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麼形成的

2021-05-23 00:06:39 字數 5089 閱讀 7666

1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國,古稱「大和」。古代中國稱日本為「倭」。 7世紀後半期起以「日本」為國號,19世紀末葉起稱「大日本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用現稱。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弧形列島,由九州、四國、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島及數以千計的小島組成。東和西南瀕太平洋,西和北臨中國東海、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蘇聯僅一水之隔。

總面積37萬餘平方公里。人口 12055萬(1985),基本居民為大和族。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

通用日語,首都東京。

古代日本(迄公元12世紀末) 石器時代 日本舊石器時代,亦稱「無陶器時代」或「先陶器時代」。其上限無確考,據推測,距今約20~30萬年前;其下限距今約 1萬年前。日本舊石器時代和亞洲大陸舊石器時代是並行的。

日本新石器時代文化稱繩紋文化,因陶器有繩紋而得名。其上限距今約2023年或1萬年前(一說2023年前),下限為公元前3~前2世紀。

金石並用時代 繼繩紋時代之後,日本於公元前3~前 2世紀進入彌生時代,即金石並用時代。這一時代的文化稱彌生文化,因陶器出土於東京都彌生町(在今東京都文京區)而得名其下限止於公元3世紀。在彌生時代,中國大陸的水稻栽培技術和青銅器、鐵器等金屬文化經由朝鮮傳入日本。

原始氏族公社 日本石器時代是母權氏族公社階段,繩紋時代是其繁榮時期。繩紋時代後期和晚期的人口估計有12~15萬。人們多棲身於被稱作「豎穴」的原始房屋裡,靠狩獵和漁撈為生。

社會處於採集經濟階段。狩獵使用弓矢,漁撈則使用魚鉤和網罾。獵場、漁場和主要生產工具為公社成員所共有。

所有社會成員權利平等,實行共同生產和平均分配,無貧富貴賤之別。進入彌生時代後,父權氏族公社逐漸取代母權氏族公社,原始公社制趨於解體。 日本人種和民族的形成 迄今日本考古出土的人骨化石很少。

2023年在兵庫縣明石市西八木海岸發現人類腰骨化石,後命名為「明石原人」。2023年在□木縣葛生町附近、2023年在愛知縣豐橋市牛川町、1958和1961 年在靜岡縣引佐郡三日町相繼發現一些人骨化石。據此推測,洪積世日本列島已有人類存在。

關於日本人種和民族的形成,學術界一般推測日本最早的居民經由北亞和南亞兩條路線來到日本列島,經過長期混血,大約在彌生時代以前形成具有共同語言和風俗習慣的日本民族。

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彌生時代是日本文明史的開端。由於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出現,特別是青銅器和鐵器等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彌生時代中期日本從原始公社制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

據中國《漢書》記載,大約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日本列島出現了百餘個由村社首長統治的小部落。這些部落曾定期派人向漢武帝在朝鮮設定的樂浪郡獻上貢物。後經長期兼併,至公元2~3世紀形成了規模較大的30多個部落。

據《後漢書》和《三國志》的《魏志·倭人傳》記載,公元2世紀末至3世紀初出現了邪馬臺國。邪馬臺國統轄約 30個部落,成為部落聯盟的盟主,已有統治機構和貧富、階級差別,是日本奴隸制社會初期粗具規模的國家。該國女王卑彌呼在 239年曾遣使到中國洛陽,魏明帝封她為「親魏倭王」,授與金印紫綬。

其後繼女王□與(臺與)亦曾遣使向西晉王朝朝貢。

古墳時代和倭王統治 公元4~7世紀,日本歷史稱古墳時代。因當時統治階級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墳丘形狀多種多樣,其中最有特色的前方後圓墳,是奴隸主王權的象徵。

初期最大規模的古墳集中於畿內的大和地方。這種奴隸主王權,日本史稱「大和朝廷」,即「大和國」。其統治者為日本皇室的祖先。

從 4世紀下半葉到 5世紀,古墳分佈的地區逐漸擴大,這表明大和國家從東到西逐步實現國土的統一。大和國家是以氏姓制度和部民制著稱的奴隸制國家。在倭王之下初步建立起**和地方的官僚統治機構。

自 4世紀後半期起,大和國家為掠奪奴隸和財富,開始向朝鮮南部進行擴張。6世紀後半期起,由於父權家長制家族的發展,大和國家的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趨尖銳。加之,對朝鮮半島侵略失利,奴隸主王權面臨危機。

推古女帝的攝政聖德太子於 7世紀初制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抑制豪族,革新政治。是為推古朝改革。對外,日本積極同中國開展外交,先後派遣隋使4次 (600、607、608、614),積極吸收中國文化。

此時,倭王對外稱號改為天皇。

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律令制社會 592年推古女帝即位後,因帝都在飛鳥地方,故稱飛鳥時代(592~710); 710 年元明天皇(707~715在位)遷都平城京(今奈良市)後,奈良時代(710~794)開始 (見彩圖日本平城京 (奈良)遺址);794年(一說784),桓武天皇(781~ 806在位)遷都平安京(今京都市),到2023年建立鎌倉幕府的400年間,史稱平安時代。在這600年間,日本處於天皇的最高權力統治之下。從 630年起的200 多年間,為了向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和典章制度,日本先後派遣唐使19次,實際到達的有13次。

這對日本古代的改革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645年日本發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國唐朝的律令制度,實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大化改新完成了推古朝改革未竟的事業,從**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制官僚統治機構,世襲氏姓貴族制度被廢除,高度**集權的奴隸主王權統治即古代天皇製得以確立。

律令制的完成,經過半個多世紀。 701年制定、次年實施的《大寶律令》將大化改新的成果在制度上鞏固下來。大化改新後建立的國家體制,史稱律令國家;就社會組織而言,則稱律令制社會。

關於大化改新的性質,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中國史學界多認為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制社會變革」。

自8世紀前半期起,由於土地不足,國家被迫允許私人開墾新田。 723年頒行《三世一身法》,規定凡新造溝池開墾的水田,允許三代人私有;凡利用原有溝池開墾的水田,準給本人一代使用。 743年又頒行《墾田永世私有法》,允許墾田永遠歸私人所有。

於是真正的私有領地開始出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日本莊園制度不斷髮展;進入10世紀以後,律令制趨於衰微和蛻變。在社會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的基礎上,自 9世紀中葉迄11 世紀下半葉,外戚藤原氏擅權,被稱為攝關政治的貴族政治體制佔統治地位。

之後,以太上天皇為代表的皇室勢力伸張,以院政取代攝關政治。與此同時,伴隨莊園成長的新興武士勢力於10世紀登上歷史舞臺。武士勢力的核心是地方莊園領主階層,他們逐步演變成封建的軍事農奴主。

號稱「武家棟樑」的源平兩氏,經過為皇室貴族效力的階段,了爭奪國家權力的激烈鬥爭。這一斗爭持續到12世紀末。

古代經濟和文化 大約4世紀下半葉起,中國和朝鮮的移民不斷來到日本,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日本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大化改新起五六百年間,社會經濟有顯著進步。農業已普遍使用鐵製農具,水田耕作的集約程度提高,水利事業發展,耕地面積不斷增加。

養蠶受到**鼓勵,手工業生產也獲得發展。 與此同時,文化也日臻繁榮。繼4~5世紀漢字和儒家經典傳入之後, 6世紀佛教由百濟傳入日本,從而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先後出現了著名的三大文化:

6世紀末至7世紀上半葉的飛鳥文化,是以寺院為中心的初期佛教文化;7世紀下半葉的白鳳文化,則在佛教藝術方面通過中國唐朝接受印度文化的影響; 8世紀的天平文化深受中國唐朝文化的影響,除佛教美術外,還有《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國史的編纂,以及《懷風藻》、《萬葉集》等著名詩集的編撰。平安時代初期,除佛教文化外,在學術和文化方面深受唐朝儒家思想的影響;同時開始使用平假名和片假名兩套日本表音文字。隨後,創立「國風文化」,出現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語》等文學傑作。

中世紀日本(12世紀末~2023年)

武家政權的建立和發展 自12世紀末迄16世紀末約400年間,日本社會處於封建制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其特點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發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權並存以及朝廷勢力不斷削弱。2023年源賴朝(1147~1199)被朝廷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在鎌倉開創幕府,開武家政權的先河。

2023年,以後醍醐天皇(1318~1339在位)為首的宮廷貴族用武力推翻了鎌倉幕府。次年改元建武。史稱「建武中興」。

2023年武士巨頭足利尊氏(1305~1358)攻入京都,開創室町幕府,後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從此出現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北朝時代。2023年南北朝議和,足利氏的室町幕府統一全國。

大名領國制的確立和人民鬥爭

從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封建制不斷髮展,幕府集權統治逐漸走向封建分權割據。南北朝時代莊園制趨於衰落,守護大名領國制形成。2023年(應仁元年)爆發應仁之亂,此後至2023年出現一個長達百年的群雄割據時期,史稱戰國時代。

守護大名領國制演變為戰國大名領國制。在大名領國制形成和演變的過程中,各種社會矛盾加劇,爆發了多種形式的鬥爭。其中有農民反對地主壓榨、反對商人高利貸盤剝的「德政暴動」,有各領國內武士為爭奪領地而進行的「國人暴動」;還有農民借宗教信仰而進行的反對領主的「一向宗暴動」。

鎌倉和室町時代的經濟和文化

鎌倉時代出現水田稻麥兩熟、旱地麥豆兩熟或三熟的種植法。農業技術進步,耕地面積擴大。從中國傳入的茶葉栽培盛行,並開始種植從朝鮮傳來的棉花。

手工業和運輸業興旺起來。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發達和城市興起,同中國、朝鮮等地的**也日益發展。

文化方面,從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在中國宋元兩朝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武士為中心的新文化。一系列新的佛教宗派興起,禪宗尤為武士所尊崇(見彩圖日本武士畫像)。出現了以京都、鎌倉的五山禪林為中心的 「五山文學」。

作為日本民族宗教的神道奠定了基礎。中國的「朱子學」受到重視。連歌、能樂等文藝形式興起,茶道(品茶)、花道(插花)也日益盛行。

國家統一和織豐政權 戰國時代末期,在群雄中嶄露頭角的武將織田信長於2023年推翻室町幕府,國家開始走向統一。織田信長的繼承者豐臣秀吉於2023年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建立的統治,是沒有幕府的武家政權,史稱「織豐政權」。

織豐時代亦稱 「安土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在完成國家統一的過程中,在全國實行「檢地」(1582~1598,史稱「太□檢地」);頒佈「刀狩令」 (1588),收繳農民手中的**;固定武士和農民的身份,實行「兵農分離」;為防止西方殖民勢力入侵,查禁**教。通過「檢地」,豐臣秀吉集中掌握全國土地,徹底廢除了莊園領主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封建武士領主所有制。原來在莊園制下受層層剝削的小佃農,得以自立為自耕農。

豐臣秀吉妄圖征服中國(明朝),為此假道朝鮮,於1592和2023年兩次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織豐政權時期,日本開始同西方發生接觸,歐洲文化傳入日本。2023年以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踵而至,同日本進行**。2023年西班牙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1506~1552)到日本傳佈**教。

1582~2023年,九州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名也向歐洲派遣了使節。

幕藩統治體制 202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東京)開設幕府,是為江戶幕府,亦稱「德川幕府」。江戶幕府的統治制度,史稱「幕藩體制」。幕府為集中權力和控制諸侯,除頒行有關法令外,還實行參覲交代制度。

為查禁天主教、防止西方殖民勢力入侵,自17世紀30年代起頒行鎖國令,至2023年實行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鎖國政策。

丟人,抗日神劇在日本是怎麼被看待的

近日,彙總了21部抗日神劇的 抗日神劇讀本 出乎意料的反日 愛國喜劇 在日本發售,居然還被當做中文教材。大呼 好丟人!手撕鬼子 手榴彈炸飛機 這樣的抗日神劇鏡頭 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 要是這些鏡頭被日本看到 會是什麼反應?最近彙總了21部抗日神劇的 抗日神劇讀本 出乎意料的反日 愛國喜...

請問日本是社會默契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嗎?日本人之間都是高度信任,默契嗎

從表面上來講,至少現在來講,日本算是默契度很高的國家。但信任的前提要有很大的約束力,沒有約束力很難講到信任,日本也有因信用問題引起的很多訴訟。日本是一個恥感文化氣息濃郁的國家,行為處事以不給別人造成麻煩為原則,以自己給公眾或他人造成麻煩為恥吧。比如坐公交時,如果不小心把作為灑上水,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車...

說到打,日本真是中國的對手嗎,日本是中國真正的對手嗎

真的不是呀,我不是憤青,但日本現在真的打不過中國 這硬碰硬肯定打不過中國 我只知道日本的電容電阻電感,驅動ic和mcu,價效比都是非常高的,能夠和美德比肩的。請問日本很弱?如果決戰,小日本肯定沒有勝算,中國的東風快遞發幾枚過去,小日本就被夷為平地 但現在和平時期,小日本在中國周邊搗亂,破壞中國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