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是什麼意思

2021-03-07 17:49:24 字數 3048 閱讀 9260

1樓:沈守楠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王羲之不肯勉強自己做官的時候。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出自文言文《墨池記》。

【原文】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翻譯】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緩緩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長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這是荀伯子的《臨川記》所說的。

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被染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確實這樣嗎?

當王羲之不肯勉強自己做官的時候,他曾遊遍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在山水之間使自己心情愉快。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特別好,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也是憑藉自己勤奮練習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

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麼學習下的功夫本來怎麼可以少呢!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十分害怕關於墨池的事蹟不顯著,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

」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蹟一併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蹟來勉勵這裡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況且那些賢人有德才的人留下來的作風和思想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2樓:桃子君

譯文:當王羲之不願意被人強迫著去做官的時候。

原文:《墨池記》

宋代:曾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

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

「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解析:名為《墨池記》,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於闡釋成就並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文章以論為綱,以記為目,記議交錯,綱目統一,寫法新穎別緻,見解精警,確是難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寫論,但發議之前,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的材料。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失之空洞說教。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

故作者採用了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開頭,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根據荀伯子《臨川記》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環境和狀貌: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同時,又根據王羲之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指出墨池得名的由來。

其實,有關墨池的傳說,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因本文的目的在於說理,不在於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辭之簡約,可謂惜墨如金。對於墨他的記敘,雖要言不煩,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

接著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歷。據《晉書》記載,驃騎將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述為楊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屬。

后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為恥,遂稱病去職,並於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出來做官。對於王羲之的這一段經歷,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略予交代,隨之追述了王羲之隨意漫遊,縱情山水的行蹤:「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恣肆,而又嘗自休於此邪?

」這一段簡略追述,也至關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思想,這是王羲之學書法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精神氣質,不能不提。從結構上講,"又嘗自休於此邪"一語,用設問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臨川學書,既與上文墨池掛起鉤來,又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

隨後,在記的基礎上,文章轉入了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論書表》雲:

「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書十紙,過亮,亮以示翼。翼歎服,因與羲之書雲:

『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這說明王羲之晚年己與"草聖"張芝並駕齊驅,可見"羲之之書晚乃成"之說有事實根據,令人信服。

那麼,羲之書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那就是專心致志,勤學苦練的結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於缺乏勤奮精神,進一步說明了刻苦學習的重要性。

最後,又循意生髮,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學習也是不可少的.就這樣,正面立論,反面申說,循意生髮,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了文章的題旨。然而,作者對題旨的開拓並未就此止步。在簡略記敘州學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經過以後,文章再度轉入議論: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這雖是對王君用心的推測,實則是作者作記的良苦用心.接著,又隨物賦意,推而廣之,進一步議論道: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書法之技,推及到"仁人莊士"的教化、德行,勉勵人們不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學習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從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層。曾鞏是"正統派"古文家,文章的衛道氣息較濃厚,這裡也明顯地流露了他衛道的傳統思想。

「顏子之不較,自貢之不諂。孟子之自反,原思之坐弦。」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顏淵不與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子貢不去諂媚富有者,子思則依然彈琴自娛。原文是顏子之不較,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譯文 顏淵不與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這是聖賢之士在遇到蠻橫不講理之人時的應付之道。子貢不去諂媚富有者,子思則依然彈琴自娛,這是聖賢之士面...

得之不喜,失之安悲的意思,“得之不喜,失之安悲” 什麼意思?

得到了沒有什麼可高興的,那麼失去了我為什麼要悲傷呢?你知道了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就知道了他的答案。得到它不喜悅,失去它怎麼會悲哀 晉 葛洪 抱朴子 自敘 得到它不感到欣喜,失去它為什麼悲傷?補充其他的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第58章倚 依靠。伏 潛伏。謂禍與福互相依存 互相轉化。以禍為...

《核舟記》中「之」的不同用法,核舟記中的虛詞而,之,其,的用法

而啟窗而觀 表示承接關係 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 表示並列關係 之能以徑寸之木。結構助詞 的 箬篷覆之。代詞,代指船艙。閉之,則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代詞,代指窗戶。其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指示代詞,那,那個其兩膝相比者。代詞,他們。表示連線關係,轉折關係,承接關係,修飾關係,核舟記中的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