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俗文化遺產有哪些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2021-05-23 09:35:25 字數 6155 閱讀 5580

1樓:牛奶巧克力

民俗文化遺產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民俗文化遺產有(部分):

1、清明節

2、端午節

3、七夕節

4、中秋節

5、傣族潑水節

6、侗族薩瑪節

7、 黃帝祭典

8、炎帝祭典

9、媽祖祭典

10、那達慕

11、新疆維吾爾族麥西熱甫

12、民間社火

13、 蒙古族婚禮

14、 藥市習俗

15、苗族服飾

2樓:困難解決局

有一種美,飄逸在浮雲上,深埋在古壘下,它就是祖國文明之美,那麼中國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3樓:壞蛋老公他媳婦

明清故宮

頤和園天壇

長城周口店「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平遙古城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

敦煌莫高窟

大足石刻

秦始皇陵

蘇州古曲園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拉薩布達拉宮

麗江古城

泰山黃山

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黃龍風景名勝區

4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故宮:文化遺產,2023年列

入,北京市

頤和園: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北京市

天壇: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北京市

長城: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北京市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北京市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河北省平遙古城:

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山西省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山東省敦煌莫高窟: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甘肅省大足石刻:

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重慶市秦始皇陵: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陝西省蘇州古曲園林: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江蘇省武當山古建築群:

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湖北省拉薩布達拉宮: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自治區麗江古城: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雲南省泰山:

自然與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山東省黃山:自然與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安徽省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自然與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四川省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2023年列入,四川省黃龍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2023年列入,四川省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2023年列入,湖南省廬山風景名勝區:

世界文化景觀,2023年列入,江西省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自然與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福建省龍門石窟: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河南省青城山-都江堰:

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四川省皖南古村落(西遞、巨集村):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安徽省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湖北明顯陵、河北清東陵、河北清西陵)2023年列入,(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2023年列入

雲岡石窟: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山西省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吉林省澳門歷史城區:

文化遺產,2023年列入,澳門特別行政區三江並流:自然遺產,2023年列入,雲南省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2023年列入,四川省安陽殷墟:

歷史文化遺產,2023年7月13日列入,河南省開平碉樓及村落:文化遺產2023年6月28日列入,廣東省

5樓:匿名使用者

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按上面這幾條找是很多的。如川劇、京劇,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端午節,中醫鍼灸,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等等真是太多了。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6樓:京城「老炮兒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包括:皮影戲,剪紙,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節氣,鍼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

7樓:為誰為誰為

1、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2、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3、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4、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佈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

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5、《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2023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6、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莊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

7、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是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樑」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線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樑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來完成。

8、《麥西熱甫》廣泛流傳於新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來的形式豐富而又多樣,是實踐維吾爾人傳統習俗和展示維吾爾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藝、戲劇、雜技、遊戲、口頭文學等的主要文化空間,是民眾傳承和弘揚倫理道德、民俗禮儀、文化藝術等的主要場合,是維吾爾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的重要部分。

9、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稱。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全身上下蘊藏著美的因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而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艙數有13個、也有8個。

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效能,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效能。漳灣福船承其衣缽,特徵鮮明,一脈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種瀕將消亡的民間手工技藝,堪稱中華絕活之一。

10、木活字印刷術曾在溫州地區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陽坑鎮東源村王姓家族傳承的木活字印刷術已成為我國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極少數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它完全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是活字印刷術源於我國的實物明證,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

8樓:匿名使用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一、.口頭傳統和表述;

二、表演藝術:1、 崑曲 2、中國古琴藝術 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4、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三、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五、傳統的手工藝技能:1、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

2、安徽宣紙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9樓:匿名使用者

no.10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23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9 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剪紙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資訊,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

2023年,中國剪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8 古琴藝術

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然而,由於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種雅好,很少在公眾場合演奏,所以現代人對它的瞭解已經十分有限。2023年,古琴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7 珠算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

「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202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6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在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202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5 中國鍼灸

鍼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疾病的目的。鍼灸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鍼灸理論、腧穴、鍼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202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4 中國書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202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3 京劇

京劇,被視為中國國粹,是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得到空前的繁榮。202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2 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202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1 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

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202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包括 皮影戲,剪紙,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節氣,鍼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1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 公元14 17世紀 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 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 念 ...

我國堡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我國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1.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 社會的 科技的 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2.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包括 皮影戲,剪紙,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節氣,鍼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非物質文化遺產 指被各群體 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 表演 表現形式 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 實物 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 包括 口頭傳說和表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