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的交通速度緊急求援

2021-05-26 11:21:30 字數 3992 閱讀 4373

1樓:匿名使用者

查來的各類說法略有差異,不過大致不差,我把有用的分別列示如下:

一、步行和騎馬速度:

1、三國最著名的急行軍——老曹追擊劉備,五千精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行進中重創劉備陸軍。

白起在華陽之戰時,曾率軍8天行軍800裡,平均每天100裡。

漢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銳悍者誅,全甲獲醜,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祭天金人」。此戰霍去病六日內轉戰千餘里,平均每日行程應該在160裡以上。

順昌之戰時,完顏宗弼率金軍不到7天疾馳1200餘里,平均每天170-180裡。當時金軍留下攻城器械,炮具,是輕裝急進。

2、步兵一天估計20--30裡,騎兵應該大致是60---80裡

考慮到普通行軍時,一晝夜要包含睡眠時間、用餐時間、休整時間等,那麼24小時內有效行走時間恐怕最多8小時左右;而且帶甲執械負重行走、並需保持隊形,速度打折,正常每小時健步行走4-5里路(有如在上海您從楊樹浦港橋走到虹口港橋的距離),即每個時辰8-10里路。所以普通一晝夜步軍行軍30-40裡不算慢。

3、孫子兵法軍爭篇中對高速行軍帶來的危險說得很清楚:「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4、漢裡約等於今天0.7裡

唐之後,裡則約等於今天0.9裡

二、資訊傳遞方式:

1、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

2、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3、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4、利用烽火臺傳遞資訊,雖然較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制度,並與烽火臺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5、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隨著部和七下西洋,還開闢了海上郵驛。清初有官辦驛站1600餘處,驛卒七萬餘名,驛馬四萬多匹,歸兵部主管。19世紀中葉以後,驛站經費多被官吏**中飽,驛政廢馳。

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郵政逐步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於是,2023年1月,北洋**宣佈全部撤銷驛站。

6、民間通訊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朝。當時主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商**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

雖然是盜版過來的,但是希望對你有用。。。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馬的極限速度在宋朝金牌制度中反映出來:一日夜200到250公里。但這並非最快的速度,古波斯的驛站制度非常出色,希羅多德對於這種驛站制度有下述的描寫:

任何人的旅行都不可能比這些波斯使者更快。這整個架構都是波斯人的發明,其方法是這樣的:沿著道路全線上都設有驛站,一人一馬每天規定要跑一定的距離,不受雷雨、冷熱、黑夜的影響。

這樣傳送下去,好像希臘人的火炬接力賽跑一樣。

波斯驛站距離大約22公里,著名的「皇家大道」距離總長2400多公里,步行需90天左右,波斯帝國的信使卻只用7天就能跑完全程,平均速度一日夜近350公里。

驛站制度每隔一段里程需更換人馬,遠非部隊行軍可比。安史之亂中,唐玄宗令「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太子(李)"通夜馳三百餘裡,士卒、器械失亡過半,所存之眾不過數百"。

能把皇家近衛騎兵跑散大半,這應該是騎兵的最大速度了,不過這個速度是逃跑,部隊也跑散了,算不上行軍速度。

三國曹操追擊劉備的戰鬥中,「操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阪」。 這是無馬鐙的中原騎兵一次超水平發揮,雖然日後諸葛亮竭力貶低曹軍「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但面對曹兵天降,劉玄德軍卻是連魯縞的強度也無法比,即刻崩潰:「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操大獲其人眾輜重」。

蒙古軍隊是冷兵器時代之王,其騎兵「從揚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部隊集結都是在2至3個月完成的。這樣部隊每天平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擊:

攻佔北俄羅斯,只用了 2個月零5天時間,每天的平均速度達到85至90公里;攻佔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10天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5到60公里;攻佔匈亞利和波蘭,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戰爭史》240頁) 遠距離行軍加上超機動性,難怪蒙古軍隊能席捲亞歐。

與蒙古軍隊可以相提並論的還有金軍。紹興10年金國進攻南宋,劉琦在順昌打退三萬金兵的進攻,韓昌等發銀牌向500多裡以外東京開封的金兀朮告急,金兀朮率增援軍隊趕赴順昌,「自東京往復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金國急遞鋪兵規定日行300裡, 需近兩天從前線到東京。

如果金兀朮用兩天時間聚集數萬大軍、作出發準備,則只用了三天時間就從東京經陳州抵達順昌,平均每日夜90公里左右。

南宋紹興11年正月金國大舉進犯淮西,高宗趙構發十萬火急軍令十五道命岳飛兼程增援。首道金牌正月29日從杭州發出,2月9日岳飛接到軍令,11 日岳家軍8000精起兵出發,經舒州趕往廬州。行軍路線繞過大別山,經山南麓路線距離大約為380公里。

2月20日張俊軍收復廬州時岳家軍並未趕至,岳飛還是通過信使才知道廬州已在宋軍手裡。若以實際路程450公里,岳家軍騎兵速度每天不到40公里。

近年來網上文章不少推崇明末的關寧鐵騎,袁崇煥復出後,在遼東練兵十餘萬,有馬八萬餘。在崇禎二年(2023年)「己巳之變」中,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攻入喜峰口。次日,袁崇煥在寧遠得警,十一月初九,袁崇煥率兵至薊州。

寧遠距離薊州300多公里,10天的時間,關寧鐵騎每日夜行程也不足40公里。 在袁崇煥得到清兵越過薊州直撲北京時,袁崇煥也急馳北京。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這樣寫到:

(袁崇煥5000騎兵)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里,比清軍早到了二天,駐軍於北京廣渠門外。 金庸這裡把距離誇大了,薊州到北京90公里左右,即使算實際路程,「關寧鐵騎」日行也不會超過60公里。

當然直接比較速度並不公平。波斯驛使的高速度只能在特定的路上才能作到,宋金牌則需翻山涉水、穿越市鎮,若送至敵前部隊如岳飛駐地堰城,最後的幾百公里不會設立驛站。蒙古騎兵有副馬,甚至三副馬四副馬,可以換騎。

不過還是可以看出中原騎兵與著名的遊牧騎兵部隊有不少的差別。

3樓:匿名使用者

、漢裡約等於今天0.7裡

唐之後,裡則約等於今天0.9裡

二、資訊傳遞方式:

1、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

2、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3、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4、利用烽火臺傳遞資訊,雖然較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制度,並與烽火臺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5、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隨著部和七下西洋,還開闢了海上郵驛。清初有官辦驛站1600餘處,驛卒七萬餘名,驛馬四萬多匹,歸兵部主管。19世紀中葉以後,驛站經費多被官吏**中飽,驛政廢馳。

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郵政逐步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於是,2023年1月,北洋**宣佈全部撤銷驛站。

6、民間通訊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朝。當時主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商**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

緊急求助關於投保的問題,緊急求助關於投保的問題!!!!

1 無需緊張,你的情形很好辦。2 從原單位辭職後,他們要為你辦理社保減員和停繳手續 否則他們就得一直給你交下去,因為社保局是從公司帳戶直接扣錢的 你的社保帳戶會處於暫時封存狀態。到新公司後,把你的身份證號給到人事,由他們去辦理社保增員和續繳手續即可,這種事情無需自己辦個人也辦不了。3 和上家終止合同...

緊急求助 關於睡眠的,關於睡眠問題 緊急求助啊

你好,我是一名高中生,曾經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我的方法是這樣的,每天回家馬上背一小段東西,然後睡90分鐘,90分鐘後一定讓爸爸媽媽叫醒你或者定鬧鐘。起床後再吃飯 再繼續學習,有很好地消除緊張和疲勞的效果。記住,90分鐘的小睡比只睡半小時之類的效果要好很多,這和腦波運動有關。或者 可以嘗試晚上11點以前...

關於c語言的問題,緊急

第一題程式執行過程 int fun int x,int y 你這句在程式裡是對被呼叫的函式的宣告,這裡的函式就是你定義的那個fun函式,說白點就是給計算機一個路徑去找到這個fun這個函式具體怎麼運算,這你在後面的程式段你也解釋了fun這個函式該怎麼計算,就是這個程式段 int fun int 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