分離等弊端。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學科變成了書本上的東西,變成了遠離兒童經驗和不能對行為發生影響的東西。

杜威認為,人的知識和行為應當是合一的。如果一個人他所學的知識不能影響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又不能源於他所學的知識,那就只會養成一種輕視知識的習慣。從「知行合一」思想出發,杜威強調,學校應當把單純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轉移到兒童的活動上來,依照兒童發展的程式,通過兒童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逐漸發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為止。

杜威對「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和「知行合一」思想的闡述,提出了知識與行為相結合以及個體在獲取知識上的主動性問題,為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兒童活動的關係,鼓勵兒童主動地**,通過**活動獲取知識和經驗,提供了指導思想。

2樓:歌聲嘹亮

西方教育哲學源於古希臘,一開始便存在著理性與經驗的爭論。德謨克里特是一位唯物主義者,他的著作沒有被儲存下來,人們只能從其著作的殘篇和其他人著作中的轉引來窺見其一二。德謨克里特看重感覺經驗,他認為真理與顯示於感官的東西毫無區別,凡是對每一個人都顯現、並且每一個人都覺得存在的東西,就是真的。

唯心主義者則看重理性,蘇格拉底認為「萬物皆備於我」,教育的使命是「認識自己」,而不須憑靠經驗。柏拉圖承認有理性,它存在於理念世界之中;承認有經驗,它存在於現象世界之中。理性是純全的,經驗則是虛幻的。

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擺脫現象世界中假、惡、醜的經驗,借回憶使人復歸於理念世界的理性。亞里士多德倡導自由教育,認為崇尚理性是自由人的價值所在,而經驗則是人們謀求理性的障礙。早期中世紀,**教神學霸居一統,在經院哲學內部,理性論與經驗論的爭論也以理性論佔居上風而告終。

文藝復興時代,經驗論又復抬頭。誇美紐斯處於中世與近代之交,在他的教育哲學中已明顯出現經驗論的傾向。培根則響亮地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識」的口號。

培根之後,洛克提出「白板說」,批判先天觀念,提倡感覺論。洛克的教育哲學中埋伏著唯心主義的內部經驗論,而與唯物主義的外部經驗論並存於統一的哲學體系之中。洛克的後繼者各取所需;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繼承了洛克的唯物主義感覺論;而英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貝克萊卻利用洛克的唯心主義。

(2) 杜威的基本傾向是用「經驗」這個概念包攬一切,主體和客體、人和環境、精神和物質、知和行等,統統被收入經驗的範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一體,名為「經驗」。 主要的教育觀點是:

主張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在做中學。提倡兒童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

與赫爾巴特的思想針鋒相對。帶有狹隘的色彩經驗主義。

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

3樓:暴走少女

1、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繫起來和發展起來。

2、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

3、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4、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5、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6、兒童中心論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

在杜威看來,在傳統教育那裡,「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絡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準則的代言人」。

擴充套件資料: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

1、強調知行合一,將教學中死的知識變為活的知識。

2、教育是人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的觀點是內**和外鑠論的超越和突破。

3、教育是生長和生活的觀點從心理學角度**了教育的本質。將教育的本質概括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

4、教育即經驗從認識論的角度**教育的本質,解決知識、經驗的獲得以及心理與社會、過程與目的的協調問題。

5、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將個人與社會統一起來。將學校的生活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解決教育與社會的脫離問題。

6、教材心理學化,適合學生經驗的心理髮展,而不是邏輯順序。

7、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和**精神使科學精神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8、教學專業,提高教育學的學科地位,增強學術性。在其影響下教育專業機構大量設立。

9、杜威具有世界性影響,其教育理論對世界教育程序發揮巨大作用,對日本中國土耳其蘇聯墨西哥等國有直接影響。

10、杜威的理論中過於強調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而使得教育實踐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傳授,並引發了自由和紀律、師生關係等諸多矛盾。另外根據經驗和教材心理學化原則編寫新型教材的設想過於理想,難以實現。

4樓:縱橫豎屏

思想內容:

(一)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繫起來和發展起來。

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

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

(二)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

實則,在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 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四)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1、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 科目的相互聯絡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裡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2、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五)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

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兒童中心論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

在杜威看來,在傳統教育那裡,「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絡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準則的代言人」。

因而,傳統教育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傳統教學的計劃實質上是來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輸。它把**的標準、教材和方法強加給只是正在逐漸成長而趨於成熟的兒童。

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規定的教材、學習和行動的方法,對於兒童的現有能力來說,都是沒有關聯的。……儘管優秀的教師想運用藝術的技巧來掩飾這種強制性,以減輕那種顯然粗暴的性質,它們還是必須灌輸給兒童的。

由於傳統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師和教科書上面,而不是放在兒童的本能和活動中,於是,兒童只能受到「訓練」、「指導和控制」以及「殘暴的**壓制」。

去除這種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實現重心的轉移。「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裡,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

兒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把教育的重心從教師、教材那裡轉移到兒童身上,這就是杜威倡導的「新教育」(或「進步教育」),也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

概述李贄思想產生的主要社會背景

1 明末時期,階級矛盾和 十分尖銳,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 2 明末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在某些地區出現並得到發展 3 自然科學也有了一定發展 4 腐朽的科舉制度和守舊思想盛行,嚴重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意義 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人們思想的歷史進步性。李贄的思想 一 以...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 有教無類 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 學而優則...

黨員紅色思想教育對黨性的教育有哪些意義?遵義紅色教育基地有哪

充分利用紅色文化bai資源du,可以 照鏡子 zhi 穿正裝 以歷dao史為參照,歷史與現實內有機結合,對黨員的黨容性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營造黨內文化建設的良好環境和氛圍。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步到位 一蹴而就。加強黨內文化建設,需要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遵義紅魂立德紅色教育中心注重發揮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