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可以同時信仰修行嗎佛教和道教能同時信奉嗎?

2021-03-08 16:40:48 字數 4824 閱讀 4618

1樓:荒誕不經

理論上,宗教是排他的。稱其它宗教信徒為「異教徒」、「外道」等,是不可以兼信的。但是宗教在傳播過程中會吸收一些當地的文化信仰,使自己本土化,以便於傳播。

在中國除了這種宗教的主動融合外,再加上中國特有的哲學思想,便有了三教合流的說法。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三種型別。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有些學者極其曖昧,對儒道融合佛教的三教合一多鄙視不屑、對佛教融合儒道的三教合一多讚美讚歎或避而不談、甚至認為儒道好的思想也幾乎皆從佛教而來。

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區分三教和三教合一的界限

在區分三教和三教合一時,有一條界限是需要分明的,即站在佛、道的宗教立場上說三教一家,和以三家觀念統一到一個宗教形態之中是有著根本性的變化,雖然後者也可說是前者觀念發展的結果。

縱觀從三教到三教合一觀念的變化,可以察看到中國社會的一些發展動態。首先,自唐以後,無論是從外在的政治統一,還是內在的**集權程度,都甚於以往的朝代,而且是一代甚於一代。這種**集權的大一統社會政治體制的不斷加強,愈來愈需要更為一致的含有宗教形態在內的社會意識形態,於是三教合一的呼聲也越加強烈,包括象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統治者的極力提倡。

其次,鑑於自春秋至秦漢思想趨向一致所形成的傳統,三教在長期並存的過程中,內質上通過交流,彼此的認同越來越加深,隨著時間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要的條件。如***先生指出:「唐宋以來中國宗教倫理髮展的整個趨勢,這一長期發展最後匯歸於明代的『三教合一』,可以說是事有必至的」。

又如元代全真教主王哲(重陽)在山東等地組織「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三教七寶會」等等,表明在新道教的內部,三教合一的因子更為成熟,「大量儒釋思想被融入道教,已成為入明以後道教的一大特色」。這種現象也在當時上層建築中各個領域內泛現,如「『三教聖人』在元代戲劇及其它著作中就突然出現了」。再次,由於十三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的瓦解,使中國佛教再也難以吸收與中國文化異質的東西,這對加速與其它二家的同化,反而成了有利因素。

最後,中國民眾在宗教上一向是相容並收的,儒、道、佛諸家的內容都早已司空見慣,三教合一把這些他們最熟悉的東西調和起來,推陳出新,民眾是樂於其成的。這成了促成三教合一的重要社會條件。

三教合一概念及其相呼應的宗教形態在明代的出現既跟社會演變相關,也跟儒家學說的發展有關。林兆恩的「三一教」也好,其它形形色色的類似民間宗教也好,它們的社會道德取向卻來自於儒家的價值觀,可以說是宋明理學發展出來的一個副產品。宋明理學,正如很多學者所已經指出的那樣,它的形成,是吸收了不少佛、道二家思想的結果,也強化了它的宗教氣息,「尤其是理學家的修養功夫,無論主誠主敬主靜主寡慾主返觀內心主致良知主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等等,莫不含有宗教上祈禱面目」。

「元明以後,佛教與道教衰落,理學勃興。理學以孔子的倫理思想為核心,攝取了釋、道的大量哲學思想、思維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密切起來,難解難分」。甚至可以說,宋明理學作為「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為一貫地堅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觀念。

他們比道家還要道家,比佛家還要佛家」,故可以說其本身就體現著三教合一。然而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一種複雜的情況。第一,宋明的新儒學由於種種原因成為一頭獨大的社會統治意識,完全改變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教格局。

第二,佛、道二家逐漸在「三教」中淪為配角的地位,這也降低了它們作為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第三,在儒家內部,三教合一的思潮發展也愈來愈強烈。「三教合一」一詞開始出現在《四庫全書》的明代書文中,並且為數不少,正是此種情況的反映,因為《四庫全書》中所收的宋以後的書籍文獻,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基調的。

上述三點情況是同時發生的。於是,一方面作為社會意識上層的儒家思想在三教合一的理論上已經得到了很大發展並趨向於完備,但此儒家仍並非是宗教,依然缺乏諸如在生死問題上給人以終極關懷那樣的宗教基本特徵。周予同先生謂:

「朱熹的祭祀論,不能於理論方面多無發揮,而復返於宗教的解釋,實為宋儒哲學思想退化之一證」。這既說明儒家有過適應宗教化的動向,也說明單靠儒家是宗教化不起來的,朱熹的「退化」也僅此而已。另一方面,雖然佛、道二家在此期間也大力發展了三教合一說,但和社會主流意識依然存在著差距,而且它們二家中任何一家的宗教影響力都在減弱。

也就是說在當時社會中,主流意識和宗教需求間有著矛盾和缺口。

需要是發明的源泉,解決這種矛盾與缺口的辦法之一就是將儒家思想為主的三教思想合一而宗教化。儒學在明代最風行的王陽明一派的觀念中強化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其「立三教合一之說而陰詆程朱為異端,萬曆中年,群然崇尚,浸淫入於制藝」。與此同時,理學中王學門徒裡向社會下層發展的傾向也明顯起來,如泰州學派的羅汝芳(近溪)講學時,「至若牧童樵豎,釣老漁翁,市井少年,公門將健,織婦耕夫,竊履名儒,衣冠大盜,此但心至則受,不問所由也。

況夫布衣韋帶,水宿巖棲,白面書生,青衿子弟,黃冠白羽,緇衣大士,縉紳先生,象笏朱履者哉?是以車轍所至,奔走奉迎。先生抵掌其間,坐而談笑」。

這些儒學家的**中三教九流都有,這樣,以羅汝芳、管志道(東溟)為代表的王學**可以說是以「士人階層為中心,逐漸向其它階層推廣的傾向,既流行於官僚,也流行於農、工、商。這是因為,善書、功過格都不再拘泥於吻合過去型的儒、佛、道的界限,而將三教混合一致,並以自己的實踐立場為中心,理解三教的信仰和學問,因而作為新的民眾道德而勃興流行」。於是,在民間廣泛受其影響的情況下,真正具備三教合一性質的「三一教」之類就應運而生了。

其實,將儒家視為儒教的說法也大多來自此時。這說明,從三教到三教合一的轉變,是與明清時代的社會需求合拍,也和儒家思想的演變相呼應。

王重陽推崇三教合一

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嘉提出過:「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全真道教經過王重陽,馬鈺,邱處機,尹志平,李志常等幾代掌教的宣傳,以及當時金元兩個朝廷的推崇,雖然當中有過被限制發展的歷程,但在三教合一的歷史推崇做法中,幾代全真道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至清朝對道教採取了嚴格的防範和抑制的政策,道教衰落,但其對於歷史三教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應該為後人所記住,不能抹殺。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以的。既然皈依佛門,就不能在搞其他外道,要一心一意的修行佛法。三心二意只能是一事無成。

3樓:緣起w魔咒

不可以的。既然皈依道家,就不能在搞其他外佛,要一心一意的修行道法。三心二意只能是一事無成。

4樓:包冰召向真

1、宗教都是排他性的。

2、所以不能兼信。

3、如果只是學術性的**,沒問題。

4、如果是皈依了佛教或道教,肯定得專一才行。其餘都是外道。

供參考。

佛教和道教能同時信奉嗎?

5樓:何緒堯

佛教、尤其大乘佛教並不排斥其它信仰的共存,也不要求信徒放棄其它信仰。同樣,道教也是多神多崇拜的宗教,同樣不要求信徒放棄其它信仰,因此佛教徒同時是道教徒是可以的,中國歷史上所謂「三教合一」便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既當和尚又當道士,大約是不可以,也實在不太像樣的。

但是,世界許多主流宗教,如**教、伊斯蘭教等,都信奉一神論,對其它偶像崇拜採取激烈排斥的態度,佛教、道教徒如果要同時成為這些宗教信徒,就需要放棄原有的信仰。

思想特點:

1、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義在小乘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顯中道實相、八識與如來藏,六度萬行與菩薩道,一心本淨,眾生平等眾生亦可成佛等思想。

從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到唯識學如來藏,三乘佛法一以慣之卻在博大精深程度上節節增上,構成了完整的佛教體系。

2、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與實踐,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靈活開放、慈悲平等、普度眾生、貼近生活。佛在古印度傳播佛教教義,其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眾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對婆羅門教的野蠻種姓隔離的等級制度。而此平等與普度的思想集中顯現於大乘教義裡。

總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誨的根本精神所在。

五時八教:

1、乃天台宗智顗大師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時定釋迦一代聖教說法之因由。以八教分別其說法之儀式(化儀之四教)與教法之淺深(化法之四教)。

2、分別述之。五時教判,有別有通。別五時,歷然有序。通五時,因眾生的機感不齊,故教法通於五時。其根機最鈍的聲聞大眾,必須經過上面別五時的調停與陶鑄,才能入於一佛乘實相。

3、而根性利者,不必經歷五時,有的經歷四番或三番的陶鑄與調停,甚至隨遇一法便可悟入一乘之理,因而,通五時義得以成立。蕅益大師特別注重通五時的意義,佛陀說法是神力自在,任運度生,根據實際情況而設方便之教,不可思議;雖有五時的區別,然絕不受五時所侷限。

6樓:因緣法

如果只求神靈保佑,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真想離苦得樂,真想在修行路上走下去,則還是選擇一個為好。貪多嚼不爛啊!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與道教,維教世人正道。教人從

善之道。也為「天道」。「舍」與「放」的目的也是教人從善之道。

利人,利己之道才是永恆之道。害人之道也為邪道。「法」的游來也原於正道。

不為善之「道」或「教」,「法」不容,「道」不容,「天」不容。有「佛法」,「佛道」之說,又何來「佛教」於「道教」之說。又有和區別?

都為「善道」。

8樓:山海愚夫

佛教不能代表佛法,道教也不能代替道法,在修行層面他們都是通往同一個境界,只是法門不同。

9樓:戎文居士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佛教講究的是依法不依人,不是說把混賬話之前冠上「佛曰」就能成為真理,即使是不學佛的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修成為「辟支佛」。覺悟的關鍵不在判斷哪些話是不是佛教的說法,而是其說法本身是否有道理。道教更是能包容一切宗教,承認各種神祗在其管轄區域內的權威。

中國的佛教和道教都是佛道兩千年互相融合的產物,並沒有本質上的矛盾。知識總是越多越好,何必要強求「信奉「而失去了解的機會。

學佛教的能不能接觸道教佛教和道教能同時信奉嗎?

最好是不抄要接觸,因襲為不論道教也好,教,伊斯蘭教等等在佛教看來都屬於外道,都是屬於世論,不能夠使人解脫乃至得到圓滿的佛果。這個不是說佛教自贊毀他,是事實上的確是這樣的,世間的宗教不外乎斷常,所說所談皆對於斷除輪迴之根本我見我執沒有關係,其次他們要麼認身內某法,如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意根,或...

可不可以同時帶道教和佛教兩種護身符

不可以。道教與佛教的觀點不同,其護身符原理不同,會有衝突。道教以人為貴,護身符對其它眾生多有傷害。佛教認為眾生平等,其護身符多為經咒,其護身以超度 威服 降服各類眾生為主。再,護身符的作用,還取決於自己之信心,如果佛道同帶,明顯舉棋不定,對佛道都信心不堅,效果反為不美。在此糾正一下,符咒是道教眾多的...

信仰佛教的人可以和信仰天主教的人結婚嗎

可以 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 這句話並沒有足夠證據 證明是針對婚姻問題。這些說法都是原自於東方的信徒而並非傳統教導。很多西方人或者中東人都和東方人有聯姻,而且從法律上來說並沒有強制必須信仰 教。在下看過一些西方人是佛教徒但也和 教徒結婚,可見的這不是必然的問題,而是思想的問題。聖經沒有這個記載,這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