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民族中的介紹一下56個民族中的一個

2021-03-07 00:53:35 字數 5842 閱讀 9576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是對每個少數民族詳細情況的介紹

2樓:飄揚花季

藏族分佈

藏族今天的分佈地區,除**外, 還有青海和甘南的大部分地區,雲南和川西的橫斷山區。藏族這種雖地跨數省,但又相互連片的分佈格局的形成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藏族現在分佈的地區,基本是歷史上吐蕃強盛時期所佔領的地區,以及以後被他們兼併、融合和同化的一些部落、民族的分佈地區、這些部落和民族有:羌人的支系羊同人和白蘭人、党項人、吐谷渾人等。吐蕃強盛時還曾佔領過河西今甘、青境內部分地區和安西四鎮(今新疆境內)等地,也同化了在他們統治下的部分漢人和西域各族人民。

吐蕃分佈地區的主體是青藏高原。這裡自然環境與其他地區差別太大,地勢高,氣候寒冷,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不適於發展農耕業。

因此在長期的發展中,很少有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遷入。這使得藏民族共同體及其分佈的地域一直沒有太大變化,得以完整的延續下來。

藏族服飾

藏族人的服飾很有民族特色.他們一般上身穿綢、布做的長袖短褂,外面穿寬肥的長袍,腳穿牛皮長靴.為了便於活動,常常將右肩或雙臂露在外面,把兩隻袖子系在腰間.

藏族男女都留髮辮,男子將髮辮盤在頭頂,女子將頭髮梳成雙辮或許多條小辮,披在肩上,並在髮梢在佩帶漂亮的飾物.婦女們還喜歡在腰間繫一條圖案美麗的圍裙.藏族人愛喝酥油茶和奶茶,喜歡吃用青稞粉製成的糌粑和牛羊肉.

藏族人有一個獨特的禮儀--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特製的白色長巾.在拜訪或接待尊貴的客人時,藏族人要用上手獻上潔白的哈達,以表敬意.

藏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藏文始創於公元7世紀;藏醫、藏藥、藏畫。藏戲、藏族歌舞、藏族文學等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拉薩的布達拉宮巨集偉壯觀,是建築史上的傑作,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藏族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

藏族人信奉藏傳佛教,最隆重的節日是藏曆元旦.每到這一天,人麼都要身著盛裝,相互拜年,併到寺廟裡朝拜祈福.四月十五日,相傳是釋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進藏的日子,各地的藏族人也要舉行宗教活動,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

藏族服飾習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生產、生活方式對眼飾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影響。藏族的服飾習俗的傳承,往往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史緊密相連,體現著民族的集體智慧,蘊含著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豐富多采的藏族服裝、眼飾,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學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高原土著部落的眼飾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及以毛皮製衣的特徵。據史書記載,九世贊普布帶貢甲時,已能夠紡牛毛線用來織帳篷、紡羊毛線織氆氌做衣裳。

70年代,清理拉薩大昭寺文物時,發現寺內珍藏的松贊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雙鞋。松贊干布的衣服用質地較好的拉瓦(是氆氌的一個品種)製作的肥腰、長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樣式與現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氌鞋幫,鞋面是在綠色氆氌上繡有簡單的花朵。

**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體裝飾品出自昌都地區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卡若遺址共出上50件裝飾品,種類包括髮笄、璜、環、珠、項飾、鐲、貝飾等,以石、玉、骨等多種材料製成。從裝飾部位看,卡若先民們與今天藏族人的習俗一脈相承,從上到下包括髮飾、項飾、胸飾和手飾。

這些材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有了形制穩定、造型豐富的人體裝飾品。

隨著與外界交流,藏族眼飾曾經受到漢、蒙、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眼飾的色澤和製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從遠古傳承下來的眼裝、服飾來看,在總體結構上並沒有多少變化,仍比較完整地保持著藏族傳統文化特徵。

藏族服裝、眼飾在其款式、結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受自然條件、勞動生產和文化交流的影響。由於居住的地理氣候和從事的職業不同,構成了多種眼飾型別。從地域看,可區別為農區和牧區型別,這是藏族服飾的基本型別;按生活方式,可區別為農村與城鎮型別;從身份講,可分為平民、僧人、達官貴人等型別。

**傳統的達官貴人眼飾,質地高檔,做工精緻,花樣繁多,特別講究衣著與身份、地位相稱。

藏北高原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天然的牧場,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就要選擇便於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著以皮袍為主,它結構肥大,袖口寬暢,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襬與膝蓋平齊,腰帶一束,懷裡形成大囊,裡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

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製的,既經久耐用又抵風禦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寬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襬用10至15釐米寬的黑絨鑲邊,但也有不做裝飾邊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襬先用寬10至20釐米的黑平絨鑲邊,再用紅、藍、綠三色平絨(各寬5至10釐米)鑲邊。

青海果洛地區新婚女子要穿大油大褂,在袖邊上鑲一圈紅彩式氆氌並著華麗的背心,還有在背上掛汗巾的習慣。下襬講究用水獺皮鑲邊,衣領用金錢豹皮裝貼。牧民的節日盛裝質地高階、做工精緻,這種皮袍以羊羔皮縫製,面子用獐皮(去毛鏟淨,手工鞣製使其柔軟後刷白涼幹)製作,袖口、襟領、下襬用紅、藍、綠紋呢子裝飾,用水獺皮或豹皮鑲邊,顯得格外漂亮。

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種用羔皮縫製的加面藏袍,輕巧美觀,是節日和走親訪友的禮眼。羔皮有毛短而捲曲的,有毛長而適中呈穩狀的。用各種羔皮縫製的藏袍,多用各色條絨、緞子、平絨、毛呢掛麵,用錦緞或花氆氌、水獺皮鑲邊,用狐皮或豹皮做領。

農區氣候溫和溼潤,人們穿著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長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氌為原料,款式仍屬大襟眼裝,右腋下釘一個鈕釦。男式袍子用綠色或藍色綢布做兩條寬5釐米、長20釐米的飄帶。一般男式白氆氌藏袍的領口鑲上6釐米寬的加洛(一種間隔有十字圖案的花氆氌)。

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於的,夏裝無袖,但也有四季穿無袖的,冬春季外加一十氆氌短褂。氆氌生產幾乎遍及全藏農區、半牧半農區,以澤當最為著名。氆氌結實耐用,保暖效能好。

它內生產工序分3道:一是羊毛洗淨涼幹後用鋼絲刷於刷鬆軟,並絮成條狀,然後再捻成細線;二是織氆氌,先把經線拉好,捲起架在織機上,然後再用緯線在經線上織,經緯線相交非常精密,織成面幅有26釐米寬的條狀;三是染色。

城鎮作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生活豐富,經齊條件較好,人們的服裝無論用料、款式、色調等都與農牧區有一定的差別。城鎮男女一般喜歡以譁嘰、毛呢或混紡為衣料,婦女尤講究款式新穎合身。

近年在拉薩出現的女式筒眼,雖然前面留有藏服的大襟式樣,但左右襟不開,合縫成管狀形,以較緊身佳,究線條,衣眼、襯衣的色調淡雅柔和。 穿藏袍,裡面都要穿襯衣。男式襯衣多半是高領,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用白色綢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領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

女式襯衣袖子較長,平時捲起,跳舞時放下,袖隨舞起,翩翩飛舞,十分好看。農牧區的服裝、鞋帽喜歡運用紅與綠、黑與白、赤與藍等對比色,並且巧妙地運用複色、金銀線,具有明快、活潑的藝術效果。

農區、城鎮婦女均繫有圍裙,藏語叫「邦典」,是藏族婦女的標誌。圍裙織法獨特,編織精密。農牧區婦女喜歡以強烈的對比色條相配,城鎮婦女則選擇以纖細的相關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調子。

即便是農區,因自然條件不同,也各有服飾特點。如藏南工布地區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們為適應這裡的自然條件,在長期勞動中創造了稱之為「古季」的外衣。這種無柏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

熊皮或黑氆氌製作,適合在林中伐木、抬本。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工布人還在「古季」的領和腰間鑲上織錦圖案,作為他們的節日盛裝。

雲南迪慶藏族聚居區,流行裝束是內著袖繭綢襯衣,外罩呢絨坎肩。坎肩圖案大方,鑲雲頭金銀線絨飾邊,以紅珊瑚為衣釦,不用高領而以大銀環公母扣掛於領口;下著曳地百褶裙,腰纏毛織百花帶;喜歡佩戴金銀鑲珊瑚的長耳環,胸掛銀質護身佛盒,右襟掛三須鏈;頭髮用彩色絲絛繩相編於頭頂。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氈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種帽子。藏族學者根敦瓊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瑪賈繃若頭戴氈帽的記載。

至今甘、青有些地區仍有戴這種帽子的。它以白毛氈為原料,帽頂尖高,相簷很小;製作簡單。現代安多地區的紅纓氈帽、工布地區的男式夏氈帽,基本形狀仍是古老氈,帽沿傳下來的,只是用紅纓、金花緞等加以裝飾罷了。

內地出產的氈帽、禮帽也為廣大農牧區及城鎮人民所喜愛。牧區喜歡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的,有些講究的則用緞子做帽面,帽簷用狐皮,年輕人戴上顯得瀟灑、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不過男女戴的式樣有所區別。

金花帽是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以毛氈和皮毛作面料,這樣做出的帽子,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格外精神。

藏族男女通行的長簡靴,底高2釐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鞋腰上也有線條、花紋。藏靴可分為「鬆巴」和「嘎洛」兩大類。鬆巴靴底都是用牛絨捻的繩納制的。

還有一種靴底用牛皮包裹,一般多見於冬天穿著。其中較為高階的稱「鬆巴梯呢瑪」.用牛皮製底,並以粗毛線或綿線密密縫製,厚達1釐米多;靴幫色彩斑斕,分別用紅、黃、綠、藍等8種顏色的絲線在靴幫上繡出美麗的圖案;靴面也繡花,十分豔麗。

這種靴,做工精緻考究,喜慶日子裡才穿用。

嘎咯靴以牛皮製底,靴幫由3層氆氌縫製而成,其黑色呢在下約33釐米,彩條毛呢在上約3釐米,花紋豎立。靴跟與靴尖縫上黑色牛皮,靴面用染黑牛皮拉條及金絲線鑲邊,結實美觀。靴幫開15釐米豎口,口邊分別用染紅羊皮加固,便於拉攜。

這種靴的特點是靴尖朝上翹起,看上去威武大方。

憎尼服飾一般以絳紅色氆氌為科。普通僧人的衣著,常見的是上面著短坎肩,前胸與背面用黃布裝飾(憎官的短坎啟用金絲緞裝飾);下面圍一條長裙,上身還披一條長約身長兩倍半的披肩,舉行法會時借人們都披絳紅色氆氌製作的大氅,頭戴豎德雞冠帽。這種帽子以厚黃氆氌為科,帽形似雞冠,帽頂有穗,剪縫整齊,向上聳立。

僧尼還因教派的不同,在服飾的細節上有所差異,如寧瑪派憎尼戴一種叫「烏堅邊夏」的帽子,這種帽子以紅氆氌為料,帽頂尖長,帽簷向上翻,前面開口;薩迦教派的活佛們下圍白布長裙,上披紅色繭綢3幅縫成的披肩。

按傳統習慣,藏族男女一律蓄髮留辮。男子梳一條辮子盤在頭頂;婦女髮式從額際正中分開,梳成左右兩條辮於,在牧區,則流成數十條小辮披在背上,均勻整齊。現在,除邊遠的農牧區仍蓄髮外,一般城鎮男子都改留短髮。

藏族髮飾繁多,尤以婦女為最。中青年婦女喜用紅綠絲線與頭髮混編。衛藏婦女在發頂系一近66釐米長的三角形或半圓形的「巴珠」,上面綴滿珍珠、珊瑚和寶石。

昌都一帶婦女則把珊瑚、鬆耳石、貓眼石等飾品直接系在髮辮上。甘南藏族的髮飾具有獨特的風貌,婦女的髮式是梳成數十條小辮,稱為「碎辮子」,即將腦門處的頭髮從左右兩側梳編成上百根細辮,至耳輪上部,用紅綠絲線橫攬半圓,細辮到肩背以下接編黑絲線於腰際;另將後腦勺部分頭髮編成一束細辮,上墜一寬18釐米的氈胎布塊,並將紅、綠、黃各色布條橫向包面。多數婦女還在頭頂盤繞一圈由琥珀珠璣級起來的頭箍,每粒珠璣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顆,約50串。

海南藏族婦女在辮梢處佩有特製的辮套,辮套上裝飾若干個銀盾(銀質,形似碗,上有各種精緻圖案),腰帶上掛有尺多長精緻的銀奶鉤和日月形的銀製裝飾品「咯灑爾」。

藏族佩飾主要有耳環、胸飾、腰飾和手飾。飾品多以金、銀、銅和珠寶、石器製成。一些飾品雕鏤著精細的花紋。

耳飾,均為互環和耳墜,質量因貧富而異。胸飾包括項鍊、護身盒「卡烏」。「卡烏」為一金屬小盒,面上鑲嵌鬆耳石,內裝護身符之類,意義與男子佩戴的護身盒相同。

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各種主人喜歡的飾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鐮、鼻菸壺等,婦女有銀器、銅牌等。藏東一帶男子喜歡腰繫羊皮兜肚,內裝錢幣等物.手飾包括手鐲和戒指:

手鐲有金、銀、玉、海螺4種,手工製作,用於婦女;戒指男女均戴,以銀質居多,上面嵌有瑪瑙、翡翠等珠寶,富裕之家盛行**戒指。

藏族民歌

的特點是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主要有

兩種,一種是勞動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內容是讚美山川、

河流和歌頌生產勞動的,一種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達

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歌唱對人、對事、對生活的愛憎之感。

與壯麗的黃河、遼闊的大草原相媲美,相和諧的是阿壩草原藏族民歌,

那嘹亮的歌聲彷彿令人置身於廣袤的大自然當中,開闊了心胸,

淨化了靈魂。著名藏族詩人伊丹才讓在早期創作準備階段,通過蒐集、

整理和出版藏族民歌集,從本民族的民間文化中所汲取的文學營養,

為詩人的畢生藝術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就如同他的詩中所寫的:

"母親脫口的那首歌,成了我畢生的盤纏.

藏族宗教信仰

在**自治區全部人口中,多數人信仰藏傳佛教;信奉伊斯蘭教的約有2000人,另有約600人信奉天主教。

介紹一下龐貝古城介紹一下龐貝古城

龐貝龐貝 pompeii 一譯 龐培 位於義大利西南沿海坎帕尼亞地區 campania 的一座古城,位於維蘇威火山東南麓,西北距那不勒斯僅40分鐘車程 23公里 龐貝歷史悠久,公元79年8月為維蘇威火山噴發的一瞬間被火山灰埋在了地下,卻因此而保留了大量古羅馬帝國的建築遺蹟和藝術文物,成為世界上最為著...

介紹一下vnc的未來,介紹一下vnc的未來

自二十年前lotus首次參與windows的 自由圖形設計 freelance graphics 專案以來,可用性測試一直是軟體開發流程的一部分。但是,在開源環境下,真正的可用性測試始終未成為開發流程的例行功能檢測。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suse linux enterprise desktop推出後...

介紹一下獨孤求敗,介紹一下獨孤求敗

獨孤求敗,是金庸 中一個謎一般的人物,因為是謎,所以予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這是一個曇花般的人物,短暫,因而絕美,充滿了一種神祕和孤絕的意味。獨孤求敗,只在兩部書裡出現過,神鵰俠侶 和 笑傲江湖 出現,也只淡淡的一個影子,算不上正面,但那影子卻是鏤刻極深的印痕,我原來一直在想,金庸的本意是什麼?這樣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