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楊志在性格上有哪兩個特點

2021-03-07 07:02:07 字數 5659 閱讀 5930

1樓:匿名使用者

『楊志』

楊志是舊軍官的代表,是梁山革命陣營中的過客,他始終不能忘記功名利祿,一心為朝廷出力,在情勢所逼之下上了梁山,是宋江實現其政治路線的中堅力量。

楊志客籍關西,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他自己是武舉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先後失陷花石綱、生辰綱,投魯智深二龍山落草,三山入夥打青州後上梁山入夥,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17位,為山寨馬軍八驃騎兼八先鋒使之一,征討方臘時在途中病故。

楊志生活在腐朽混亂的時代,一生處處被逼迫,失意--得志--幻滅三部曲概括了他的求官之夢。他在奮起自衛中開始艱難坎坷的征途:楊志押送花石綱翻船,謀求復職時在高俅處碰壁,被逼入窮困潦倒之地;他被迫賣刀不幸遇到沒毛大蟲牛二,在牛二的苦苦相逼下殺人獲罪;押送生辰綱似乎可以成為楊志命運的轉機,但他又被先他起義造反的梁山好漢逼迫,失綱落草。

楊志時刻以楊家後代自居,強烈的名門意識使他立志發奮有為,光宗耀祖。楊志是要和林沖刀光劍影的博殺中出場的,可以說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第11回,正當林沖為心胸狹隘的王倫所逼,「投名狀」的期限到了最後一天時,楊志出場了,他挺著朴刀,大叫如雷:

「潑賊,殺不盡的強徒,將俺行李**去!灑家正要捉你這廝們,倒來拔虎鬚。」這一聲大喝不僅道出了他粗豪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顯示了他思想深處的階級烙印,緊接著是他那給人印象深刻的洋溢著出身優越感的「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的開場白,從這裡可以窺見楊志醉心仕途,想「博個封妻廕子」的思想面貌。

楊志與林沖不打不相識,被王倫一起邀上梁山。但他一心想到東京找個官做,堅決不肯入夥,為的是「清白姓字,不肯將父母遺體來玷汙了」。

自以為高貴的血統和急於建功立業的抱負的難以實現形成了楊志孤獨的性格。他精明能幹,既不求人幫助也不屑讓人接近自己,在一些行動中,他主要考慮的是與別人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不與他人協同,處於與別人的隔絕甚至於對立中。

楊志相當精明,相當警惕。他明白天下形勢:「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也明白一路的情勢,他知道黃泥崗「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閒常太平時節;白日裡兀自出來劫人,休道是這般光景」,他的判斷完全正確。

他發現有人在對面松林裡「舒頭探腦價望」,馬上去盤問。他一見眾軍漢買酒,就斷然制止,生怕中了蒙漢藥的計策。

楊志致命的弱點是既不善帶兵,又不善處理人際關係。他的軍閥作風和棍棒紀律使得部下一路上怨聲載道,離心離德。他在押送生辰綱的隊伍中沒有威信,也不注意協調自己與老都管、虞候的關係,不懂得籠絡人心。

事前他沒有把道理講明白,不把紀律規定好,當然無法使大家齊心,戰勝困難。單靠打罵,最後黔驢技窮,指揮陷於僵局,他們行到黃泥崗時,楊志已徹底陷入孤立。

【記住特點】

1.將門之後,武藝高強,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廕子」,結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

2.幾經周折,對統治階級的效忠,沒有本質的變化。

3.精明、警惕,但不會帶兵,性格孤立,不與他人協同,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2樓:炫黑媚巨集

[解題過程]

楊志悲劇之卡塔西斯

楊志是《水滸》中的人物.作品中楊志出身於"五候之家",是"三將門之後",曾任殿司制使官,由於在黃河失了花石綱,丟了官.後流落到街頭賣刀,又誤殺了牛二,被髮配到大名府.

到大名府後因受到樑中書賞識,很快就做了提轄官.不幸地是,楊志剛在仕途邁出了一步,卻又失了生辰綱.

作為《水滸》的悲劇人物的楊志,其悲劇給我們留下的審美效果不在楊志悲劇的衝突,而在於楊志悲劇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即悲劇引發我們的恐懼和憐憫之感,以及我們在這種恐懼和憐憫之後的情感陶冶和所受的教育.通常悲劇衝突被認為是悲劇分析中的第一要義,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一文就對斐迪南.

拉薩爾的《濟金根》的悲劇衝突進行了分析,並指出:"悲劇衝突的根源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種要求現實不能實現之間的衝突".但從恩格斯的悲劇衝突理論來看,楊志悲劇與《水滸》其他人物的悲劇類似,其悲劇衝突的根源在於:

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中下階層希望過上正常安寧的生活是歷史必然要求,而這種歷史的必然要求在當時的"亂自上作","官逼民反"的現實條件下不能實現的衝突是悲劇的衝突根源.楊志悲劇衝突和《水滸》其他人物的悲劇衝突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共性,其個案意義並不典型.與悲劇衝突相比較而言,楊志悲劇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則具有極為典型的個案意義.

katharsis,古希臘語,多譯作卡塔西斯,有陶冶淨化之意.最早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得引入文藝理論中.亞里斯多德在其《詩學》中指出:

"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摹仿的媒介是語言,摹仿的方式是藉助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敘述;…藉以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感情得到陶冶."亞氏悲劇理論認為悲劇的社會功能在於"藉以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感情得到陶冶和淨化",這種使觀眾得到陶冶和淨化就是我們通常說的katharsis(卡塔西斯),其作用是起到道德教化作用,培養人中允平和的情感.

在《詩學》中亞里斯多德還進一步分析了悲劇人物引起我們憐憫和恐懼的原因——過失說.亞里斯多德在其"過失說"理論中指出:悲劇的主角應具有和一般人相似而又善良的特點,其厄運才會引起我們的同情和憐憫.

從水滸的諸多情節來看,楊志和眾多水滸英雄人物一樣,具有善良,富有正義感的性格特點.從與林沖,周瑾,索超比武來看,楊志具有高超的武藝;從楊志殺潑皮牛二的一刀,我們看到了楊志的正義感,從楊志押運生辰綱的方案,我們又能看到楊志獨特的見識(連樑中書也頗為讚賞他獨特的見識).從這些來看,楊志悲劇是一個有見識,有武藝,有正義感的英雄的厄運.

而正是這種富有善良性格的英雄厄運,引起了我們對悲劇主人公的憐憫和同情,對英雄處境的恐懼,引發我們對英雄所處時代和當時的用人體制的深思.在對英雄所處的環境,當時的用人制度思考時我們的情感得到陶冶和淨化.這裡,我擬從我國傳統用人制度的用人環境,用人者和人才自身三個方面來剖析楊志悲劇留給我們的卡塔西斯.

(一)導致英雄悲劇的社會用人環境給我們的卡塔西斯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楊志悲劇引發我們恐懼之感在於英雄人物所處的悲劇性時代環境.楊志悲劇絕非偶然,楊志作為一個心想"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的英雄,其所處的時代卻是一個"任人唯好""任人唯親"的時代,高俅的發跡,樑中書送生辰綱都是這一時代的用人制度的一斑.

這樣的制度必然是"亂自上作",必然導致"官逼民反",也必會導致英雄厄運.當然,這裡我們不想過多**當時社會體制的弊端,只是想通過從這種體制的弊端獲得啟示和教育.試想一個沒有良好用人環境的社會裡,連楊志這樣的英雄人物也都必然遭受厄運,更何況平常的人.

而正是對英雄所處時代環境的反思,使讀者對導致英雄厄運的社會歷史環境產生了恐懼之感,對英雄的命運寄予了同情和憐憫.同情英雄厄運之餘,讀者更多是從英雄悲劇中得到啟示和教育: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用人環境,作為社會分子的人才是很難做到人盡其才,發揮其最大的效益去推動生產力的進步.

這種超越悲劇本身的激情而獲取對社會用人制度平和而中允的再思考,從而使我們的情感得到淨化和陶冶.

其次,處於這一悲劇性環境下的人際關係也引發我們的深思,從失生辰綱來看,楊志悲劇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社會環境中的人際關係悲劇.沒有老都管和虞候,或許楊志不會丟掉生辰綱.生辰綱之失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社會人際關係中我們應儘量避免老都管和虞候現象,為人才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成功氛圍,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生活少一點遺憾.

從悲劇獲得對導致人物厄運的時代用人環境的一些認識,這也許是楊志悲劇帶給我們的卡塔西斯之一.

(二)當然,楊志悲劇不僅僅是帶給我們對當時的用人環境的思考,作為人才悲劇中的上層用人者宋徵宗,高俅,樑中書也帶給我們對英雄厄運嘆息之餘的深思.作為人才選撥者的殿帥府太尉高俅在任用人才時,多憑一己恩怨,個人喜好來任用人才,致使人才流失,甚至於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在人才竟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讓人才流失,無疑是給自己掘墓,更不用說將人才逼到自己的對立面,將人才拱手送給對手.

作為作品中的另一個用人者樑中書與高俅不同,樑中書善於發掘人才,能啟用楊志於囚伍之中,並能委以"重任".在這方面,樑中書可謂"知人善用".但樑中書"知人善用"並沒有改變英雄悲劇的命運,其原因有二:

作為用人者的樑中書雖然做到了"知人",但沒有做到真正的"善用".樑中書並沒有將楊志用於征戰沙場,讓其發揮一個武舉報效國家,守邊衛國的作用,而是用楊志來押運生辰綱,將人才用於一己之私,用於做非正當的生辰綱押運,這也是導致楊志悲劇結局的必然原因之一.其次作為用人者,樑中書雖然能從囚伍中啟用楊志,並能委楊志以"重任"(對於押運生辰綱,我們姑不論其目的,而從其責任來看,堪稱"重任"),但沒能為人才的成長鋪平道路,沒有為人才的前進清除障礙,反而在無意中為人才的前進增添了障礙.

儘管其主觀意願上是希望楊志能完成任務,但客觀上其自覺不自覺地為楊志的成功增添了障礙(派老都管與楊志同行),從而導致楊志最終流失.

作品中的這些用人者或多或少留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啟示和教育:如果我們作為用人者,我們是否會和高俅,樑中書一樣,讓人才流失和使人才走到我們的對立面.避免高俅,樑中書式的用人方式也就是我們從悲劇獲得啟示和教育.

從這些啟示和教育中獲得的情感的陶冶和淨化,也應是悲劇的卡塔西斯之一.

(三)作為悲劇人物的楊志自身也留給我們了無盡的思考.楊志所留給我們的思考恐怕還在於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黑格爾曾經將辨證法引入悲劇衝突,他認為悲劇衝突的根源在於主人公的理念衝突,這一悲劇衝突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合理的核心即帶有一定辨證思維.

楊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對立統一的衝突理念.作品通過楊志行賄高俅求官,怒殺牛二,押運生辰綱幾處表現楊志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理念衝突.楊志為復職收齊了一擔財物,在王倫勸其入夥時為其指出在亂自上作的時代其復職的可能性不大,楊志自己對這一點也心知肚明,但無奈其始終忘不了"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終於打點上下,見到了高太尉,但卻終沒能復職,還落得盤纏用盡,街頭賣刀,邁出了其悲劇道路的第一步.

殺牛二的一刀,也應是楊志的又一次理念衝突,楊志明知"禁城之中,如何敢殺人"," 和你往日無冤,昔日無仇,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甚麼",但潑皮的無賴行徑終於引起了英雄的怒火,一刀下去邁出了其悲劇之路的第二步.押運生辰綱時,楊志明知"其實去不得,乞鈞旨別差英雄精細的人去", "今歲途中盜賊又多,此去東京,又無水路,都是旱路.經過的是紫金山,二龍山,桃花山,傘蓋山,黃泥岡,白沙塢,野雲渡,赤松林,這幾處都是強人出沒的去處.

更兼單身客人亦不敢獨自經過,他知道是金銀寶物,如何不來搶劫 枉結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雖如是幾番推託,但終於將差事擔在了肩上,邁出其走向悲劇道路的又一步.

當然這裡我們並不想過多分析楊志的理念衝突,只是想通過楊志理念衝突導致的悲劇結局所帶給我們對人才本身的思考.楊志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理念衝突留給我們的啟示在於:人才不僅需要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而且還應該能夠審時度勢,做到順勢而為,方能發揮自己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貢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逆勢而行,不但不能儘自己的才力為社會做一份貢獻,而且不能保全自身.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種人才審時度勢的例子不勝列舉.博古而鑑今,我們只有從英雄悲劇中找到我國傳統英雄悲劇的原因,才不會使英雄(人才)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從英雄悲劇中獲得啟示,受到教育,這也應是楊志悲劇留給我們的卡塔西斯之一吧.

水滸這一古典名著中可圈可點之處不勝列舉,但楊志悲劇之卡塔西斯卻能讓我們對我國漫長封建文化積澱下的用人體制留下無盡的思考.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示,使我們的情感得到淨化.

**水滸人物林沖的性格特點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章回體長篇**。自成書以來,一直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通過生動的藝術描寫反映了我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農民苦難深沉現實及其被逼造反起義的社會根源——那就是「亂由上作」,「逼上梁山」。

**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各異的農民英雄和起義將領,如阮氏三雄、李逵、解珍解寶、魯達、武松、石秀、楊雄等。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呼之欲出,光彩逼人。正如金聖嘆所言:

「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而在這其中,形象最為豐滿,性格最為豐富的,我認為當屬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人的性格在社會活動中才有最豐富的表現」。

林沖豐富的性格特徵,便是從他在社會活動中的與人交往中表現出來的。

水滸傳中吳用的性格特點!急,水滸傳中李逵的性格特點???

吳用的綽號及主要性格特點是 智多星 沉著,冷靜,足智多謀.吳用,表字學究,道號加亮先生。平生機巧聰明,曾讀萬卷經書。使兩條銅鏈。吳用為晁蓋獻計,智取生辰綱,用藥酒麻倒了青面獸楊志,奪了北京大名府樑中書送給蔡太師慶賀生辰的十萬貫金銀珠寶。宋江在潯陽樓念反詩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場,快行斬時,吳用用計...

楊志賣刀主要情節,水滸傳中楊志賣刀的故事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 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楊志到東京後,通過門路見到了太尉高俅,卻被高俅趕出。他盤纏用盡,只得到天...

水滸傳中,楊志賣刀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楊志賣刀就是在出賣祖先的這個論點,都沒法推翻 山窮水盡時,你楊志就不能賣藝嗎?如李忠 薛永這些梁山好漢都曾街頭賣藝,渡過慘淡的人生難關。這就是隱藏在楊志賣刀背後的第一個冷知識 做人,不能忘本,出賣祖宗!這對於咱中國人來言,是最大的忌諱!無論是哪種形式,哪怕再隱蔽,也不能這樣做,一旦做了,後果太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