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戰爭每個士兵都要披鐵甲嗎

2021-03-07 17:04:31 字數 5494 閱讀 3438

1樓:羅漢大肚

通常,只有精銳步兵才有鐵甲披掛,騎兵水軍之類的為了騎乘方便負擔小都不會披掛太重的盔甲,而普通步兵最多不過是披掛部分鐵甲。看中國的馬匹外觀就知道從不會有英國那種重甲騎士了-----蒙古馬也好川馬也罷都是小馬矮馬。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生產力沒有這麼發達,而且中國古代動不動就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根本不可能每個人都有鐵甲穿,只有地位比較高的人才有鐵甲保護。不像歐洲都是小打小鬧他們那個戰爭跟中國比就是打群架,所以歐洲中世紀一般都是鐵甲衣。另外我們聽到過的馬披鐵甲什麼的這些都是那些沒見過戰場的文人杜撰的,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3樓:血灑征衣

在古代根本就沒有可能也沒有能力給所有的士兵都發甲冑,鐵架和皮甲也就只有將軍和高階軍官才可以配置,士兵能夠有一把質量不錯的**就算運氣了,比如明朝士兵穿的就是鴛鴦戰襖。

4樓:時光幻滅如流水

鐵甲很貴的,除了校尉級以上,會配全套甲以外。每個士兵配鐵甲,一個是身體素質跟不上,受不了。一個是價錢太貴,經濟會崩潰。

5樓:希望之翼

電視要捏著指頭算成本...

看tvb還有一部說唐朝打仗,***只有10來個兵在打...

6樓:他也不是**

這個問題就要分時期來看了,最早的時候打仗也不穿啥衣服,光膀子就上了。後來開始比較多的是皮甲,到西漢的時期鐵質鎧甲開始普及。

7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的,那個時候也是和現在一樣,有類別區分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戰爭穿鐵甲的很少的,有的時候見到一個軍團是鐵甲的,就相當於現代的特種部隊了。

9樓:匿名使用者

分等級的。職位越高,鎧甲越好。最底層的是革的或皮的等等。古代鐵的資源很珍貴。鹽鐵都是國家統一銷售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鐵甲不是什麼人都能穿的,鐵甲造價高昂

11樓:天道岸然

不是每個士兵都要披鐵甲

12樓:一頓飯吃七個饃

首先你問這個問題就是有誤解的,古代生產力低下,並沒有太多的軍工產

13樓:抓小熊的魚

伙伕除外,其他的都要穿

14樓:李雲龍

騎兵著甲 分輕重騎 普通步兵有個軟甲都夠好的了

15樓:淺陋無知

鐵甲不是什麼人都能穿的,鐵甲造價高昂,只有一定級別的軍官才能用,一般的是皮甲,有點甚至只是厚一點的衣物

16樓:彈指一去

戰甲主要就是用來防身的,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有戰甲,要按照這支部隊的隸屬,以及他們的部隊屬性,像追求速度的輕騎,並不會穿那些笨重的戰甲,像御林軍那一類由上層直接管轄,保衛重要人物的軍隊,就普遍穿有戰甲。

17樓:中國差生

不一定的.要看當時的朝廷差不差錢

18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是,金以後才有的吧

19樓:雙雙雙子晴

不是的,那時候很窮的。

20樓:獒姐

有時低階士兵是沒有資格穿鐵甲的,只是簡單地防禦而已

21樓:滬上百姓

不是吧 秦朝時候 有些弓箭手就是不穿鐵甲的 即使穿甲衣也不一定是鐵甲 也可能是竹甲 皮甲 藤甲

為什麼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國卻很少有盔甲?

22樓:哈雷珀特

古代中國和西方打仗都是有盔甲的,但是二者差異性比較明顯。

中國人作戰講究陣法,盾牌和長矛的配合產生了數不清的名陣,這如同圍棋一般,陣中穿插騎兵和戰車,機動力要求十分明顯,重鎧不適合中國古代作戰風格。

而歐洲打仗陣法講究比較少,講究單兵作戰力,所以步兵著重鎧,可以有效避免兵力流失。

這種特點一直到近代都一直存在。因為中國人多,地廣,地形眾多,所以打仗靠謀略與陣法;歐洲人口少,地下,地貌單一,平原作戰多,多數靠蠻力。

其次中國古代也是人人都有盔甲,不過有些士兵著重鎧,大部分還是穿皮甲,布甲這種輕便而且便於製造的盔甲,影視劇中為提高視覺效果,往往藝術化,用長袍替代了甲,看起來更美觀。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盔甲演變:

一、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

二、戰國盔甲

戰國時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將軍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銅做的,士兵的頭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後期出現了鐵甲和金屬盔甲,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普遍使用金屬盔甲。秦國「士兵」的盔甲是用鐵做的,趙國是用銅或鐵和金屬做的,魏國楚國西周齊國都用金屬盔甲,然而韓國和燕國是用牛皮和藤條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屬所做。

三、秦代盔甲

將軍的盔甲,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襬呈尖角形,後背下襬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

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頸下週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線,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釐米,其下襬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四、西漢盔甲

西漢時期,鐵製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漢代軍隊裡普遍裝備了「環首鐵刀」。

五、魏晉盔甲

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原圖。左側為鐵製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

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六、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

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護心鏡)。

七、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襬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更為華麗。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八、唐代盔甲

唐代冑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襲隋代的樣式和形制。

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

直則天武周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皁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皁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九、五代盔甲

五代時期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十、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

12世紀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宋代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

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傳說,宋太祖穿的鍍金甲有60公斤重。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型別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左右,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

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此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十一、元代盔甲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

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

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襬寬大、折有密襉,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釦,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十二、明代盔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

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十三、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樑,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

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

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繫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各國古代的戰爭防禦,古代戰爭方式有哪些?

城門比城牆還結實,火箭沒有用,糧倉在後勤那裡,有重兵把守,靠近不了的。古代戰爭方式有哪些?在我國古籍中,經常出現一些描述戰爭性質與戰爭方式的詞,如 擊 襲 侵 伐 徵 戰 攻 等等。其中,除了 擊 攻 戰 3個詞表示一般地攻打 作戰外,其餘的詞在描述戰爭性質和戰爭方式上均具有特定的含義。古代戰爭攻擊...

我國每個省簡稱什麼,我國每個省簡稱什麼

北京 京 河北 冀 山西 晉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遼寧 遼 吉林 吉 黑龍江 黑 上海 滬 浙江 浙 江蘇 蘇 安徽 皖 福建 閩 我國有多少個省?各個省的簡稱是什麼?省徽是 中國各個省的簡稱 分別是什麼?拮抗磊寺上去正是盹 下陽性遇遇遇,丐懷妻在ok 中國各個省份的簡稱都是什麼?我國共有34個省...

中國古代「士」是什麼意思,古代士是什麼意思

士 在古代指的是一種階級地位,是有一定地位的,有一定社會水平的。沒有官位的 老百姓 在古代通稱為 庶民 士 介於 大夫 和 庶民 之間,有的是拿俸祿的 食邑 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 食田 的民,所謂 學而優則士 所以古時有 士大夫 和 士民 的稱謂,但後來 士 通指 讀書人 樓主bai,有du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