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思想內容《浮士德》所要表達的思想意義是什麼?

2021-03-07 07:22:33 字數 4429 閱讀 7528

1樓:愛吃貓的魚

【內容梗概】

《浮士德》是用詩劇形式寫成的,全書共有12111行,題材採自十六世紀的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浮士德原是個真實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紀(198」年是他誕生五百週年,西德為他樹立了紀念碑)。他博學多才,在傳說中人們添枝加葉,說有魔鬼幫助,才使他創造出那麼多奇蹟。

這些傳說後來成為文學家們經常利用的創作素材。

剛出場的浮士德滿腹經綸,久負盛名,但是卻對長期的生活狀態感到迷茫和不滿,不知道應該向什麼地方去。學術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穫內心的滿足,理性和感性在這裡發生了極大的衝突,在這時理性佔據上風,壓制了他的感性需要。極端的迷茫和苦惱狀態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決方案竟然是自殺。

當然事情並沒有真的這樣發展,否則劇情就沒法往下寫了。隨著耳邊傳來的復活節的**,浮士德少年時期的美好生活記憶被喚醒,熙熙攘攘的復活節人群幫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轉變。

魔鬼和上帝之間打了一個賭,作為賭注的浮士德自己卻尚未知曉這件事。魔鬼引誘浮士德與他簽署了一份協議:魔鬼將滿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將在浮士德死後拿走他的靈魂作為交換。

體現出了文藝復興之後的人們所追求的精神狀態得到了最真實的展現:我生前當及時享樂,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當摩非斯特與他簽約時,他說「思想的線索已經斷頭,知識久已使我作嘔」。

藉助摩非斯特的幫助,久居書齋的浮士德開始了世俗生活,進入愛情生活階段,嘗試與體驗另一種生活。浮士德到達的第一個的地方是「酒吧」,返老還童後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瑪甘蕾。一開始見到瑪甘蕾,他就對摩非斯特表示:

「你給我把那個小姑娘弄來」,「如果我今夜不能摟抱她,我們在午夜就分道揚鑣。」對此,甚至連魔鬼摩非斯特也無法看下去:「你開口象登徒子之流」。

可是甚至連瑪甘蕾也無法滿足浮士德對享受塵世生活的渴望,他又開始了新的追逐。通過魔鬼摩非斯特與酒室小夥的飲酒作樂,歌德肯定了人類自身的現世享受。然而又通過瑪甘蕾肯定了愛情的無私與純潔。

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滿足於書齋生活,又不滿足於享受,正好是精神需求和肉體需求之間的衝突造成的。浮士德有兩種衝動。他感嘆「我們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獲得一種肉體翅膀的合作,可是,這是人人的生性」。

浮士德的痛苦,來自這兩種需求無法達到完美的平衡狀態的痛苦。之後,他又經歷了政治生活階段與對古典美追求的階段。隨著與瑪甘蕾的愛情生活以悲劇結束,浮士德逃離現實,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為目的的古典美,迴歸希臘。

作為一種受到羨慕的古典美的典範,18世紀德國古典美學家希望讓人性重新迴歸到古希臘「和諧」與「靜穆」的境界,以克服人性**、克服困難。人們認為人應該在嬰兒時就回到古希臘,接受古典美的薰陶,形成完善的人格,成年以後將這種人格帶回以完善自己的民族。

主人公與海倫之間的結合生產出了歐福良,表現出歌德希望18世紀的人們能夠找回古代那種完美的人格。歌德飽學的形象代表著近代社會科學的極大發展給人們帶來的理性思維追求。而海倫則代表著歷史中那種無法通過理性邏輯推理了解的部分,無法征服。

然而歐福良很快就夭折,以及海倫的離去表明了近代科學並非萬能,理性強行超越自己的應用領域將無可避免的遭到失敗。最後通過「填海造陸」,浮士德,或者說歌德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或者說彌補了理性無法觸及某些領域的遺憾。至於與魔鬼的協議,歌德讓天使用愛火把魔鬼打敗,上天將浮士德解救,最終結束全篇。

【寫作背景】

近代歐洲社會在思想上回歸古希臘審美觀思潮的力量強大,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文藝復興之後,人們都向往古希臘那種陽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種重視現世享受,重視享樂的精神生活。溫克爾曼旗幟鮮明地提出:

「我們變得偉大,如果可能的話,偉大得無可比擬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極力將理性主義和古希臘的這種感性主義結合在一起,誕下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這個人物,以及歐福良這個人物的消逝,無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學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的審美觀念。這正是看到單純的理性科學和感性審美都無法滿足當時人們需要的結果。

【作品影響】

《浮士德》是歌德的畢生力作,前後經過了60年。它屬於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鉅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浮士德》反映了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概括了這一階段的人類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和巨集偉氣魄。它訴諸形象闡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矛盾發展的辯證關係,具有深刻的哲學內容。

《浮士德》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影響的作品之一。同《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被譽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啟蒙主義文學的壓卷之作。

在歌德的全部著作中,《浮士德》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學中最傑出的鉅著之一;它受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極高評價和所有進步人士的重視。《浮士德》之所以為一部偉大的文學創作,因為作者在這裡通過他所塑造的極完美的藝術形象,把一個特定時代的錯綜複雜的客觀世界從多方面真實地反映出來。

2樓:o0_落落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裡,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

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

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建立人間樂園的巨集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衝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

「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二元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矛盾。在《浮士德》中,這一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為浮士德的內心衝突和他與靡非斯特的衝突的相互交織。

從某種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心衝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衝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僕,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徵,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而惡在這裡卻從反面發揮一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係,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係,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鬥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從藝術上看,內容龐雜,用典極多,象徵紛繁,使作品艱深隱晦,令人索解為難。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傾向,給一般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浮士德》構思巨集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揉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浮士德》所要表達的思想意義是什麼?

3樓:demon陌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

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裡,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

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

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建立人間樂園的巨集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試分析《浮士德》這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及浮士德這一形象的內涵

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衝突的因素,即 肯定 和 善 的因素同 否定 和 惡 的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 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 前進的可貴精神。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個深居學術象牙塔中,終至垂垂老矣的人...

《神曲》的思想意義,神曲的思想內容是什麼?

思想意義 神曲 中既寫了人世的黑暗現實,也寫了對未世的美好憧憬。這種既非純粹的現實主義,又非純粹的浪漫主義寫法,是這部作品的一大特點。但丁觀察細緻,想象豐富,描寫準確鮮明,比喻貼切生動。因此,儘管 神曲 中人物眾多,場面千變萬化,但詩人往往寥寥數筆,就把人物刻劃得栩栩如生,把場景交待得清清楚楚,而所...

《名人傳》的思想內容,名人傳主要內容

編輯本段作者資訊及文章資訊 名稱 名人傳 痛苦和磨難造就的偉人 名人傳主要內容 名人傳的主題思想,故事情節,藝術特色,主人公性格特徵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德國古典主義最偉大的 家,是這樣一個不幸而堅強的人 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耳聾了。對於一個以 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誰又能想象他在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