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勝縣明代進士是哪位?清朝永勝的進士哪幾位

2021-03-05 23:31:44 字數 5224 閱讀 7948

1樓:匿名使用者

永勝縣明清兩朝共取進士8人(其中文進士7人譚升、劉訸(慥)、黃恩錫、黃耀樞、楊嶸、何現龍、譚精品。武進士1人馬弘道回族)。

永勝縣,明代稱為北勝州,清代稱為永北直隸廳。 據《雲南明清進士錄》記載,明清兩朝,雲南從明朝洪武二十七年(2023年)開科取士起到清光緒三十年(2023年),510年間全國共舉行科舉考試201科(場),雲南省錄取進士950人,佔全國進士人數的1.7%;,僅佔全省進士人數的0.

8%,而清水古鎮在清朝就錄取進士4人,佔全縣明清進士人數的一半,這個比例是很高的。

查明代北勝州有1人中進士姓名譚癉(譚升),字公照。明成化二年(1466)進士,授合州知州,六年後任成都知府,三年後升雲南按察使,案無冤獄,廷多薦牘。弘治中(1488~1505),晉南京少司農。

歷宦二十載,清操益勵,廉惠聲著,與刑部譚孟昂、工部譚縉共稱澤田「竹林三捷」。清官循吏譚癉,明朝瀾滄衛(今永北鎮)人,天順七年( 2023年)中舉,為滇西北第一舉人,成化二年丙戌科( 2023年)中三甲 85名進士。歷任江西和縣知縣,後升四川合州知州。

在任期間,清廉純正,鄙視利慾。一日譚癉在衙署,有人暗中用金銀報其恩德,他堅辭不受,被時人稱為「清官循吏」。清代有清朝 265年( 1644-1909)間,永勝考中文武進士 7人,即馬弘道、劉訸(慥)、黃恩錫、黃耀樞、楊嶸、何現龍、譚精品。。

有個叫清水的村子,過去是驛站,叫清水驛,簡稱清邑,就這麼一個村子,清代出了四個進士。分別為:

劉慥,字君顧,號介亭乾隆丁巳恩科(2023年)進士,翰林院編修,任四川順慶府、重慶府、山東曹州府、江蘇蘇州府知府,及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兩次署理巡撫等職,文職二品銜。曾向乾隆皇帝上《請免金課奏》,減免了金沙江沿岸的淘金稅。還鄉後,受永北知府陳奇典的聘請撰寫《乾隆永北府志》。

留有《請免金科奏》《永郡新設義學碑記》《節婦阮氏傳略》《程海觀水》《學舍書燈》《程河觀魚》《春日登西山關二首》《初春遊龍潭三首》《萬壽宮告成恭紀》等詩文。

黃恩錫,字素庵。乾隆壬申恩科(2023年)進士,曾任甘肅碾伯縣、中衛縣知縣,後升任禮部主事,兼任例館纂修,乙酉科鄉試考官,文職四品。詩作甚多,有《登觀音閣》《壺嶺秋雲》《前題四首》《臥佛洞雲》《東圃群芳》《秋霖瀑布》《春日登北閣》《還家樂》《詠先君墓旁鬆》《秋日遊寶月寺》《題瑞光寺寄住持》《西光遠眺》《瀾滄雜憶詞》等。

楊嶸,字建立,號固亭,乾隆丙戌科(2023年)進士,曾任廣西武緣縣知縣、賓州同知,署理知府,文職五品,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死於任上時其子無力歸葬,後由其孫楊曇多方籌措得以扶柩還鄉安葬。詩作有《張貞女》等。

黃耀樞,又名黃初,字星海。道光壬午恩科(2023年)進士,曾任四川郫縣、豐都縣、福建福清縣、武平縣和建安縣知縣,後為國子監教授,文職四品,頗有政聲,人稱「黃清天」。歸鄉後,主講永北府「壺山書院」,留有《汪氏捐資創修幾山書舍記》《張貞女》等詩文。

明代科考,士子未入學,統稱為「童生」,經過入學「童試」之後,合格者成為「生員」。應試生儒通過各省提學官主持的的「科考」,合格者再進行「鄉試」,中選者便是「舉人」,得到這一身份,即具有出仕和參加「會試」的資格。

「會試」中試者稱為「會士」或「貢士」,在這裡要特別指出一下,中了「會士」,實際上就可算是考取「進士」,因為緊接下來的「殿試」並不會黜落。

明代殿試,只是為會士們(策論之後的進士們)排定名次而已,所有進士分為三等,即所謂「三甲進士」 。

三甲進士分別稱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

永勝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隸屬於麗江市,永勝縣總面積5099平方千米. 物產   永勝物產豐富,素有"滇西北糧倉"、"魚米之鄉"之譽。水稻、甘蔗、烤煙、花生為主要作物.

此地明清度出進士一是山清水秀自然人傑地靈、二物阜人豐是商家重視教育源於詩禮傳家。

三、政治經濟的中心容易出人才。

四、雲南明清兩代儒學教育較為發達的地方、五軍事移民民族文化融合。

永勝之名,**於元代設定的北勝州(府)及其屬州永寧州。北勝的來歷,據《滇考》載,元兵自北南來,"首捷此土,故名"北勝";永寧亦因忽必烈駐蹕而得名,寓有永遠安寧之意。明清時期合北勝、永寧而設永北府、永北直隸廳。

**二年(2023年),廢除府、廳、州制, 留縣,屬滇西道。劃永北直隸廳為永北、華坪二縣。永北縣下設金江、仁裡、寧蒗縣佐,又稱分縣。

**二十年(2023年),雲南省召開會議討論建制問題。當時,永北多事,三川馮李械鬥死傷百餘人,滇西鎮守副使羅樹昌反唐繼堯失敗,滇軍長張汝驥反龍雲退守永北全軍覆沒,都發生在永北。認為「北」為敗北之意,是不祥之兆,要求改名。

**二十一年(2023年),縣長宋朝選任職,地方官紳提出改名,曾以永勝、永靖、紀澤三名報批。至**二十二年(2023年)冬正式批准,改為永勝,並沿用至今。

新石器的發現,說明四千年前永勝這塊土地上已經有人類生息繁衍。唐宋時期又有不少白、彝、傈僳等族的先民遷此定居,而大量漢族遷入則在明洪武二十九年(2023年),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在此推行"寓兵於農"政策時,湖廣等地官兵及其家屬萬餘人屯田定居此地。因而永勝至今尚有眾多以官、伍、營、所、軍稱謂的村名,當是屯墾移民的語言證據。

永勝縣城始建於此時,傳統的棋盤式格局至今猶存。明正德五年(2023年),北勝州人口為15994人;明萬曆二十九年(2023年),北勝州人口已達33893人。清代建立"綠營"兵制,設定以防衛治安為主要任務的"汛塘",也有不少內地人落籍永勝。

解放以後,永勝各民族人口增長很快,到2023年全縣人口為38.04萬人,其中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傣族、回族等少數民族11.59萬人。

2樓:匿名使用者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勝縣為遂久縣地,屬越西郡,首府設在至今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直至東漢。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丞相諸葛亮南征,設定郡縣,將遂久縣改屬雲南郡,首府在今大理州。東晉時名姑復縣,仍屬雲南郡,直至樑、陳。

唐武德七年(624年),置靡州,屬姚州都督府。唐貞元十一年(795),南詔設定北方賧,後改名成偈賧,先後屬劍川和鐵橋節度。後晉石敬塘天福二年至南宋末年(937—2023年),設成紀鎮、善巨郡,屬大理國。

曾任大理國王的高升泰的子孫,世代鎮守此郡,統治時間長達800餘年。

元朝初至元十五年(2023年),設施州(轄今永勝、華坪兩縣及四川攀枝花部分地區),至元十七年(2023年),改稱北勝州,屬麗江路宣撫司。「北勝」一名的來歷為:忽必烈從甘肅出兵,自北而來,到大渡河兵分三路,進攻大理,其中一路首先佔領永勝,以自北而來,首戰取勝之意,取名 「北勝」。

至元二十四年(2023年),升北勝州為府,管轄金沙江東岸的北勝、永寧、蒗蕖、順州等地,仍以高氏為知府,屬麗江路管轄。

明洪武十五年(1 382年),徵南大軍進雲南,土酋高、章、子氏降明。開初,仍以北勝府治理。十六年(1 383年),改北勝府為北勝州,降章氏為北勝州副同知,高氏為北勝土知州,屬鶴慶軍民府管轄。

洪武二十九年(2023年),雲南行都軍民指揮使司,實行「改土歸流」。除管轄北勝、永寧、蒗蕖、順州外,又在永勝縣城區、三川壩(金官、樑官)、南區(今程海、期納、濤源、片角等鄉鎮)推行「寓兵於農」的屯田制,分設千戶所5個, 百戶所50個, 以及前後馬軍、黑伍、東西馬場。明朝正統六年(2023年),升北勝為直隸州,屬雲南省布政使司,從此不屬瀾滄衛管轄。

順治十六年(2023年)六月,清兵入雲南,北勝等地官府附清朝。十七年(2023年),永勝、華坪仍稱北勝州。十八年(2023年),吳三桂奏準開闢北勝關,與****喇嘛、青海根都臺吉在此以茶換馬,被稱之為「茶馬古道」。

康熙五年(2023年),北勝州屬大理府。康熙二十六年(2023年),取消瀾滄衛屯伍制,軍屯土地、戶籍人口、賦稅等統屬北勝州管轄。康熙三十一年(2023年),再升北勝直隸州為永北府,永寧、蒗蕖、順州隸屬。

「永北」二字的來歷,實為永寧、北勝之綜合。 四十四年(2023年),永北府同知武烈兼賓川州知州事,此事載雞足山金鼎寺石碑。雍正二年(2023年),麗江土知府木氏「改土歸流」;次年,木氏所屬梓里、睦科、大彎、米釐、鬆坪、喇嘛、樓子海等地(即今鬆坪、大安兩鄉)劃屬永勝。

乾隆三十二年(2023年), 改永北府為永北直隸廳,屬迤西道,其地域、賦役、學制不變。主要**品級則由四品降為五品。下設流官衙坪經歷司、北勝州土支州高氏、北勝州土副同知章氏、永寧土知府阿氏、蒗蕖土知州阿氏、順州土州同子氏、羊坪土千總李氏。

光緒三十四年(2023年),並華榮舊衙坪兩經歷署,設榮坪縣(**二年稱華坪縣),仍屬永北直隸廳。

**元年(2023年),地方政權仍沿清制,稱永北直隸廳。**2年(191 3年),全省各府、廳、州一律改縣,省以下留道。永北屬勝越觀察道使管轄;統治機構稱縣公置,官稱縣知事,縣知事以下設分治縣。

**3年(2023年)改觀察使為道 尹,永北縣以下設金江、仁裡、寧蒗縣佐(又名分縣),再轄土司約甲。 **18年(2023年)8月,縣公署改名縣**,縣知事改名縣長。廢道制,直屬省。

**21年(2023年)3月,**通令廢除縣佐。永北所屬縣佐,實行**23年(2023年)始行撤銷,以寧蒗為設治局,直屬省。2023年6月,永勝縣涼山辦事處(轄今寧蒗縣南部戰河、跑馬坪、西川、西布河、爛泥箐、新營盤、永寧坪、蟬戰河、永勝縣羊坪等彝族聚居區)改為麗江專署涼山辦事處,直屬麗江地委和專署領導,成立中共涼山工作委員會,胡丹任書記。

2023年10月,永勝、華坪兩縣合併,設立永華縣,2023年10月撤銷永華縣,仍然分設永勝、華坪兩縣;同時,原華坪縣所屬仁裡河東岸之高寨、巨集德等地劃歸永勝管轄。2023年寧蒗縣屬羊坪鄉劃歸永勝。至此,永勝現轄地域確定。

**二年(2023年),廢除府、廳、州制, 留縣,屬滇西道。劃永北直隸廳為永北、華坪二縣。永北縣下設金江、仁裡、寧蒗縣佐,又稱分縣。

**二十年(2023年),雲南省召開會議討論建制問題。當時,永北多事,三川馮李械鬥死傷百餘人,滇西鎮守副使羅樹昌反唐繼堯失敗,滇軍長張汝驥反龍雲退守永北全軍覆沒,都發生在永北。認為「北」為敗北之意,是不祥之兆,要求改名。

**二十一年(2023年),縣長宋朝選任職,地方官紳提出改名,曾以永勝、永靖、紀澤三名報批。至**二十二年(2023年)冬正式批准,改為永勝,並沿用至今。

永勝之名,**於元代設定的北勝州(府)及其屬州永寧州。北勝的來歷,據《滇考》載,元兵自北南來,"首捷此土,故名"北勝";永寧亦因忽必烈駐蹕而得名,寓有永遠安寧之意。明清時期合北勝、永寧而設永北府、永北直隸廳,**設永北縣,又改名永勝縣。

新石器的發現,說明四千年前永勝這塊土地上已經有人類生息繁衍。唐宋時期又有不少白、彝、傈僳等族的先民遷此定居,而大量漢族遷入則在明洪武二十九年(2023年),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在此推行"寓兵於農"政策時,湖廣等地官兵及其家屬萬餘人屯田定居此地。因而永勝至今尚有眾多以官、伍、營、所、軍稱謂的村名,當是屯墾移民的語言證據。

永勝縣城始建於此時,傳統的棋盤式格局至今猶存。明正德五年(2023年),北勝州人口為15994人;明萬曆二十九年(2023年),北勝州人口已達33893人。清代建立"綠營"兵制,設定以防衛治安為主要任務的"汛塘",也有不少內地人落籍永勝。

解放以後,永勝各民族人口增長很快,到2023年全縣人口為38.04萬人,其中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傣族、回族等少數民族11.59萬人。

曹學 進士出身,明代著名詩人 藏書家,剛正不阿 一身正氣,為何會痛罵讀書人呢

曹學佺看不下去了,罵到人證物證具在你怎麼能恩將仇報,就讓人把這個秀才拿出去仗打二十大板,結果這個秀才也就招了。曹學佺一怒之下在文案上寫到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很多朋友現在都是讀書人看到這個兩句話就慌了,紛紛出來反駁,這我也是讀書人,我就不是這樣的人啊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