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中國近代史前年的歷史人物,謝謝

2021-03-07 09:03:48 字數 4904 閱讀 3989

1樓:唐宋元明清唉

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是鴉片戰爭到1919 五四運動的爆發。 其中的人物有很多。

對孫中山的歷史評價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湧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一是通過其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廷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鬥不息;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活動領導人。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等為以後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援。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建立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介石、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2023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介石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

國民**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

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

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

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然而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

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範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侷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2023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建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誠然,實事求是地分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孫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論學說並非十全十美,他的行為實踐也非完美無缺。譬如,他對當時舊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狀態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特點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對袁世凱、段琪瑞、陳炯明、一類新舊軍閥的兩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對革命黨內部嚴重的矛盾分歧團結乏力,他對建立革命軍事力量的認識姍姍來遲等等,都是他個人思想行為的侷限性。但是,與當時舊中國的歷史大範圍和社會大環境的客觀現實相比照,他個人的這些侷限性皆屬區域性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誤,無礙於整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方向大局和歷史軌跡,更無損於他創立革命學說、領導革命運動和開創歷史新篇的光輝形象。

所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能徹底實現革命目標,是時代的侷限和國情的制約,決非孫中山個人的思想行動所能左右;同理,中國近代史上這場舊民主主義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正是這場轟轟烈烈和正義悲壯的革命,為其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經驗、準備了條件。故而,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先生誕辰140週年紀念大會在京舉行***講話:***強調,孫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孫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堅強意志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

在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征程上,這一精神遺產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

2樓:匿名使用者

林則徐(1785-1850) 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諡號文忠。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等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

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菸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鬥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

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生平 青少年 林則徐於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2023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裡。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

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

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2023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

嘉慶九年(2023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私塾。

在十一年(2023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裡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

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準備了些必要條件。 入官場 嘉慶十六年(2023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編修。

此後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祕堂辦事、江西、雲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於是,他「文學而潛修」。

為了通於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祕、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蒐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於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

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2023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裡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洩「支左還絀右」「三嘆作吏難」這樣的苦悶。

終於在次年七月藉口父病辭職回籍。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於性情過於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2023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

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20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

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饑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採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

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後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2023年)服喪完畢。

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歲之中,周曆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

」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係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

」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裡,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樑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於瞭解和治理。

近代歷史人物小故事,5箇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小故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 楚懷王 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 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

中國歷史近代史中國近代史的歷史順序表

中國近代史主要分為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 舊民主主義是從1840到1919 五四運動前 新民主主義是從1919到1949 五四運動後 社會性質 40 60年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60 00年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00 20年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重大事件 1840 1...

近代史與安徽有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皖南事變 道光年間出現京劇和徽劇和流 名人麼就是李鴻章 孫立人 還有程長更了 中國近代史上三例與安徽有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太平天國在安徽的三河大copy捷 李鴻章的淮軍安慶保衛戰,太平天國著名戰役。歷史人物 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 曾國藩 捻軍起義,1851年 清咸豐元年 至1868 清同治七年 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