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養生歷史在哪朝開始代表人物是誰

2021-03-07 13:44:27 字數 4470 閱讀 2545

1樓:匿名使用者

具體時間不知道,但是編成的《黃帝內經》是最早最系統的養生介紹,結合了秦漢之前的所有方面,代表人物應該是張景嶽、李誕和李時珍,這三位比較出名。 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黃帝內經》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鉅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彙編,其彙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

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裡指出: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 如 《靈樞?本神篇》指出:

「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

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闢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黃帝內經》清楚地闡明瞭生命的發展規律。對人體生、長、壯、老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

天年篇》以1o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黃帝內經》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慾、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明清兩代,中國的養生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和廣泛傳播,當時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因此得以顯著提高。僅以《中國醫學人名志》中所列醫學家的壽命進行統計,其中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共107人,而明代就佔有86人。概而言之,明清時期的養生文化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徵。

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明清兩代在養生學術理論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張景嶽。張氏在《類經》的「攝生」類中彙集了《黃帝內經》的論述,並加以闡發。他自己的創見則集中體現在 《治形論》中。

張景嶽在《治形論》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消極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體與生命的內在聯絡,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並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張景嶽之前的養生家大多重視養神,從未如此響亮地提出過「養形」,可見他的養生理論確實很有創見。

明代重要的養生理論家除了張景嶽之外,尚有李誕和李時珍。李誕在他的《保養說》中提出《黃帝內經》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 「精神內守」 是養生正宗,並據此而創立了避風寒、節勞逸、戒色慾、薄滋味、寡言語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則豐富和發展了飲食調養的理論,在養生學領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明清兩代,隨著中國養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減少,很多養生學家都開始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大眾化。此時的內丹氣功一改以往「奧雅難通」的舊貌,開始變得簡潔明瞭。針對修煉內丹所涉及的人體部位及五臟功能作了明晰的闡述,尤其提出了修煉內丹的重要部位在於三丹田和三關,並指明其要點,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瞭。

表達通俗化,還突出地表現在明清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養生讀物方面。象《醫先》、《遵生八箋》、《食色紳言》、《呻吟語》、《類修要訣》、《老老恆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包含了自古以來豐富多彩養生文化內容,而又雅俗共賞的優秀養生讀物。其中明代王文祿所撰的《醫先》,就用人們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深奧養生理論,如論形神關係:

「形譬燈缸盛油,神譬燈油燃火,搖翻燈缸則燈油瀉,炙幹燈油則燈缸裂,必形與神俱,即魂魄足,營衛調。」胡文煥的《類修要訣》則以警句和格言形式,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方法,如其中的《養心要語》談及情志調攝的養生作用時寫到:「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鬥一鬥,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

」不僅語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潑,極易為大眾所接受。養生讀物的通俗化,不但促進了養生文化的普及。養生物件偏重老人,中國的養生學,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例」之後,研究的重點便開始逐漸轉向老年人。

但這種觀點真正達到普及的程度,則是在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長生之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舉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動,最高統治者的上述舉動客觀上促進了重視老人頤養保健風氣的形成。這一時期出現的養生著作,大多數都程度不同地聯絡到老人的健康和長壽問題。

明清兩代養生物件重老人,還顯著地表現出當時出現的大批老年醫學專著中,如《壽世保元》、《老老餘編》、《老老恆言》等書,都把頤養老人列為重要的養生內容,其中明代御醫龔廷賢還在《世壽保元?衰老論》中,對衰老原因作為專題研究。此外,當時的許多非養生專著中的養生篇章也十分重視老人的保健與長壽問題。

養生方法多元並存,較之前代,明清時期的養生方法並無重大改進只是對各種已有的養生之道加以兼收幷蓄,從而顯示出了一種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趨勢。這一時期的靜態養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著重提醒人們,保生須知護養心神,才能卻病延年。

與靜態養生重心神的特點相對應,明清時的動態養生則重視導引法。所謂「導引」,實際上是一種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為特點的主動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保健法。它起源於戰國時代,與氣功、按摩共同構成了我國動態養生方法的三大支柱。

明代以後,由於《道藏》的刊行和武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導引術的普及與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間狀元羅洪先所撰的《仙傳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詳盡地收藏了華佗的「五禽圖」,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點明瞭導引方法的保健養生作用。

此外,綜合調理也是明清兩代最主要的養生方法之一。

2樓:寶嬪原歆美

其明確提出運用醫藥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

什麼地方最適合養生?

3樓:風景無限

九江廬山附近老人身體強健的主要原因:風水極佳,養生妙招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大地充滿了生機。然而,早春天氣變化多端,是百病萌發的季節。因此,人們必須注意養生保健。

一、著裝適宜防受涼  春天乍寒乍暖,氣候變化無常,加之人體**腠理逐漸舒展,容易感受外邪,引起疾病。因此,天氣稍熱也不宜急於脫掉衣服,以防外邪侵襲,減少疾病的發生。  初春養生應適當.

「春捂」   保健專家認為,初春順應自然規律,適當「春捂」,調整起居飲食並增加戶外運動,少去公共場所,能起到很好的養生防病效果。   專家介紹,民間歷來有「春捂」的說法,從中醫理論講,「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春捂」易讓人忽視的是腿和腳,其實人體下半身的血液迴圈較差,易遭風寒侵襲,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兒童,受寒後傷肺,易引發感冒、哮喘等疾病。

二、萬物復甦防瘟疫   冬去春來,陽氣升發,往往會引起舊病**和各種病毒、細菌的傳播,如流感、流腦、百日咳、麻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所以,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注意防寒和身體鍛鍊,以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   要做到:

  (1).保持生活、工作環境的空氣流通,定時開啟門窗換氣。   (2).

少去擁擠的公共場所。   (3).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並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注意個人營養和適當休息,增強免疫能力,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

  (4).發現感冒、發燒、咳嗽等病狀及時上醫院看病。非典型肺炎並不可怕,只要注意預防、及時**,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

三、適當增加活動量   春天,鳥語花香,生氣盎然。經過冬三月的收藏季節,人們應多做戶外活動,到山清水秀的郊外春遊,能使人心情舒暢,心胸開闊,對健康十分有利。專家提醒,春季鍛鍊要多去戶外,但早春時節,身體各器官功能還處在較低水平,此時不宜進行激烈、長時間運動。

一些節奏較慢且運動量不大的戶外活動更適於早春,如慢跑、步行、放風箏等。鍛鍊結束後要立即擦乾汗液,以防著涼。   春季運動要有度   春天的運動和其他季節不同,需要走進大自然,從舒緩的運動開始,重在養護。

  散步的時候最好選在日出之後或日落之時,不拘於形式,不要太快,順其自然、不疲勞就好。邊散步邊做深呼吸,能振奮精神、興奮大腦,使下肢矯健有力,特別適合體質比較好的中老年人和年輕人。   慢跑是春天最普遍而實用的運動,對於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體代謝能力和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

四、飲食調養更重要   中醫文獻記載: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飲酒不可過多,以免傷脾胃。

所以人們的飲食宜甘甜少酸。老人、小孩尤宜多吃易消化食品,以利健康。   專家建議多食韭菜和菠菜   春季是肝旺之時,要少食葷菜和牛羊肉等燥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

廬山人文紀念園願景:聚財納福保平,紀念盡孝傳承揚文化

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對聯

龍在淺灘被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得勢狸貓凶似虎,落地鳳凰不如雞.虎伏深山聽風嘯,龍臥淺灘等海潮.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如日東山能在起,大鵬展翅恨天低。誰無虎落平陽日,待我風雲再起時.有朝一日龍得水,必令長江水倒流.有朝一日鳳回巢,必讓長城永不倒.有朝一日虎歸山,必要血染半邊天.有朝一日東山...

中國傳統剪紙經歷了幾個時期,中國剪紙的歷史有多久?

先唐時期 早期 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 公元前6世紀 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 鏤 剔 刻 剪的技法在金箔 皮革 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 圭 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

有關桃子的歷史深刻寓意,桃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除了長壽的寓意,還有什麼其他寓意

我國是桃的故鄉,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世界上桃的品種有3000多種,我國佔1 4以上,可分為食用桃和觀賞桃兩大類,觀賞桃主要是觀賞桃花,有桃紅 嫣紅 粉紅 銀紅 殷紅 紫紅 橙紅 硃紅.真是萬紫千紅,賞心悅目。我國傳統文化將世界上的物質都用 五 來概括 五行 五臟 五穀 五畜 五菜 五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