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什麼意思

2021-05-17 09:29:43 字數 1175 閱讀 5325

1樓:q王小年

意思: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

出自:《季氏將伐顓臾》先秦·孔子及**

節選: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翻譯: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

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徠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

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春秋末年,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爭也日趨激烈。魯大夫季孫、孟孫、叔孫曾「三分公室。而後季孫氏權勢日益增大。

魯哀公時,季康子為擴大勢力,急欲吞併顓臾,從而謀求奪取魯國政權。

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況通報孔子,孔子即反對季氏伐顓同時對冉求子路進行批評教育。《季氏將伐顓臾》此文即是記錄了這一對話。

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先說明他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理由;然後引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度;最後是正面闡述他的政治主張。

文章借對話形式批駁,破中有力,運用了歷史材料,現實事例等不同論據,立論堅實可靠,駁斥也有理有據,讓人印象深刻。

2樓:匿名使用者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遠人: 遠方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國人。文德: 禮樂教化。

遠方的人如果不歸服,就修治禮樂教化招徠他們。指實行外交重在加強文治,不能單靠武力。

3樓:匿名使用者

,遠方的人不歸 服,卻不能使他們來;

4樓:匿名使用者

遠方的人不服卻不能過來。

5樓:我靠人兒呢

遠方的人不歸服不能招徠他們

近而遠之,遠而近之是什麼意思

沒有近而遠之,只有敬而遠之,表示尊敬,卻又遠遠離開他,不和他接近。類似的成語 敬而遠之 注音 j ng r yu n zh 出處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論語 雍也 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認為仁包括恭 寬 信 敏 惠 智 勇 忠 恕 孝 悌等,實行的方法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什麼意思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意思是 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子思所作的 中庸 第十三章,子曰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 就是 中庸 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至大無外 至小無內的至高道德,是天地 人倫之道。道不遠人意即此道並...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也什麼意思

也的意思是 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原句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白話譯文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意思是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蹤,不知道要去什麼地方。此句出自唐代 杜牧 阿房宮賦 原文選段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