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古代墓冢的形狀關於中國古代墓葬制式與結構?

2021-05-22 02:54:54 字數 6092 閱讀 1173

1樓:沉落梧桐幾時別

秦漢時期

在秦漢時期,上行下效,多是覆鬥式的墓葬,覆鬥就是說封土堆的形狀,像是把量米的鬥翻過來蓋在上面,四邊見稜見線,最頂端是個小小的正方形平臺,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過中國的多了一個邊,卻與在南美髮現的「失落的文明」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驚人地相似。這中間的聯絡,就沒人能推測出來了。

魏晉時期

巨大厚實的山石砌成拱形,縫隙用麻魚膠粘合,這樣的石墓在西夜遺蹟附近十分常見。十九世紀早期,歐洲的一位探險家曾經這樣形容:「沙漠中隨處可見的石墓,有大有小,數不勝數,有一多半埋在黃沙下面,露出外邊的黑色尖頂,如同縮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讓人歎為觀止。

」唐代唐代開山為陵,工程龐大,氣勢雄渾,這也和當時大唐盛世的國力有關,唐代的王陵到處都透著那麼一股捨我其誰天下第一帝國的風采。

南宋到明末清未

從南宋到明末清初這一段時期,兵禍接連不斷,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幾次自然災害也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國力虛弱,王公貴族的陵墓規模就不如以前那麼奢華了。再後來到了清代,康乾時期,國家的經濟與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陵墓的建築風格為之一變,更注重地面的建築,與祭奠的宗廟園林相結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盜經驗,清代地宮墓室的結構都異常堅固,最難以下手。

總結不管哪朝哪代,中國數千年來的墓葬形式,都**於伏曦六十四卦繁衍出來的五行風水佈局,萬變不離其宗,都講求佔盡天下形勢,歸根結底就是追求八個字:造化之內,天人一體。

2樓:mr蕎

一、陵墓構成

陵墓構成包括陵墓建築、陵墓建築上的繪畫雕刻等文化藝術和隨葬品三部分。

我國現存古代陵墓景觀有兩種展示方式:第一種,地面和地下建築規模都很龐大,在嚴格保護的情況下就地開放;第二種,地下規模與佈局不適於**行動,多集中、複製展示,如洛陽的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二、古陵墓型別

古墓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可分為3類:

1.帝王陵寢:規模大,隨葬品豐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河南鞏義宋陵、寧夏西夏王陵、內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東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名人墓地:除個別著名人物外,一般規模不大,墓中隨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馬遷墓、岳飛墓等。

3.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墓葬:主要有遼寧遼陽漢魏壁畫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麗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結構

古墓葬一般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結構和隨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園建築。

(一)地下部分

墓室使用木、磚、石3種材料構造。大型木槨墓室從殷商開始直到西漢達到高潮,出現了「黃腸題湊」的形式。磚築墓室始於戰國末年,此後磚的種類越來越多:

空心磚、畫像磚等。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五代時已經盛行,從明朝開始地宮建築發展到頂峰,用巨型條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從開啟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與清代乾隆墓穴地宮都有石像雕刻。

(二)地面部分

1.封土

大約殷末周初,墓上開始出現封土墳頭。春秋戰國後,墳頭封土愈來愈大,特別是帝王陵墓更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狀和規模的制度。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歷了「覆斗方上」式、「因山為陵」式和「寶城寶頂」式的演化過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逐漸收縮的方形夯土臺,形狀像倒扣的鬥,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臺體。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頂,好似錐體截去頂部,故稱方上。這種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到隋朝,後來又被宋朝選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體最大。

「因山為陵」是將墓穴修在山體之中,以整座山體作為陵墓的陵冢,既體現帝王浩大氣魄,又可防盜。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為陵制度,源自漢文帝霸陵。

東晉諸帝亦多因山為陵。南朝諸帝也多仿照。

「寶城寶頂」是在地宮上方,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圍牆,內填黃土夯實,頂部做成穹隆狀。圓形圍牆稱寶城,高出城牆的穹隆狀圓頂稱寶頂。在寶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方城明樓」。

明清多采用寶城寶頂形式。

2.陵園建築

帝王陵園的地面建築,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3個部分。

祭祀建築區,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閉的多進庭院建築群,供祭祀之用。早期稱「享殿」、「獻殿」、「寢殿」、「陵殿」等。秦始皇陵北部設有寢殿,開創帝陵設寢先例。

明代帝王陵園祭祀建築區由稜恩門、稜恩殿、配殿、廊廡、祭壇、朝房、值房等建築組成。清代改稜恩門、祓恩殿為隆恩門、隆恩殿。

神道是從陵園大門直達稜恩門的大道,又稱「御路」、「甬路」。唐以前神道並不長,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設闕門。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

明清,帝王陵神道發展達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長7千米,清東陵神道長5千米。

護陵監是專門保護和管理陵園的機構,是為帝王守護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為防止盜掘和破壞,每個皇帝陵均有護陵監。護陵監外有城牆圍繞,裡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築。

3樓:strawberry圓夢

沒有先秦大多都是覆鬥式,就是金字塔削去那個尖

但這種形式有廟宇的不多,而且是從西周開始的。

關於中國古代墓葬制式與結構?

4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墓葬結構

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是有關墓葬制度發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築形制討論社會對死後世界的觀念,而後者則是說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會階級為基礎的喪葬禮儀。

曾子曾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不但是他個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喪葬之禮在當時社會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中國史上重視喪葬的情況,至少從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經可以窺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喪禮制度的出現都可作為那個社會中人們對於葬禮重視的象徵。

到了戰國,雖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論出現,但這些主張卻恰好說明厚葬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這並非說所有考古發掘得到的墓葬均為厚葬。而是說,一般人即使實際沒有能力實行厚葬,仍然會有一種要求厚葬的企望,這正說明戰國以來,普通墓葬會高階身分所使用的陶禮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在整個漢帝國或漢文化圈之內,墓葬形制大約可分為主流與旁支兩類。主流墓葬形制,是繼承先秦以來的豎穴木槨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發展出來的橫穴磚室墓,是漢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則如四川的崖墓、山東的石板墓、東北地區的貝墓等,屬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較不普及。因此,為了幫助讀者對漢代墓葬基本結構有所認識,以下我們將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豎穴木槨墓及磚室墓作詳細介紹。

豎穴木槨墓

漢代豎穴木槨墓的基本結構與先秦木槨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開掘一長方形土壙,作為放置棺槨的墓室。

槨室之構造一般均為長方箱形,槨板結合方式以凹槽榫卯為主。槨內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間,以放置棺木及隨葬品。

棺木之形狀,仍以長方箱形為主,亦有頭部較寬之例,至於現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蓋則極為少見。棺板之結合以榫卯或棺釘為之。

槨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種型別,大抵為防潮而設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數墓底有排水設施。而在挖掘墓室時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鬥形。另外在楚文化影響區內,墓道為相當普遍的墓葬設定之一,可能是為施工方便而設,與墓主身分之高低並無絕對之關係。

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

典型磚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豎坑,在豎坑底部橫開一穴,再在此橫穴中以塊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磚室墓築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磚室即築於豎穴之底部,不再開橫穴由於使用磚塊砌法的不同,磚室墓的墓可以發展成相當複雜的形式。

值得說明的是磚室墓的墓葬形式並非突然出現於西漢中期,其源頭也許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山西、陝西地區所使用的土洞墓習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實與磚室墓的橫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開掘一豎穴墓道,到底部之後,再向旁邊橫挖一洞穴,最初做為放置隨葬品之用的龕室,後來逐漸擴大,成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過戰國時期的洞穴為寬淺洞,到後來才轉變為深長洞。

另外,在戰國晚期河南地區還出現一種豎穴空心磚槨墓。這種墓穴的構造基本與豎穴木槨墓相同,唯木槨的部分轉由大型長方空心磚砌成的槨室所代替,磚槨內仍置木棺。由此類墓的規模和隨葬品看來,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為低階官吏或士人。

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

漢代為我國古代墓葬方式發生大轉變的時代。以來為墓葬主流的豎穴木槨土坑墓,在漢代轉變為磚室墓。若我們相信一個漢人處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據一套固定的習俗,而這習俗也反映出社會中所普遍流行的價值觀與宗教觀,因此這習俗的變動也代表人們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會、經濟方面的情況有了改變。

對於磚室墓的出現,我們可以從由磚塊築成之槨室要比木槨耐久這點討論,使用磚築墓是否來自於一種想要使墓室永遠不朽的希望?但此種希望又為何起始於中較低階層呢?有人主張這是由於當地缺乏木材,因而經濟力量較差的人就用的磚來代替。

不論事實是否如此,至少我們從墓葬結構的轉變推測,漢代的磚室墓很可能就是將豎穴磚槨墓的磚槨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鄭州出土的一批戰國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順序排列,最早為豎穴土坑,次為豎穴空心磚槨墓

中國古代陵體型別有哪幾種?

5樓:糖糖南溪

一、陵墓構成

陵墓構成包括陵墓建築、陵墓建築上的繪畫雕刻等文化藝術和隨葬品三部分。

我國現存古代陵墓景觀有兩種展示方式:第一種,地面和地下建築規模都很龐大,在嚴格保護的情況下就地開放;第二種,地下規模與佈局不適於**行動,多集中、複製展示,如洛陽的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二、古陵墓型別

古墓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可分為3類:

1.帝王陵寢:規模大,隨葬品豐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河南鞏義宋陵、寧夏西夏王陵、內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東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名人墓地:除個別著名人物外,一般規模不大,墓中隨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馬遷墓、岳飛墓等。

3.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墓葬:主要有遼寧遼陽漢魏壁畫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麗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結構

古墓葬一般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結構和隨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園建築。

(一)地下部分

墓室使用木、磚、石3種材料構造。大型木槨墓室從殷商開始直到西漢達到高潮,出現了「黃腸題湊」的形式。磚築墓室始於戰國末年,此後磚的種類越來越多:

空心磚、畫像磚等。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五代時已經盛行,從明朝開始地宮建築發展到頂峰,用巨型條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從開啟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與清代乾隆墓穴地宮都有石像雕刻。

(二)地面部分

1.封土

大約殷末周初,墓上開始出現封土墳頭。春秋戰國後,墳頭封土愈來愈大,特別是帝王陵墓更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狀和規模的制度。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歷了「覆斗方上」式、「因山為陵」式和「寶城寶頂」式的演化過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逐漸收縮的方形夯土臺,形狀像倒扣的鬥,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臺體。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頂,好似錐體截去頂部,故稱方上。這種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到隋朝,後來又被宋朝選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體最大。

「因山為陵」是將墓穴修在山體之中,以整座山體作為陵墓的陵冢,既體現帝王浩大氣魄,又可防盜。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因山為陵制度,源自漢文帝霸陵。

東晉諸帝亦多因山為陵。南朝諸帝也多仿照。

「寶城寶頂」是在地宮上方,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圍牆,內填黃土夯實,頂部做成穹隆狀。圓形圍牆稱寶城,高出城牆的穹隆狀圓頂稱寶頂。在寶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方城明樓」。

明清多采用寶城寶頂形式。

2.陵園建築

帝王陵園的地面建築,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3個部分。

祭祀建築區,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閉的多進庭院建築群,供祭祀之用。早期稱「享殿」、「獻殿」、「寢殿」、「陵殿」等。秦始皇陵北部設有寢殿,開創帝陵設寢先例。

明代帝王陵園祭祀建築區由稜恩門、稜恩殿、配殿、廊廡、祭壇、朝房、值房等建築組成。清代改稜恩門、祓恩殿為隆恩門、隆恩殿。

神道是從陵園大門直達稜恩門的大道,又稱「御路」、「甬路」。唐以前神道並不長,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設闕門。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

明清,帝王陵神道發展達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長7千米,清東陵神道長5千米。

護陵監是專門保護和管理陵園的機構,是為帝王守護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為防止盜掘和破壞,每個皇帝陵均有護陵監。護陵監外有城牆圍繞,裡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築

中國古代關於從平凡做起詩句中國古代關於從平凡做起的詩句有哪些?

中國古代關於 從平凡做起 的詩句有 1.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 其四 2.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 畫菊 3.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蘇軾 望江南 超然臺作 4.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 南園十三首 其五 5.不經一番寒徹骨,...

關於中國古代的誠信故事,中國古代有關誠信的小故事有哪些呢?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特別是非常講信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麼困難,他一定要想方設法辦到,所以在當時名聲很好。季布曾經是項羽的部將,他很會打仗,幾次把劉邦打敗,弄得劉邦很狼狽。後來項被圍自殺,劉邦奪取天下,當上了皇帝。劉邦每想起敗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氣。怒憤之下...

中國古代神話小說有哪些,關於中國古代神話的書都有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神怪 封神演義 鏡花緣 聊齋志異 濟公傳 其他還有 山海經 西遊記 搜神記 搜神後記 閱微草堂筆記 上古神話演義 淮南子 神仙傳 中國道教諸神 中國民間神話故事 造神史話 神宵雷法 歷代神仙通鑑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上古神話演義 子不語 太平廣記 雲笈七籖 博物志 蒿庵閒話 神異經 軒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