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

2021-03-07 19:37:38 字數 5858 閱讀 5146

1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科學與學科沒有國界,部分學科有區域性和民族性特徵。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

選取文學庫裡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臺的一門重要學科。

新的教學觀念要求人們,教學不但要以學生活動為主,而且還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精神。研究性學習已經列為中學階段不可少的學習方式。

創新觀點,應用到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廣闊領域。語文教學不再是死記硬背和口耳相傳,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帶領學生去**、去研究、去創造。學習的過程,就是**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

**性和創造性,同樣是語文科必不可少的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的第一位的屬性,設定語文學科的目的就在於培養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聽說特別是讀寫能力。當然,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不忽視「精神(人文)訓練」,但不能過度,忘記自己獨擔的任務;而這種重視,只要在課文「選材」上不忽略,就足夠了。

為什麼說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範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佈「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

「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穫,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2023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佈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衚衕」,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巨集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

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4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

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字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裡。」(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裡、皮與毛、血與肉的關係。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裡」。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

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

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澱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我是上海精銳的一名老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0

5樓:匿名使用者

①語言是一種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任何語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內容一起存在的。

②學習語文一旦離開它所負載的文化,就會成為空洞無物的東西。

③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使它區別於其他學科。

④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使它區別於其他工具。

6樓:great杞暖

因為語文及時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又是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經驗的一種文化。學習語文既是方便生活,又是傳承中華文化。

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7樓:angela韓雪倩

1、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人類獨有的區別於世間一切生命的交往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工具和載體,其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泛指一切與人類切身利益有關的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等。這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提法更準確、更寬廣,更深刻。

言語技能的獲得,創新思維的超越,文化內涵的豐富,使語文課程更貼近整體素質的培養與薰陶。

8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

9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關於語文性質之爭正開展得如火如荼,熱鬧非凡。但就筆者所見,論者大都是自言自語,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論述依據,所以儘管新見疊出,但卻很難得出正確結論。筆者以為,論述語文性質問題必須明確三點共識:

一是要弄清性質的內涵。我們認為性質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決定該事物是該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根本特點。一個事物只有一個性質,不可能同時擁有幾個性質。

二是要弄清立論的依據,要明確一門學科的性質只能是由這門學科的特殊的研究物件所決定的。三是要「知人論世」,瞭解立論者的立論背景,做到「瞭解之同情」。基於以上三點,我們認為:

儘管「工具說」作為語文性質的主流認識在近幾年中受到了多方質疑,特別是「人文說」者更是不遺餘力;但是,語文性質卻只能是「工具性」,不可能是「人文性」。具體說來:

人文性不是語文性質

我們說人文性不是語文的性質,理由是:

一﹑人文性不是語文學科獨有的特點。語文性質是語文字質屬性的反映,是決定語文是語文而不是其他學科的根本特點。語文性質只有一個,而且是語文這門學科獨有的一個。

據此,語文固然屬於人文學科,但人文性卻不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其他人文學科如歷史、**、美術等也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無法把語文和其他學科區別開來。因此,說「人文性」是語文的一個特點則可,說是語文性質則不妥。

二﹑「人文說」的立論依據不妥當。語文性質是由語文的特殊的研究物件所決定的。語文學科關注的物件是言語形式而不是言語內容。而「人文說」

者的立論依據大多從言語反映的內容角度來立論,而言語的內容又恰恰是中小學各門學科都要關注的焦點。這就造成了立論依據的錯位,因而「人文說」不足為訓。

三﹑批駁「工具說」的理由不充分。不破不立,提倡「人文說」者為破「舊」立「新」,決意置「工具說」於死地,把語文教育領域的許多問題都強拉到「工具說」身上,認為「工具說」罪大惡極,十惡不赦。如指責「工具說」帶來了科學主義,導致了種種教學弊端。

此種認識並不準確。首先,語文就要理直氣壯地強調科學化,教材編寫、內容安排、訓練體系、教學原則、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等等本來就需要實現科學化,否則,語文教學質量無以保證。目前,語文教學科學化程度並不高,就連語文概念、語文性質等說法尚不統一,**還好意思說已經到了「科學主義」氾濫的程度?

其次,不能把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統統歸結到「工具說」身上,明眼人都知道語文教育中的問題主要是由教育體制不佳、食洋不化、政治干擾及瀰漫於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傾向等因素造成的,與「工具說」並不搭界。事實上,「人文說」者所反對的,也恰恰是「工具說」者所反對的,這一點,葉老的有關論述就是明證。

四﹑「人文說」沒有擺正人文教育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提倡「人文性」的實質是改變陳腐的道德說教,努力擺脫意識形態的不良影響,強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本教育。應該說這種注重人文精神涵養的教育是中小學各門學科都需要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是,如果把人文教育擺到一個不恰當的位置上,讓其高高地凌駕於對祖國言語的學習之上,則未免本末倒置、輕重不分了。人文精神的培養應融會於言語能力的形成過程中,而不能脫離言語學習。

五﹑「人文說」者開的藥方並不新鮮。「人文說」者以為加強文學教育、重視誦讀就能包醫百病,未免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文學教育固然重要,但它僅僅是語文教育的一小部分,把文學教育當作語文教育的全部,未免荒唐了點。

誦讀固然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但誰都知道一味誦讀只能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它無法體現因材施教,帶來的只能是單調乏味﹑懵懂糊塗和效率低下。因此,這一藥方並不理想。何況倡導「工具說」者也十分重視文學教育、強調誦讀呢!

倡導「工具說」的張志公先生就一貫強調要重視文學教育、強化誦讀。

因此,人文性不是語文性質。

語文是什麼樣的學科,語文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科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範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學好了,能上癮的學科,因為學好了語文,能滿足自己的表現欲 無聊的讓你寫作文的學科。語文是什麼樣的學科?個人意見 語文其實是...

1,為什麼說實踐是社會的本質,為什麼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物質本質的認識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實現的.實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形式,也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根本方式.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那麼,什麼是實踐?或者說,實踐的本質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的哲學家們曾經有過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雖然其中也不乏某...

我是大三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的,想考學科語文這個專業的研究

這個看學校 大多數都屬於教育學院 考試的話肯定是屬於教育學 我是漢語言文學 師範 專業的大三學生,想考華東師範大學的學科教學 語文 專業,不知道難不難考 這個專業不難考,一般都招不夠人。各個師範大學都開了此專業 二本漢語言文學師範類學校大三學生,想考語文學科專碩,不知道考這個應參考什麼書籍,報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