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家譜是最古老的家譜

2021-05-22 16:52:19 字數 5336 閱讀 8659

1樓:凡客家譜網

古今中外,人各有祖;但並非每人都能追本溯源得知始祖為誰,身何所出。只有孔子後裔可以代代追根,直至孔子,「五百年前是一家」在孔族並非空話。因為孔氏是世界上唯一的輩份分明、有籍可稽的家族。

其所以世系衍傳不亂是由於有一部記載翔實、考證嚴謹的譜牒。

歷時2500餘年,傳八十代,代代可考。據報道,大陸收藏各款家譜多達3.8萬餘種,但孔族家譜無疑是獨一無

二、延續時間最長的一部。前幾年,美國家譜學會訪華團在曲阜得見此譜,驚歎地說:「只有在中國才能見到這樣價值無法估計的稀世魂寶。」

其實,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譜,始於宋元豐甲子年間(公元2023年),迄今已歷900年。在此以前,孔族雖然也有家譜,但因只載嫡長承襲者一人,抄寫傳世,很不完整。

當時官居朝議大夫的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感到抄寫本易於損失,而且除承襲者一人外,其餘族中賢達顯貴不能同載於譜,日久年深,必被湮沒。於是創修孔氏族譜,名《闕里孔氏譜系列》,刊裝成帙,分藏於本族。除嫡裔外,合纂支庶。

但是限於條件,仍少刊佈。其後400年,雖曾修譜,但無刊刻,內容也較簡單。

到明弘治二年(公元2023年)才有孔裔孔弘乾重修付梓,並且規定「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為期,小修以甲午為期」。雖然有了規定,並未嚴格執行,過了130多年,才再修譜。

今天所見正式族譜,先後共僅修譜4次,歷時300餘年。

(一)明天啟《孔氏族譜》

現無全帙,殘存三卷,成於天啟二年(公元2023年)。估計原有六至八卷,共印98部。每頁印98張後,即刮版以防私印。由容已兼列孔裔各戶子孫概況,較前大有增益。

(二)清康熙《孔子世家譜》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2023年),第六十六代衍聖公孔興燮曾修甲午小譜。康熙二十一年(公元2023年),孔尚任應衍聖公孔毓圻之請,任為編次,修撰族譜,歷時年餘,成於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公元2023年),改《孔氏族譜》為《孔子世家譜》,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而來。

《孔子世家譜》修撰過程中,規定要求,機構、開支、程式等。思慮周詳,內容完整。譜共二十四卷,計有:《年表》、《世系》、《中興》及二十派,每派一卷,並將舊譜77戶改為60戶。

孔尚任在譜跋中說:「孔氏之譜系,孔氏之胞胎也。千脈萬絡悉在包羅。

痛則關痛,癢則關癢。凡非種之附者,癱也,患也;一本之傳者,骨也,肉也。偽者辨之,真者收之。

」道明瞭他修撰的宗旨。譜成,共印100部。

(三)清乾隆《孔子世家譜》

乾隆九年(公元2023年)適逢甲子,當時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依例修譜。譜成30餘年後,又於乾隆四十七年由衍聖公府札付各戶將原本收回改刊,因原本中未盡避諱,觸犯甚多。兩者究有什麼不同,幸收回原刊本時仍有疏漏,現曲阜師範大學藏有原本,經與改刊本對照,發現很多出入,主要是刪改削減和抽去了若干不妥內容。

改刊後的乾隆本共有廿二卷,刊印165部,鬚髮各族各支派。

乾隆後歷逢嘉慶、同治兩個甲子,但均未依例修譜,直至**。

二、**《孔子世家譜》

**十七年,孔族中人倡修合族大譜,幾經籌備,於**十九年在廟開館,正式進行。全譜成於**廿六年十一月,由於孔德成任總裁,參加工作人員60餘人,歷時7年而成。開始時在孔廟舉行儀式,陳奉告文牲醴,恭行祭告,並由族長宣讀誓詞。

譜成,再次舉行了告祭儀式。

根據這部家譜,凡屬孔裔不論散居何地,只要能查考的,一律載明屬於何戶何支,編排得有條不紊,清晰明確。所以凡今存60歲以上的孔裔,都能在譜中查到自己的名字,並可依序上溯到每一位祖先,直至孔子。

全譜共分四集,108卷,總計154冊,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首卷 另列有序、又序、舊序、職名、卷次、目錄、事宜、凡例,60戶及各支派捐輸總數,頒譜部數,姓源,宗派總論,聖祖至四十二代圖,中興祖至今二十派圖,二十派至分60戶圖,嫡裔考,嫡宗圖又南宗圖,偽孔辨,內院直孔圖與外院偽孔圖等。

(二)初集 以始祖孔子為卷,中興祖為卷二,卷三至卷六十二為自大宗戶次第分為60戶,每戶一卷,共62卷。

(三)二集 為中興祖後支派,包括南宗在內共三十四支派,分佈全國各省縣,以始遷地為支派名,共34卷。

(四)三集 為中興祖前支派,共十派10卷。

(五)四集 為上代失敘各支,分佈範圍更廣,多達77處,共2卷。

除總譜外,還有各戶支譜,不再評敘。

雖然凡屬孔裔均可入譜,但也有不準入譜的限制,主要是必須按照規定行輩因字取名,如有亂用不遵者,必須改正,否則不準入譜。

此外,還有以下若干不準入譜的條件,如養異姓為子者,贅婿冒姓者,子隨母嫁者,流入僧道者,下賤者,不孝不悌干犯名義者等。

全譜共印325部。製作時規定嚴格,杜絕弊漏,有提調、督刊、監修等專職負責,不準有復頁缺漏,不準私帶出館,按印數印完即將鉛字退版,以防多印。

**譜修成後,正逢抗戰軍興,曲阜淪陷,應分發各譜大多未能發出,存於孔府,毀於「文革」。

我初次得見家譜是「文革「之中,紅衛兵要來抄家了,我爺爺把自己的書籍等雜物全部拿了出來,就將一尊孔子像和《孔子世家譜》及一些與孔家相關的重要書籍和物件藏到了房屋的頂棚上去了。當時,給我看時說,這就是我們的傳家寶,到時候會給你的。

在孔氏族譜中歷來都是隻有男性子孫入譜,**譜亦然。有人批評這種做法為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實為誤解。因為女兒嫁後則冠夫姓,成為夫家家族一員,不應再署孔族。

族譜中不僅有本人,還有後代,女兒的後代更不姓孔,所以不能入譜,但族譜內並非排斥女性妻子冠夫名下入譜。例如孔德成之父孔令貽名下就有孫、陶、王三位夫人,因為她們嫁到孔家已成為孔族中人了。

以上資訊由凡客家譜為您整理呈現!

2樓:脫箍鍬勘

孔氏家族的族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系最完整的族譜。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從而達到「詳世系、聯疏親、厚倫誼、嚴冒紊、序照穆、備遺忘」的目的,修譜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滲入。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聖公主持纂修的全譜外,各戶、各支派還有自己纂修的小譜或支譜。這些譜牒各具特色,儲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

家譜的基本含義

3樓:手機使用者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等,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家譜。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蹟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

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

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麼樣子?修撰於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是私修?

因為歷史上缺泛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但東晉太元中(176-396),員外侍郎賈弼之曾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個著名家族作譜傳,名曰《姓氏簿狀》。當時天下公認的譜學行學的王姓人,如王弘對《姓氏簿狀》素有研究,他當朝理事,可以日對千客,不犯一人之諱;僧綽任吏部郎,究識流品,諳悉人物,譜學上世代的《百家譜》修改校訂編成《百家集譜》十卷,在譜學上的修養更超過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時任天下家譜總算篡官,奉詔改定《百家譜》,相繼編成《十八州譜》七百一十卷、《百家譜集》十五卷。

《東南譜集抄》十卷,成為以前各代家族的集大成者。當時社會公認的有兩個以研究譜學而聞名的姓族,一曰賈氏,一曰王氏,稱賈王之學。後人也把譜學稱為賈王之學。

到隋唐五代時,王儉和王僧孺的 譜學著作還都在流傳,王姓自己的家譜也通行於社會,被奉為天下修譜者的藍本。此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家傳》二十三卷,南齊人王逡之所《續百家譜》四卷、《百家譜拾遺》一卷、《南族譜》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實論》十卷,王方慶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譜》二十卷、《王氏著錄》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時最為通行的譜籍。

至於宋元以後,私家修譜之風大盛,散居全國甚至海外各地的王姓人都有自己的家譜。王姓家譜究竟有多少?誰也難以統計清楚。但據最保守的估計,總數至少在兩千部以上。

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瞭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

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佈、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據最新訊息說,當前全世界各大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家譜,總數有三萬四千多種。這一統計數字,還沒有把散佈於民間的各種家譜包括在內。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

因為家譜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譜一樣,還有祕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後,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儲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當然為古老家譜的儲存製造了人為障礙。

不過,儘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儲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清 袁一相《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序》:

「(袁賦誠)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無以示後,輒與開美(袁賦正)詮次而譜之。」

作為宗族的神聖符號,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祕不示人。中國姓氏文化研究委員會祕書長於麗黎介紹說:「家譜是中國2023年文明的見證。

在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對於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

正史的記錄畢竟是有限的,範圍也太廣,而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更加生動。如果我們如今珍視和珍藏好家譜,那麼也是將來子孫瞭解我們的一個範本。」

關於中國家譜的起源問題,歷來就有幾種說法:一說起源於周代,一說起源於戰國秦漢時期,一說起源於宋代,更有一說起源於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譜甚至更以前的口頭家譜和結繩家譜。我們認為,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比較可信。

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不僅中國,而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也都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韓國儲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中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家譜孺人是什麼

家譜,又稱族譜 家乘 祖譜等。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 人物為中心,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 事蹟而逐漸演變來的。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

雲南會澤陸氏的家譜,雲南會澤陸氏的家譜

一 傳說帝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叫終,因為封在陸鄉 今山東平原縣一帶 所以叫陸終。他的子孫有的以陸為姓,稱陸氏。二 為戰國時,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 今山東平原縣陸鄉 是陸終的故地,所以以陸為姓,稱陸氏。三 為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期的陸渾國,是由一支名為陸渾...

怎麼看懂家譜中名字號的來歷家譜怎樣才能看懂

一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二 字,是男子20歲 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 j 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絡。有兩種情況 名 和 字 詞義相近或 字 是對 名 的進一步闡述,例如 屈原 名 平,字原,原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