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歷史記錄的?最早的史書是什麼?

2021-03-07 12:58:37 字數 5272 閱讀 4181

1樓:匿名使用者

史官文化存在於三代,昌盛於西周;平王東遷以後,漸趨衰落。我國最早書籍,以史官文化作為產生的土壤;又隨著史官文化在西周繁榮而走向繁榮。由史官文化產生的官書制度,鑄就了先秦書籍的全部特徵,與漢以後書籍迥然不同的特徵。

可以說,沒有史官文化,就沒有最早書籍;不瞭解史官文化,就不能完全瞭解先秦書籍。董狐,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周**辛有的後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

據說今翼城縣東50裡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蹟,實開我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先河。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夷皋聚斂民財,殘害臣民,舉國上下為之不安。作為正卿的執政大臣趙盾,多次苦心勸諫,靈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殘害。他先派人刺殺,未遂,又於宴會上伏甲兵襲殺,未果。

趙盾被逼無奈,只好出逃。當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幹是返回晉都,繼續執政。  董狐以「趙盾弒其君」記載此事,並宣示於朝臣,以示筆伐。

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意思是他做為執政大臣,在逃亡未過國境時,原有的君臣之義就沒有斷絕,回到朝中,就應當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就未盡到職責,因此「弒君」之名應由他承當,這是按寫史之「書法」決定的。

當時的史官與後世大有不同,他們既典史策,又充祕書,即協助君臣執行治國的法令條文。傳宣王命,記功司過是他們的具體職責,兼有治史和治政的雙重任務,實際就是具有褒貶臧否大權的文職大臣。當時記事的「書法」依禮制定,禮的核心在於維護君臣大義,趙盾不討伐弒君亂臣,失了君臣大義,故董狐定之以弒君之罪。

對此,孔子大加讚揚,稱董狐為「書法不隱」的「古之良史」,後世據以稱之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這是因為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權臣掌握國命,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以禮義為違合的書法原則,早已失去了它的威嚴,堅持這一原則,並非都能受到讚揚,而往往會招來殺身之禍。齊國太史就因寫了權臣崔抒的「弒君」之罪,結果弟兄二人接連被殺。

董狐之直筆,自然也是冒著風險的,因此,孔子讚揚他,後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堅持原則的剛直精神。這種精神已為後世正直史官堅持不懈地繼承下來,成為我國史德傳統中最為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直筆的含義逐漸擺脫了以禮義違合為內容的書法侷限,從司馬遷開始,賦予了它「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具備了唯物史觀的實質。

這一傳統為後代進步史學家弘揚發展,編著出許多堪稱信史的著作,是我國史著中的精華。其開啟之功,實源於晉太史董狐不畏強權,堅持原則的直書精神。

2樓:匿名使用者

史官的設定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

夏商周在夏代的奴隸制國家機構中,已設定了史官。《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

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

」即史的初義是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

《周禮·春官》記載周王室設有五史。(一)** 職位很高。新王登基,**參加策命典禮。

王為國家大事有時還會訪問**。如《國語

·晉語》載胥臣曰:「文王訪於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有時**還命令百官規誡王的缺點,如《左傳》襄公四年載:

「魏絳曰:昔周辛甲之為**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還掌記錄時事,保管文書等。

(二)小史 秩卑,金毓黻說: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稱之為「史」。《周禮》雲:「凡國事用禮法時,佐**,掌其小事。」

(三)內史 其秩最尊。《周禮》說內史掌策命諸侯及孤卿大夫,掌書王命。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

「王命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有時,內史還奉王命出使諸侯國,《左傳》僖公十六年載:「周內史叔興騁於宋。

」(四)外史 秩卑,《周禮》雲其職務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

(五)御史 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職務是掌管圖書等。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禮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緻、明確的。

秦漢以後

秦漢以後,史官的名稱繁多,職務各異,但史官的設定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歸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史官職責由太史公負責,常務工作由史書令史承擔。唐設起居郎,還有蘭臺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

唐朝劉知幾著《史通》,對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與演變,有詳細記述。他認為史之為用,是「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的大事。假如沒有史官,就會善惡不分,是非不辨,功過不清,結果是"墳土未乾,妍媸永滅」。

因此他說:「苟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

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

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其實,對於「史之為用」,歷代帝王心裡也很明白。不過,他們設定史官,沿用「君舉必書」的春秋傳統,並不考慮什麼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的問題,目的只是為自己樹碑立傳,流芳百世。《史記·孟嘗君傳》載:

「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侍史記些什麼?後人不得而知。

大概是記述他「好客自喜」的善舉,總不會讓侍史記述他在路經趙國時,只因趙人出觀,笑稱他「乃眇小大夫」,便擊殺數百人的罪行吧。

史官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屬於哪個部門?

3樓:蘇鵬輝

傳說倉頡是黃帝時期的造字史官。倉頡,原姓侯岡,名頡,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夏朝時,已經設定了史官,《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太史名終古者就是當時的史官。

商朝時,史官的職責比較複雜,並非專記商王的言行,還負責出納王朝命令,當時的史、事、使三字不分。商朝在四方設有常駐史(使)官,還經常排史(使)官去其他部族。當時主持史的職官可能分為**和小史。

卜辭中有「翌日**(事)祖丁」,所以**可能以主持某些祭祀為主要職責,還記錄實事,保管文書等。小史一般稱為史,《周禮》雲:「凡國事用禮法時,佐**,掌其小事。

」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漢繼承秦制度,至武帝時置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是著名的西漢史官。司馬遷死後太史令不再掌管史事,而以其他**掌管,比如東漢時班固以蘭臺令史之職撰述國史。

三國魏明帝設定史官,稱著作郎。晉時,稱大著作。齊、樑、陳時設定修史學士(亦稱撰史學士)。

唐代,設立史館,以宰相為監修,稱監修國史;其他**兼領修史,稱兼修國史;專職修史者,稱史館修撰。著名政治家房玄齡、魏徵、朱敬則,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吳兢,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韓愈,著名詩人杜牧等,都先後參與史館工作,並擔任各種修史職務。

宋代,有國史院、實錄院、起居院和日曆所,各有史職。遼有國史院,金有國史院和記注院,元有翰林兼國史院,明以翰林院掌史事。清代,以翰林院掌國史、圖籍管理與侍讀等,以國史館、實錄館修史,以起居注衙門掌起居之事。

4樓:零度狙擊

夏朝時,已經設定了史官,《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太史名終古者就是當時的史官。

5樓:是小錢咯

中國史上最早的史官應該出現在夏朝,相傳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史官,隨著朝代的變遷史官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從一開始沒固定部門管理到後來有了史館。

6樓:123哈哈哈哈

史官最早的出現朝代是夏朝,應該就是單獨的一個部門,沒有特別從屬的部門,就只是專門負責記錄朝堂之上以及其他的大小事的記錄。

7樓:晴兲學使

應該是周朝,中國曆代都有設定專門記錄歷史的官職,記錄大王的言行,所以史的官是很重要的,史官一般都是要剛正不阿。

8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夏朝的時候吧,夏朝的時候經過幾個朝代的發展,文化和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制度也在一點一點的慢慢的完善,所以史官出現在夏朝的時候很正常。

9樓:西西西西

我覺得中國最早的史官出現在夏朝,那時候已經建立了朝代,朝堂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有史觀來記錄,

10樓:木南的楠木

好像是在夏朝,夏朝的時候已經設定科技館,在當時也也有了明確的記載,他應該是屬於吏部吧

11樓:mc郭勇

史官應該是夏朝時候就有了吧,畢竟朝代需要被記錄,所以史官出現了,但是那個時候應該還沒有具體的部門管理。

12樓:火磊

應該是「五帝」時期就有了,倉頡在漢字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根據鳥類的足跡,就開始分類蒐集、整理並運用起來。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歷史記錄的?最早的史書是什麼?

13樓:匿名使用者

《尚書》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傳說中的堯虞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歷史約1500多年。它的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軍臣談話記錄,由此可以推斷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書》作為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彙編,記載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真實的 反映了 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對後世產生過重要影響,是我們瞭解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

《尚書》用散文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賞賜諸侯的冊命。

《尚書》使用的語言、詞彙比較古老,因而較難讀懂。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從唐代以來,人們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後來經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者考證、辨析,確認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是偽造的因此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和《尚書偽孔傳》。

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成為定論。

現存二十八篇《今文尚書》傳說是秦、漢之際的博士伏生傳下來的,用當時的文字寫成,所以叫做《今文尚書》(《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寫成)。其中《虞夏書》四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我們選錄的是《今文尚書》,不包括書《古文尚書》。

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注疏》註釋和譯文廣泛參考了研究《尚書》的各種專著。

萬年曆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中國的日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由來一 要想追尋萬年曆的由來,那故事得從遠古時代的西周說起 有名樵夫喚做萬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罷了就坐在樹下休息。他眼望著樹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將節令定準的事。不知不覺過了大半個時辰,他才發現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 萬年曆移動了方位。萬年靈機一動,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回到家後...

春節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中國春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 上的農曆新年,俗稱 年節 傳統名稱為新年 大年 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 慶新歲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 上元節 新年才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絲綢的,絲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中國在新石器時期中期,開始有絲綢。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 取絲 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繭殼長約1.36釐米,幅寬約1.04釐米,是用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