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治學給我們的啟示

2021-05-23 01:05:50 字數 4552 閱讀 8830

1樓:1235飛機

行己有恥

所謂「行己有恥」,即是要用羞惡廉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顧炎武把「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等處世待人之道都看成是屬於「行己有恥」的範圍。有鑑於明末清初有些學人和士大夫寡廉鮮恥、趨炎附勢而喪失民族氣節,他把「博學於文」與「行己有恥」結合起來,強調二者的關係。

他說:「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是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文集》卷三)因此,他認為只有懂得羞惡廉恥而注重實學的人,才真正符合「聖人之道」。否則,就遠離了「聖人之道」。所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既是顧炎武的為學宗旨和立身處世的為人之道,也是他崇實致用學風的出發點。

此外,顧炎武「博學於文」的為學宗旨的一大特色,是他不僅強調讀書,而且提倡走出書齋、到社會中去考察。他說:「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猶當博學審問。……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

」(《文集》卷四)他提倡讀書與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這個方法的提出和運用,開創了清初實學的新風。

古韻研究

顧炎武把古韻分為10部,其中有4部成為定論,即歌部、陽部、耕部、蒸部。其餘幾部也都初具規模,後來各家古韻分部,都是在顧氏分部的基礎上加細加詳。顧炎武在音韻學上的最大貢獻是用離析「唐韻」(實際是《廣韻》)的方法研究古韻。

宋人也曾研究古韻,但把《唐韻》的每一個韻部看成一個整體,沒有想到把它們拆開,因此,儘管把韻部定得很寬,仍然不免出韻。另一個極端是遇字逐個解決,沒有注意到語音的系統性。顧炎武則把某些韻分成幾個部分,然後重新與其他的韻部合併。

這樣有分有合,既照顧了語音的系統性,又照顧了語音的歷史發展。他首先廢棄平水韻,回到「唐韻」。比如把尤韻一部分字如「丘」、「謀」歸入「之咍」部,這就是「離析唐韻」,回到古韻。

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韻各分為二,屋韻分為三,令它們歸入不同的古韻部,充分體現了古今語音系統的差別。他的這種離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還公認是很有價值的。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聲配陰聲。

《詩經》常常有入聲字跟陰聲字押韻,以及一個字有去入兩讀的現象,顧炎武從這些現象中認識到,除了收脣音的入聲緝、合等韻沒有相應的陰聲韻以外,入聲都應該配陰聲。在古音學的分部問題上,有陰陽入三分法,有陰陽兩分法,按兩分法說,他的作法是對的。 顧炎武在古音學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論的建樹,另一方面有對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後來被學者譽為古音學的奠基者。

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學五書》中。

2樓:草莓小蓮

顧炎武治學重視實地考察,尊重有實踐經驗的下層人員,而不迷信書本,可見其決非死抱著書本尋章摘句,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腐儒,而是求真知、有識見的學者。

3樓:匿名使用者

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2023年),那是一個動盪年代的前夜。外有滿清貴族崛起於東北,大有叩關南下之勢。內有李自成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席捲中原大地,明朝統治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當年的三月份,明朝廷又再次增加江南淮揚等府賦稅,致使民怨沸騰。就在這年的五月二十八日,顧炎武生於江蘇崑山東南的一個叫千墩的江南小鎮。

顧炎武初名絳,別號亭林,字寧人,後世稱為亭林先生。明朝滅亡以後改名炎武,號蔣山傭。他生於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為官,到了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然中落,顧炎武從十歲起,就跟隨祖父讀書並受到過比較嚴格的儒家教育,特別是他的嗣母王氏和他講過很多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深深薰陶了他幼小的心靈。

這些對於他以後人格的培養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當時的江南繼東林之後,再組復社,復社聲氣傳遍天下,俱以婁東二張(張溥,張採)為宗主。年僅十四歲的顧炎武就加入了復社。這是個當時江南最大的政治學術團體。

由於顧炎武博雅獨行於鄉里,和同鄉摯友歸莊為鄉里人不容,有「歸奇顧怪」之目。在青少年歲月裡他廣泛接觸名當時的名士大儒,講學論道以天下為己任,年輕時候的他就認識到科場應試無足輕重,用心研學實用之學,他常嘆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直接對當時文人無不以浮名苟得為務之風做了無情的批駁。

公元2023年清兵在入關後的第二年,南渡過長江,大肆**江南民眾。史可法揚州殉難以後,江南半壁戰局每況欲下,但江南民眾依然奮起抵抗,江陰,嘉定,崑山都爆發了激烈的抗清鬥爭,陳子龍,夏允彝起兵於松江(今上海松江)。顧炎武,歸莊起兵於崑山,一時抗清之勢如燎原烈火,清廷派兵血腥鎮壓。

七月清兵陷嘉定,崑山,嘉定崑山都和揚州一樣被屠城,殺戮甚是慘烈。顧炎武在他的《秋山》詩裡記載了當時景象「一朝長平敗,伏屍遍崗巒」「可憐壯者縣,一旦生荊杞」。起義失敗以後,顧炎武回到家鄉,他的嗣母王氏在家鄉淪陷後絕食十天以身殉國,臨終留下遺言給顧炎武:

「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這也成為顧炎武一生的信條,永遠都不會屈服清朝的統治。就在同年五月份,顧炎武舉家移到常熟的語濂涇,開始了他的顛沛流離的遊歷生涯。

在那國破家亡的歲月裡,他曾十下南京拜謁明孝陵,北上山東、河北,特別對河北的形勝之地做了廣泛的實際調查,重點關注了山海關、居庸關、昌平、古北口等地,並多次哭吊位於昌平的明「十三陵」。經過多年的努力,山東、河北的地理形勢,都一一裝到他的胸中了。《營平二州地名記》、《昌平山水記》等許多軍事地理名著,就是在這段時間裡面寫出來的。

公元2023年顧炎武從河北,北京到山西、陝西遊歷。在這之後他就沒有回過蘇州故里。他最後一次南歸江蘇,也就是公元2023年,從山東到淮安,並燒錄他的著作《音學五書》。

他用了三十年的光陰,完成了這篇音韻學鉅著。更提出不同於當代其他學者的觀點:「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音始」。

此書原原本本地描述了音韻的變遷過程。後來的戴震,張惠言等提出的四聲,都是根據顧炎武這本書加以發展而來的。

顧炎武到了陝西后,他不顧年高體弱,遊歷了關中的山山水水。晚年,他在華陰買了土地五十畝,決定就在那裡墾荒。他認為華陰形勢很好,退可守,進可攻,大可經營一番。

他的一個侄兒從家裡來信,認為陝西天氣寒冷,土地也不肥沃,勸顧炎武回江南去。顧炎武回信說:這裡的百姓愛讀經書,特別尊重德行高尚而不愛做官的人,並且敢講真話,和其他省的人大不相同。

這是大有希望的百姓啊!華陰地處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界處,地勢險要,訊息靈通。一旦天下有事,十里遠的地方可以屯兵守險。

大軍東出潼關,爭奪天下,實在有高屋建瓴之勢啊!」這封信可以看出,直到晚年,顧炎武朝思暮想的,依然是反清復明的大業。

康熙十七年,當時朝議以撰修《明史》,特開博學鴻詞科,徵舉海內名士。許多江南文士都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屈膝出去做官,顧炎武的同鄉葉方靄等人也聯合舉薦他出來,顧炎武回信嚴詞拒絕。第二年清廷還不死心讓主持編寫《明史》的大學士熊賜履派了兩個差人來到華陰,請顧炎武到北京做他的助手,他毫不遲疑以死自誓,「唯辦刀與繩」。

是啊,顧炎武的嗣母王氏,他的兩個兄弟,好友吳同初,潘田力和吳炎等都死於這場民族戰爭,多少親朋戰友為了明朝都慷慨就義了,面對清人的誘降顧炎武毫不退縮的選擇不合作,寧可從容赴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就是他一生標榜「行以有恥,博學於文」的真實寫照。

顧炎武不與清政權合作的立場是非常明確的。他不與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與自己的親外甥,時任清****的徐乾學弟兄,也很少走動。有一次,徐乾學堅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無奈去了,但拒絕飲宴,以表示不食清祿之義。

後來徐乾學兄弟在江南替他買田置地,多次請他回故鄉養老,顧炎武始終不肯南歸。公元2023年,顧炎武原配王碩人於崑山病故,顧炎武吩咐僕人買來香燭等祭品,佈置好妻子的靈位。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幾拜,痛哭失聲。

「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這是顧炎武悼念妻子的詩。

大意是:妻子逝世在遙遠的江南小鎮,送妻子入土為安的僅有六歲的長孫。在地下你見到年邁的父母,請秉告二老吧:

明朝的遺民還有我這個人。這一年顧炎武已經六十八歲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作為一個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達二十多年,遊歷北方大地,無非是為了乘機而起推翻滿清統治,其民族氣節一直以來激勵很多志士仁人。他的學問更是開了清朝樸學的先河,強調實用主義,反對理學的「明心見性」,都是旗幟鮮明的。對明朝後期的所謂心學,做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對於後世樸學,他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特別是他的民族性,對於後來的晚清的資產階級革命有引導性作用,資產階級革命家章炳麟在反對清朝**的時候,自署名章絳,同顧炎武初名,可見顧炎武思想的影響力之深遠。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顧炎武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幸失足,日夜嘔吐不止,初九醜刻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

4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要認真嚴謹,要溫故知新

5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要重視實地考察,尊重有實踐經驗的下層人士,不要迷信書本。

6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2023年清兵在入關後的第二年,南渡過長江,大肆**江南民眾。史可法揚州殉難以後,江南半壁戰局每況欲下,但江南民眾依然奮起抵抗,江陰,嘉定,崑山都爆發了激烈的抗清鬥爭,陳子龍,夏允彝起兵於松江(今上海松江)。顧炎武,歸莊起兵於崑山,一時抗清之勢如燎原烈火,清廷派兵血腥鎮壓。

七月清兵陷嘉定,崑山,嘉定崑山都和揚州一樣被屠城,殺戮甚是慘烈。顧炎武在他的《秋山》詩裡記載了當時景象「一朝長平敗,伏屍遍崗巒」「可憐壯者縣,一旦生荊杞」。起義失敗以後,顧炎武回到家鄉,他的嗣母王氏在家鄉淪陷後絕食十天以身殉國,臨終留下遺言給顧炎武:

「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這也成為顧炎武一生的信條,永遠都不會屈服清朝的統治。就在同年五月份,顧炎武舉家移到常熟的語濂涇,開始了他的顛沛流離的遊歷生涯。

魯迅給我們的啟示,魯迅給我們什麼啟示

魯迅先生以他那博大雄渾的文化氣度及其所開創的一代文學精神,在創作意識 精神氣質 文化觀念以及包括語言在內的審美表現形式上,給中國當代作家以無窮的滋養和靈魂的啟迪,甚至對於我們這一中學生也有很大的啟示。魯迅本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 思想家 革命家。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

大自然給我們哪些啟示,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十分詳細的參考資料?si 1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大自然能給我們許多啟示 成熟的稻穗低頭,那是啟示我們要謙虛。一群螞蟻抬走骨頭,那是啟示我們要齊心合力 芝麻節節升高,那是啟示我們要積極向上 奶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那是啟示我們要學會感恩 清澈的小溪無聲流淌,那是啟示我們要默...

六尺巷給我們的啟示六尺巷給我們的啟示

六尺巷 故事,講的是古代有兩鄰居爭地建房,互不相讓,其中有一人寫信給京城做官的兄長,要求出面干預。但其兄長的回信只寫道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其弟聽從兄長的勸說,建房時退讓三尺,結果感動對方,也退讓三尺建房,兩家從此和睦如初,六尺巷 於是便成典故。這個故事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