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是什麼

2021-03-07 04:24:09 字數 4504 閱讀 8904

1樓:晴雲茶煙

唐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採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開明政策。通過實行①加強對邊疆的管轄,設定行政機構②和親③冊封④戰爭⑤會盟多種措施措施,加強了**王朝對各民族地區的管轄,漢族與邊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頻繁。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遼闊,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

南及南海。

唐朝民族關係取得重大發展的原因:

1.經濟繁榮,國力的增強。這是民族關係發展的物質基礎。

2.國家統

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民族關係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3.唐朝**實行的民族政策正確、開明、策略也是靈活的,有利於改善民族之間關係,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處。

唐太宗的開明民族政策的意義:

1.秦漢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與中原王朝發生衝突,而這一時期出現了穩定;政治穩定,雙方的相互交流加強,促進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

2.唐代對北方、西北少數民族的控制和影響遠遠超過前代。強大,寬容唐王朝對少數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促進了民族融合。

3.唐太宗被少數民族首領稱為「天可汗」是各民族首領擁戴唐朝的集中體現。

2樓:雲遮世說

唐朝的民族政策論述如下:

1、在唐帝國統治集團中心就存在一個與漢化的鮮卑人通過婚的漢人。

作為皇族的李氏集團,就是一個擁有鮮卑血統的家族。李氏為隴西大貴族,在北周、隋時期都受到重用,如李淵的父親就李虎在北周建立之初就是得勢權貴,甚至還在宇文泰恢復鮮卑舊姓的「運動」中分到一個鮮卑姓氏——大野氏,成為北周親信貴族,當然,這個姓氏單念還沒有什麼,與李虎的名字一連讀就出笑話了。這個似乎適合生活在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名字也不能說明李氏的祖先就是鮮卑族或者非漢族,但是,李虎的妻子獨孤氏(獨孤氏出自漢)、李淵的妻子竇氏、李世民的妻子長孫氏都是胡族出身,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如此一來,入主中原的李氏家族自然對看待胡人的眼光就與其他朝代有所不同。當然李氏家族確實為百分百的漢人,大唐也是漢人王朝,改變的僅僅是當權者的態度。

2、文臣武將多胡出身,在李唐起兵之初的謀臣、武將圈子裡,也有不少是胡族出身:阿史那大奈,突厥族;劉巨集基,匈奴族;竇抗,匈奴族;宇文士及,匈奴族;黨仁弘,出身西羌;丘行恭,鮮卑人;劉政會,匈奴族;屈突通,奚人……高仙芝為高句麗族出身,為大唐征戰,立下汗馬功勞。

3、華夷身份隔閡淡化。在唐前期,亦即唐帝國擴張時期,史書上也留下許多其他民族武將的名字。而這些名留青史的外族名字,也正是這個時期唐帝國民族政策的現實反映。

從南北朝到隋唐,是一個入侵遊牧民族漢化剛剛完成的時期,作為皇族的楊、李二氏都是數代與胡姓通婚,如獨孤氏、竇氏、長孫氏雖然都已成為漢姓,但他們原來均屬胡姓,在這種條件下,大多數統治者(個別者除外,像隋煬帝)心目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就大為淡薄了,『嚴夷夏之防』的思想亦不十分嚴重,這就為減少民族隔閡、增加少數民族的向心力創造了氣氛。唐朝番臣、番將殷庭,《新唐書》特置《諸夷蕃將》類傳,就是證明。唐太宗所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依朕如父母』,確實是時代的產物,是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4、唐朝的南方,同樣分佈著眾多的民族勢力。但在那個時期,南方邊遠地區尚處於發展的滯緩階段,族屬分化不十分明顯。唐朝立國後,南方大部分地區隨著蕭銑的投附而歸順**,嶺南地區亦以其頭人冼氏附唐而得以順利地解決。

與北方比較而言,唐朝在南部幾乎沒有動用大規模的武力。唐朝軍隊的調動和徵用,幾乎都在北方。事情很清楚:

北方,特別是西北,分佈著幾支成熟的民族勢力,它們的存在比唐朝還要早許多,北方政權的成熟和完善,使其發展與中原王朝不相上下。唐朝征服北方和西北勢力,構成了前期的重要內容,他們的民族觀念,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太宗華夷一家的所指,主要集中在北方民族。

太宗在征服東突厥之後,就如何安置突厥降戶的問題,朝臣雖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但最終將他們安置在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南)至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南)之間的長城地帶,其上層人戶則被安置在都城長安等城市之內。唐朝之選擇長城沿線安置突厥降戶,一方面考慮到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習俗的保持,另一方面則更利於**對他們的控制。為安撫外來的降戶,唐朝勢必要作出妥善的安排,這樣才有利於維護政權和國家的穩定。

於是,各個不同民族勢力之間差別的泯滅和彼此之間的求同存異,就成為王朝追尋的目標。處於這種情勢下的民族觀念,自然是華夷一家或彼此不分了。

5、無番、漢之別。唐初名將李靖曾講:「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故常習戰鬥。

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這充分體現了唐人的民族觀。這種開明的民族意識又自然地導致了開明的民族政策。

當然,唐朝統治者不可能真正做到「愛華夷如一」,但其民族政策之開明則的確堪稱歷代之冠。天寶之前,唐朝不斷出兵征服四境各族,對於這些被征服者,唐朝大多采取安撫政策。如唐太宗徵遼東,擄得高句麗百姓一萬四千口,本當分賞將士,「上愍其父子夫婦離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錢布贖為民。

歡呼之聲,三日不息。」此外,唐朝對於非漢族人才也大膽地予以重用。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黑齒常之、李謹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還成了駙馬。

開元、天寶之際、非漢族將帥甚至成了唐軍主力的組成部分。安祿山、哥舒翰還晉升為王爵。這類現象在其他王朝是絕對見不到的,更非蒙元的以族分等,清的雖尚滿漢一體實則行滿漢大防政策所不能比擬。

6、再結合唐前期的現實背景,可以得出以上結論:

唐朝的建立是在推翻隋朝,並進一步剪平各地割據勢力的基礎上,唐朝的政治意圖擴充套件到征服全國之時,唐就與突厥人的戰略發生了衝突。後者的意圖是趁隋末大亂,分割中原各地勢力並使之互相爭鬥,自己則從中控制,如同早期對待北周和北齊那樣。唐朝的戰略打破了突厥人的幻想,雙方由同盟者轉變成為對手。

自從唐朝建立以後,突厥就對中原持續進攻。唐高祖當政的9年,**政權的主要任務就是削平各地的武裝勢力,而這些勢力恰恰受突厥人的支援。太宗即位的當月,突厥頡利可汗就率領10萬大軍向唐進攻,這對唐朝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在逐一剪平各地割據勢力之後,唐朝便將其中心任務轉向對付東突厥。貞觀四年(630),唐朝趁東突厥內部矛盾激化、暴風雪災害頻仍之機,派大軍並聯合回紇、薛延陀等勢力,將東突厥征服。這是唐朝建國以來對外戰爭取得的空前勝利。

隨後,唐朝又征服了漠北的薛延陀勢力,在東北和西域兩地攻勢。公元640年,唐軍消滅高昌國,在此地建立西州,由唐人直接控制。唐朝以此為契機,進而又征服了西突厥勢力。

而在東北,唐太宗也數次調派大軍東征高句麗,直至高宗即位後,唐終於將高句麗**,從而完成了自隋文帝以來**王朝對東北區域的戰略目標。

7、唐帝國對人才持開放的策略,在唐帝國前期,不單是突厥、匈奴、鮮卑、西域、高句麗、吐蕃等這些民族人才為帝國所用,連日本大食的人才也可以在帝國的**做官,這些人才使用政策之開放性、開明性都是其他王朝所不能比擬,似乎現今的中國也沒有外國人在**做官的現象。

也正是這樣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人才策略,將當時東亞以及中亞地區的人才引進到唐帝國的龐大統治機構中來,使得唐帝國前期能夠在其遼闊的疆域里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在短短百年的時間裡塑造出一個疆土廣闊、民族眾多,世界上最富足、強盛的大帝國,與後來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對峙於東西方。也只有唐帝國這種開明的民族政策——一種只論能力,毫無民族歧視的人才政策,才能夠創造出中國古代史尚最為輝煌、壯麗的盛世帝國。

但是對邊疆少數民族的過於信任,任其做大,也是唐朝後期邊疆問題的根源。安史之亂後大唐再也不像原來那樣重用外族了。

8、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大周」。

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樑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

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民族政策以「懷柔」為主,體現了開明進步的特點,特別表現在對少數民族的寬容態度和經濟、文化、法制政策等方面。

以恩惠撫和為主的政策:

1、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擁戴,尊他為天可汗。 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區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分別是安西都護府.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

3、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

開明的對外政策表現。一是鼓勵中外平等交往。如唐**中有鴻臚寺等機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和來賓,許多地方設有商館接待外商,另設有互市監、市舶司等掌管對外**,唐**接受外國的留學生,又將大批的使臣、僧侶派往國外進行回訪。

二是尊重外國人員。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國定居,他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都受到應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國人,可以有自己的禮拜寺、專用墓地,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授予相應官職,甚至亡國的波斯國王和王子也得到應有的待遇。三是對外交往形式多樣,範圍廣.

唐朝對外交往是**與民間並行,既有人員往來、也有經濟文化交流等.交往範圍不但包括亞洲周邊國家,還包括歐洲和非洲。

唐朝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人才策略,將當時東亞以及中亞地區的人才引進到唐帝國的龐大統治機構中來,使得唐帝國前期能夠在其遼闊的疆域里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在短短百年的時間裡塑造出一個疆土廣闊、民族眾多,世界上最富足、強盛的大帝國,與後來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對峙於東西方。也只有唐帝國這種開明的民族政策--一種只論能力,毫無民族歧視的人才政策,才能夠創造出中國古代史尚最為輝煌、壯麗的盛世帝國。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是什麼

唐朝民族政策以 懷柔 為主,體現了開明進步的特點,特別表現在對少數民族的寬容態度和經濟 文化 法制政策等方面。以恩惠撫和為主的政策 1 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擁戴,尊他為天可汗。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區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分別是安西都護府.2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

唐朝統治者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的

實行恩威並施政策,改善民族關係。唐太宗用和親 封賞等辦法籠絡順從唐朝的少數民族貴族上層,加強和他們的聯絡。而當東突厥貴族率部進攻內地,直逼都城長安時,他立即派兵迎擊,直至把東突厥消滅。這種政策收到良好效果,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共同擁戴為 天可汗 分別封回紇 南詔少數民族首領皮羅閣和骨力裴羅為雲南王和懷仁...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哪些特點唐朝的民族政策與對外政策分別具有怎樣的特點

1,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大整合。2,以議代戰,太宗被稱天可汗 3,尊重民族習慣 4,交換使節,文化交流 5,修德政 中前期較平等的民族觀,與各少數民族的關係也比較緩和。後期隨著國勢日衰,與少數民族關係緊張。通婚是一種主要的手段,也有出於侵略和反侵略目的的戰爭手段。希望對你有用 唐初名將李靖曾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