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筷子形態的歷史演變筷子的歷史演變分時期順序正確的是

2021-05-26 22:37:45 字數 5120 閱讀 3935

1樓:妄與梔枯

1、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2023年曆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

2、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

3、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4、在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個古代漢灶中發現筷子的浮雕,彌補了筷子實物佐證的空白,是已知唯一的實物佐證。

一雙筷子蘊含的飲食文化

單家潛曾在奧地利中餐廳中發起了一場「筷子革命」。他回憶起2023年初到奧地利中餐館打工時的場景,「當地人幾乎全部使用刀叉,他們用叉子在小碗裡叉起米飯吃的樣子很笨拙,於是會將米飯扣到盤中,與菜攪拌著吃,失去了中餐原本的美妙的菜色。」

十年後,單家潛擁有了自己的中餐館,他的中餐館裡不見了刀叉,取而代之的是一雙雙筷子,餐館還特別做出了鼓勵食客使用筷子進食中餐的規定,因為當時會使用筷子的當地客人不及5%。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畫面。」單家潛告訴記者,「客人們有的左右手各持一隻筷子,有的用橡皮筋把另一頭捆住,有的索性用勺子吃飯。

我給了他們吃中餐要用筷子的理由:首先,用筷子吃飯非常健康,因為使用筷子需用巧力,可疏通經脈。同時,吃中餐需領略中餐文化,而筷子則是中餐文化之精粹。」

當外國食客們拿起筷子,歎服中國餐飲文化之不可思議時,他們向中國文化走近了一步。單家潛說,「如今,在歐洲,講中文、吃中餐成為一種時尚。通過旅遊,歐洲人對正宗中餐越來越瞭解,中餐在歐洲的市場也將會越來越大。

」對於美國全美中餐業聯盟常務副會長黃民而言,一雙小小的筷子不僅傳播了中華文化,還幫助他的餐廳招徠生意。

在美國的中餐館大多提供一次性木筷子,這種筷子不易於使用。黃民想了一個方法,將紙質筷子套摺疊起來,夾在筷子頂部,用橡皮筋將他們綁在一起,以此教食客們使用筷子。

這樣的自制筷子就像一些快餐店隨餐贈送的玩具一樣,吸引了許多美國人前來就餐。

「在我的中餐館中,自制的筷子喚起了美國孩子學習使用筷子的興趣,他們甚至因為這樣的筷子而更喜歡來我的中餐館就餐。許多成年人就餐後會特意多要幾雙自制筷子,拿回家練習使用。」黃民告訴記者,通過筷子,他將中國人的禮儀文化、飲食文化傳遞給美國民眾及世界各地的遊客。

2樓:簡單途中

形態: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舊時人們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雙筷子,有什麼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帶,隨手掰根樹枝或蘆葦,折斷了,在石頭上磨一磨,在水裡洗一洗,也能用。

適用筷子時也有很多講究,比如夾菜只能從上往下夾,叫做「騎馬夾」,從下往上翻著夾叫「抬轎夾」是不允許的。

歷史演變:

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是木字旁,不是「挾」。《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註釋是「梜,猶箸也」。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謂「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

『彼為象箸,必為玉桮』。」說明「箸」的稱呼始自商代。

「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因為「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為大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於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

雖然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僅收錄「箸」而不收錄「筷」,但朝廷也難抵擋民間的潮流。

「筷子」稱為「箸」,在《水滸傳》第三回寫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兒宴請魯智深一段,謂「春臺上放下三個盞子,三雙箸」;另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曹雪芹雖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還是「筷子」。

《禮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用手抓食,箸只用於夾菜。從飲食進化推想,原始社會以手抓食可謂自然不過,其後的食器發展為「匕」,曲柄淺鬥,很像今天的羹匙。《說文·匕部》謂「匕,亦所以用比取飯」。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發展而來,但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

理論上,促成「箸」的誕生,契機應是熟食燙手。先民發明鑽木取火,將食物煮熟後,隨手用樹枝撈取是合理推測,因為原始人類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樹枝。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看,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

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有「彩繪雲龍紋漆案」出土,有趣的是,這漆案上面還擺放了五個寫有「君奉食」的小盤、兩個酒卮、一個耳杯,杯上還放有一雙竹筷,這足以證明漢代時就已經使用竹筷。

古代用筷子的情況也可參考畫像磚。漢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畫像磚,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因而留給後人豐富的形象資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宴飲圖》,圖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並列,碟碗橫陳,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著筷子的。

漢代畫像石上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場面,在漢代人的飯桌上、盤子和碗裡,都放有筷子,其中有幅《孝子圖》,看到一個兒子拿著筷子,夾一塊食物放在父親的嘴裡,以表示其孝心。另外,在敦煌的一幅壁畫上,也是男男**圍坐在一起吃飯,每人面前除了一個小勺子,還有一雙筷子。

筷子不過是小小餐具,卻魅力十足,成為文明進步的標誌。有學者指出,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有助於刺激神經系統的活動。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有一部比較文化著作《符號禪意東洋風》,**東方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談到筷子時巴特認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樣用於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和諧傳送的物質」。

3樓:匿名使用者

筷子,又稱「箸」,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三千年,《史記·宋微子世家》即有:「紂始為象箸」。紂,即商朝暴君紂王;象箸,指象牙做的箸。

「可見,此時筷子已經歷初始使用階段,成了帝王炫耀豪華的宮廷奢侈品。

其實,在筷子作為古人主要餐具的漫長曆史中,其名稱並不叫「筷子」,可謂幾經演變。先秦時期,一般稱「挾」或「莢」。東漢經學家鄭玄有注:

「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了漢朝,改稱「箸」、「筋」。這是筷子名稱演變過渡時期,兩者通用,一直延續至隋唐。

例如,李白名詩《行路難》便有「停杯投筋不能食」之句,杜甫名詩《麗人行》則有「犀箸厭飲久未下」之句。

筷子的歷史演變分時期順序正確的是( )

4樓:匿名使用者

出現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2023年,用叉子的歷史約2023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2023年曆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裡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

《雲仙雜記》載:「向範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釐米左右。

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

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

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為「快」,但清康熙並不承認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筷」字。這可以從《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得到證明。但皇帝也難以抵擋民間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

在《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擴充套件資料

筷子直而長,兩根為一雙。用筷子夾菜不是兩根同時動,而是一根主動,一根從動;一根在上,一根在下。兩根筷子的組合成為一個太極,主動的一根為陽,從動的那根為陰;在上的那根為陽,在下的那根為陰,這就是兩儀之象。

陰陽互動,可得用矣;陰陽分離,此太極不存。這就是對立統一,陰陽互根。兩根筷子可以互換,主動的不是永遠主動,在下的不是永遠在下,此為陰陽可變。

看筷子,一頭方一頭圓。方的象徵著地,圓的象徵著天。方形屬坤卦,圓形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現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徵著天,象徵著第一,常言民以食為天,大概言由此出。

手拿筷柄,用筷頭夾菜,坤在上而乾在下,這就是《地天泰》卦,和順暢達,當然吉祥;手拿筷頭,用筷柄夾菜,乾在上而坤在下,這就是《天地否(pǐ)》卦,否,閉塞不通,如此用法豈不可笑?

用筷子時筷子很自然的把我們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這樣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於中矣。

無名指、小指在下象徵著地道。無名指、小指較弱,其位又在下,須相互依倚,象徵著廣大民眾,無職無權,須互敬互愛,彼此扶持,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象徵著為人處世,孤木難支,人無輔助難以成功。

拇指、食指在上象徵著天道。五指之中食指為要,曲伸開合屬它最巧,把握方向屬它最妙。其象徵著官、長,發號施令,作威作福,然肆意妄為,終招大禍,須拇指管之方可成事。

拇指象徵著什麼?象徵著監管、象徵著法律、象徵著民心、象徵著自然規律……這是從不同層面講的,不可執之一理。食指靈巧,拇指粗笨,靈巧為用,粗笨制約。

故天道尚變,但不可亂變。天本健行,但天道不言。

五指之中中指最長,其在人位,象徵著人為主體,為萬物之靈長。然居於兩筷之間其位尷尬,象徵著中層領導,下有民怨,上有官威;象徵著人在中年,上有高堂應盡孝,下有弱子要奶吃……總歸一句話:做人難!

但只有做人才最長。中年雖不易,中年最輝煌。

筷子很簡單,就是兩根棍,隨處可見,這就是簡易。筷子亦多樣,有木也有竹,有金又有銀,筷子的種類多樣就是變易。儘管筷子多變化,但筷子直而長,兩根為一雙的情況始終未變,這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不易。

簡易、變易、不易這就是《易經》的三易之理。比如一個人,只用一個名字來代表,簡易嘛;但他的容顏、命運、情緒……是始終變化的,這就是變易;可他呢,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都有七情六慾,都有生老病死,這就是不易。推而廣之靡不如此。

筷子的歷史演變分時期順序正確的是

出現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曆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

筷子的由來,筷子的由來是怎樣的?

筷子在古代傳說故事中是妲己發明的,這源於她喂商紂王吃飯的一個故事。筷子,最初出現於商代。對於筷子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筷子的由來是怎樣的?筷子,最初出現於商代。對於筷子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筷子的由來 筷子在古代傳說故事中是妲己發明的,這源於她喂商紂王吃飯的一個故事。筷子古稱 箸 後...

筷子的來歷

筷子在古代傳說故事中是妲己發明的,這源於她喂商紂王吃飯的一個故事。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曆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筷子在古代叫 箸 殷商時期就開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