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下白居易的事蹟,所處年代的歷史背景

2021-03-06 18:50:10 字數 5743 閱讀 8319

1樓:匿名使用者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詩人,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

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歲。

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主要作品

《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

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

2樓:匿名使用者

【生平簡介】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七九八)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

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七十五歲。

杜甫而後,白居易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裡,正是安史之亂後各種矛盾衝突急劇發展的時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時期。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在白居易詩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反映。

今存白居易詩近三千首,數量之多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治諷喻詩;一是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

前者把當時社會病態的癥結所在,幾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筆底。後者則有著曲折離奇、自具首尾的細緻的情節描寫,和完整而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語言和音調上又顯得特別得流暢勻稱,優美和諧。

這是一種新型的詩,當時號稱「千字律詩」,流傳極廣,正如宣宗李忱所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介紹下柳宗元的事蹟,所處年代的歷史背景。

3樓:匿名使用者

家世在北朝時,柳氏是著名的門閥士族,柳、薛、裴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說:「柳族之分,在北為高。

充於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係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3人之多。

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在玄宗天寶末曾做過太常博士,安史之亂後又繼續為官,官秩一直很低。

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於著名的士族范陽盧姓,但家道早已沒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兩個女兒分別配山東崔氏、河東裴氏,都是沒落的舊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

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逃到吳地。

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捱餓。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終保持著對祖先「德風」與「功業」的嚮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語氣,敘說祖上的地位與榮耀,表現出強烈的重振「吾宗」的願望和對功名的追求。

早年柳宗元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剛剛平定20年。雖然已有20年的短暫和平,但這時的唐王朝早已走過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漸衰朽。唐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展,中唐以後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莊園裡,盧氏信佛,聰明賢淑,很有見識,並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

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捱餓,也要供養親族。後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

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她身上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從小薰陶了柳宗元。

貞元元年(785),柳鎮到江西做官。在這以後一段時間,柳宗元隨父親宦遊,到過南至長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區。這段經歷使柳宗元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

從這以後,他已經開始參與社交,結納友朋,並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少年受到人們的重視[注:劉禹錫《河東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見《柳宗元集》附錄]。

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盪有所聞見和感受。他九歲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發了繼安史之亂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

誘發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鎮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嶽謀繼襲,得到河北其它兩鎮和山南東道節度使樑崇義的支援,企圖確立藩鎮世襲傳子制度。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鎮就聯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

但由於夏口是一個軍事要衝,這時又成為李希烈叛軍與官軍激烈爭奪的目標。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

除了母親外,父親柳鎮的品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響。柳鎮深明經術,「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於內而文於外,垂聲當時。」可知他信奉的是傳統的儒學,但他並不是一個迂腐刻板、不達世務的儒生。

他長期任職於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瞭解,並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他還能詩善文,曾與當時有名的詩人李益唱和,李益對他很推崇。父親和母親給予柳宗元儒學和佛學的雙重影響,這為他後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出仕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時中進士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祕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一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巨集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瞭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於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

一、反對**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裡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臺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

他的革新精神與鬥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永州由於順宗**、憲宗上臺,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

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痺」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

「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鬥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鬥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柳州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但並未被重用,由於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們二月到長安,三月便宣佈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

雖然由司馬升為刺史,但所貶之地比原來更僻遠更艱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後來因有人幫忙,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才動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長安,比永州距京城更遠,更為落後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貧困,風俗習慣更與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來這裡,語言不通,一切都不適,但他還是決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權力,在這個區域性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那些已經淪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時間算工錢,抵完債即恢復人身自由,回家和親人團聚。此舉受到廣大貧苦人民的歡迎,後來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後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興辦學堂,推廣醫學,並使從不敢動土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解決飲水問題。

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組織閒散勞力去開墾,僅大雲寺一處開墾的荒地、就種竹三萬竿,種菜百畦。他又重視植樹造林,並多歡親自參加了植樹活動。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了一番興利除弊的改革,遺惠一方,實際是王叔文改革在區域性地區的施行。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上的困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狀況越來越壞,確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吳武陵多次奔走於執政大臣裴度門下,設法營救他離柳州還京。

裴度與柳宗元同系河東人,元和十四年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裴度說情,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為時已晚,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懷著一腔悲憤離開了人間,當時年僅47歲。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並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

後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右圖為現廣西柳州柳侯祠。

衣冠墓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後一年,靈柩運回京兆萬年縣棲鳳原(今陝西西安)。《柳州縣誌》記載:

「宗元原厝於古州治,其櫬雖扶歸,而封土尚存。」這封土就是現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題「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對聯「文能壽世,惠以養民」。

文革時墓被毀平。2023年修復,郭沫若題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

(如右圖所示,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侯祠內)

柳宗元生平事蹟,參見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載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別有《粵雅堂叢書》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譜》(載《武漢大學學報》2023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師範學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譜初稿》(載《山西師院》2023年第3期),可供參考。關於柳宗元的研究論著,章士釗《柳文指要》,取材詳博,為論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揚柳抑韓之論。

詹天佑的生平事蹟,介紹一下詹天佑的生平事蹟

詹天佑簡介 詹天佑 1861 1919 江西婆源人。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鐵路工程專家。他自幼酷愛學習。1872年,12歲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班。在美國中學讀書的時候,他發憤學習自然科學。1878年,17歲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國耶魯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和鐵路專業,畢業成績優異。1881年回國。...

簡要介紹袁隆平的事蹟材料,袁隆平的事蹟簡介是什麼?

袁隆平的事蹟簡介是什麼?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 今北京 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 聯合國糧農...

這是誰?請簡要介紹一下這位英雄人物的事蹟

雷鋒事蹟 團結友愛 雷鋒在和戰友學習 雷鋒經常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 小小的雷鋒圖書館 他幫助同志學習知識,同班戰友喬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鋒就手把手地教他認字,學算術。同班戰友小周父親得了重病,雷鋒知道後,以小周的名義給家裡寫了信又寄去10元錢 戰友小韓在夜裡的出車中棉褲被硫酸水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