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史發展狀況對比中日近代史發展狀況對比

2021-05-18 07:03:26 字數 4645 閱讀 4547

1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方面  2023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

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2023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2023年,日本**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中國方面

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於2023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

但清**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也只是迴光返照而已。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2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知道你對近代的定義是什麼。就我理解的近代中日的發展寫點東西吧就。

首先,中日在進入近代之前都是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但是中日的封建制度有很大差異,中國的封建制度是**集權制,而日本的封建制度更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日本的傳統體制屬於封建世襲領主制。在幕藩體制下,日本是一個鬆散的有多個藩地組成的國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權,但是這些藩地有很強的天皇中心觀念,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屬於集權官僚型的政體,權利集中於皇帝一人,官僚機構龐大。

被西方列強開啟國門之後,兩國面對的都是如何發展,如何應對新的世界,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點,如何自強,如何不淪為別國的附庸。

在這之前,日本有很長的時間都是中國的附庸,除了在宋朝滅完之後,日本對華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明亡之後,由於中國部分學者的留日講學,日本對清朝並沒有多大的好感。這一點從後來的清日戰爭中日本的**宣傳就能看出來。日本被美國開啟國門之後,**外流,物價飛漲,國內矛盾尖銳,而當時的幕府正一步一步的跟著清朝向深淵滑去。

清朝的步步忍讓日本國內的武士階級和資產階級認識到倒幕運動的必要,因此在舉著天皇的旗幟之下推翻了幕府統治。日本在幕府時代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天皇並無實權,幕府末期,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得以發動併成功。無實權的天皇和下層資產階級可以聯合以奪取實權,下層的資產者可以利用天皇的名義去反對幕府統治者,這些條件在中國是沒有的。

在「尊王」的口號下,各階層很自然得都擁戴天皇,使天皇在實際上取得了統治權。 有學者認為日本實現較徹底改革的關鍵是立志推進現代化的領導人掌握了國家實際的政治權力,能將傳統政治領導轉化為具有現代化傾向的政治領導,並維持領導集團內部的高度團結。

而相比同時期中國的清末新政,只不過是一場統治階層的自救運動,其目標不是改變落後面貌,而是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清**釋出的政令都流於書面,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 當然,想貫徹也沒那份實力。

當然,這只是在對待是手就還是革新的問題。這個問題引出的就是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之間的差異了。

其他的還有別的方面,特別是對待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問題的差異,對待國內經濟發展的問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等等一系列問題。

文化上,日本的西化與中國的西化之間的差異,需要比較的是日本明治維新中的文化政策與中國新文化運動對待傳統東方文化的態度、方式的差異。

軍事上,近代以來中日在陸軍和海軍發展策略上的差異,清日戰爭中中日兩國的軍事策略,軍事力量的對比,往後一直可也延伸到日本的大陸政策,侵華,中國的抗戰等等。

好了,該吃飯去了。 暫時就寫這些吧。你看看行不?

3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經濟明顯**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把發展程度與速度都當作單位「1」;發展程度:中國0.4,日本0.7;發展速度:中國0.7,日本0.4。

論述近代史以來中日兩國關係,分析近代兩國差異和當今兩國關係趨勢

5樓:我是龍的傳人

近代中日關係史上充滿風雨,恩怨百年。兩千多年的交流中,愛憎相交,關係微妙。

受政治體制與國際局勢制約,過去60年間,日本社會對歷史問題的迴避多於正視,從沒有得到過認真清理,歷史認識問題成為日本與鄰國關係中的「夾生飯」。冷戰後,在長期揮之不去的泡沫經濟的陰影之下,日本政治趨於保守,**上回避戰爭責任、反過來轉嫁亞洲鄰國的動向十分明顯。日本當局無視政教分離的憲法精神,一味強調參拜靖國神社是「民族文化傳統」,**對篡改歷史教科書「無權過問」,無視鄰國的國民感情。

在亞洲,由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美關係的變動、朝核問題的起伏,日本一方面堅持與強者結盟的傳統,加強日美同盟關係,一方面又在亞洲四面出擊,爭奪領土、資源,「遠交近攻」,把防衛重點指向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日趨僵化。目前,日本學界和經濟界出現了反對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動向。這必將導致日本在亞洲失去朋友,陷於孤立而不能自拔。

中日關係的現實與前景之間反差明顯。領土和海洋權益的爭端突出使國民感情下滑。構成中日政治基礎的歷史與臺灣問題,給兩國深化合作帶來嚴重障礙。

在二戰結束60週年之際,中日關係處在十字路口,面臨歷史性挑戰。

對話與交流是化解對立與恩怨的鑰匙。「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解決領土爭端的惟一選擇。中日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雖是說了半個多世紀的老話,卻是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是化挑戰為機遇的大智慧。

近代中國曾飽受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凌和壓迫,這個過程從中英鴉片戰爭起,持續了百年有餘。這期間列強對華侵略形勢歷經變化,幾個主要國家大多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分別扮演過主角;而從總體侵華力度之強勁、發展勢頭之迅猛上看,從侵華野心之大、對中國造成的危害之深重上看,第一號主角當屬日本。日本在世界列強對華侵略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侵華史研究應當是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篇章。

近代中日關係史從一個方面來說基本上就是日本侵華史。從19世紀70年代初日本與中國訂約建交起,70多年間兩國交往就國家關係來說,基本上是侵略與被侵略、反侵略的關係。不能說這期間日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侵略,更不能說每一個人都是侵略者;但從日本的國家行為上看,它對中國的重大決策幾乎全都是為了侵奪中國,它在中國以及在國際上涉及中國的各種重大活動也都是為了侵奪中國,這已為歷史事實所證明。

近代日本對華關係的基本點是侵略,主導面是侵略,日本侵華史是中日關係史從一個方面最本質的概括。

在研究中日關係時,常常會有一種「說不明,道不白」的困惑感。究其因,主要還是在「理性」與「情感」、歷史與現實、價值與利益相互交錯重疊面前面臨選擇的困難。

中國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重倫理」、「重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徵。中國人在進行價值判斷時所依據的是道德標準。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是這樣,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時也是這樣。

中國人用自己的道德觀作為尺度來衡量近代日本的所作所為,由此形成的「情感記憶」、「整體記憶」,規定和限制著我們對現實日本與未來日本進行判斷的理性空間。

但是,兩國人民彼此對對方的發展、強大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日本視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為「威脅」,中國擔心日本重新武裝後會再度「捲土重來」。日本雖然否定了「中國經濟威脅論」,但時刻擔心自己在亞洲的經濟實力被削弱。

中國雖然也認為日本成為「政治大國」只是個時間問題,但對日本走向「自立」疑慮重重。

說到底,中日雙方在新的歷史時期為自己的國家進行戰略定位時,無法找到為對方進行正確定位的心理平衡點。這裡既有歷史遺留因素的影響,也有相互實際利益的競爭。這是同處亞洲的兩個大國在同時崛起時所必然面臨的矛盾與衝突。

在瞬息萬變的複雜的國際關係格局中,如何構築我國良好的國際戰略環境、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是我們必須理智思考、周密策劃的戰略課題。中日關係是我國在制定國際戰略、尤其是東亞戰略時必須認真關注的一個方面。

不論從地緣政治、安全形度還是從經濟利益、歷史文化淵源的角度,日本都需要認真對待。國家利益決定我們必須儘快地改善中日關係。當然,改善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目前,中日關係已步入「十字路口」,它面臨著「感情」與「理性」的選擇,它考驗著處於崛起過程中的中華民族的度量與韌性。同時它也檢驗著走向「自立」的日本民族所作出的各項選擇是否具有合理性。

「理性思維」與「感情用事」、「現實利益」與「歷史恩怨」,這是我們未來在處理中日關係時必須要正面回答的問題。我們必須理性地面對現實,本著「向前看」的精神來處理兩國之間的歷史問題和突發事件,從戰略高度掌控中日關係的發展脈絡,對中日關係進行戰略調控。

中日兩國**都應從兩國利益的大局出發,為兩個民族的子孫後代制定出長遠、正確的大政方針。而不是憑「一時之勇」卻鑄成大錯,導致中日關係的停頓與倒退。自中日邦交恢復以來,我國**一直堅持對日友好的外交方針,並切實地為發展中日兩國的關係而努力。

尤其在處理兩國關係的「棘手」問題和「突發」事件時,都表現出大國的風範與較強的剋制能力。

相比之下,日本隨著首相「走馬燈」式的更換,對華政策也顯得不夠平穩。雖然日本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予了支援並作出一定貢獻,但日本首相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的「一意孤行」,為中日關係的發展帶來了無法估量的重大損失。不論他有何種理由,作出傷害亞洲鄰國國民感情的事都是無法寬恕的。

中日兩國都是亞洲處於上升階段的大國,兩國之間在競爭中有相互合作,在摩擦中有共同利益。兩國都不應忘記彼此所擔負的振興亞洲與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如何尋找兩國共同利益的結合點,如何避免和化解因過度競爭而給亞洲鄰國乃至世界帶來的不安,這是中日兩國所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近代史考研怎麼考,中國近代史考研

中國近代史中需要考研歷史學考生掌握的知識點 第一部分列強的對外侵略 1 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 過程 後果要好好把握。有可能在這部分內容出非常細節的選擇題和名詞解釋。2 資本主義世界性擴張的必然性。南京條約 北京條約 馬關條約 等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特點,以及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3 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

中國歷史近代史中國近代史的歷史順序表

中國近代史主要分為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 舊民主主義是從1840到1919 五四運動前 新民主主義是從1919到1949 五四運動後 社會性質 40 60年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60 00年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00 20年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重大事件 1840 1...

中國近代史的含義是?(急,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就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進入中國近代史,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範圍。是一部屈辱史,革命史,抗爭史。來古代中國和 源現代中國的一個過渡,這個過渡經歷了無數恥辱的外國侵略戰爭,中國內部多次的革命,比如太平天國運動 洋務運動 五四運動 以及辛亥革命,這段過程揭示了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