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表達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2021-03-08 18:40:38 字數 4513 閱讀 8992

1樓:林詠倫

《少年中國說》這篇政論,其鮮明的特點首先表現為它強烈的批判性。此文以主要篇幅用於對中國這個「老大帝國」逐層進行解剖。其中心扣住一個「老」字。

而在備述「老大帝國」的種種「老大」現象之後,特別去著力揭示當時那些手握「國權」的「老朽之人」的卑微的人格,空虛的靈魂,尸位護權的自私心理。他認為,一個國家的「老」「少」,主要表現在靈魂、精神的「老」「少」,而國家精神的「老」「少」,又主要取決於「握國權者」其人如何。他說,西歐、日本之所以稱中國為「老大帝國」,首先「則以握國者,皆老朽之人也。

」而這些人本來就無德無能,「自其少壯之時」,就不知亞洲、歐洲為何地,漢祖、唐宗為何人,再加上封建倫理、官場傾軋的「搓磨」「陶冶」,「腦髓已涸」,「血管已塞」,「氣息奄奄,與鬼為鄰」。其肉體已非盲則聾,非跛則癱,「步履」須左右扶捉,「言語」更「不能自了」,而將「二萬里山河,四萬萬人命」,交於其手,國家精神怎能不老,民族氣血怎能不衰!更嚴重的是那些所謂「老後、老臣、老將、老吏」們,在極端自私心理的支配下幹出來的坑害民族、貽誤國家的種種行為。

在中國古代的散文作家中,很少有人以冷靜、客觀的心理分析見長,而梁啟超在這裡幾乎是借用了歐洲**家描摹人物心理的手法,對那些手握國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狀態作了無情的解剖。他說這些人,「積數十年之八股、白折、當差、捱俸、手本、唱喏、磕頭、請安、千辛萬苦」,才弄到「紅頂花翎」,「中堂名號」,自然要「出其全副精神」「以保持之」。這些人,「既七十矣,八十矣」,「今日且過」,管它明日;「今年且過」,管它明年!

為自己能夠「快活」地了結餘生,自然甘願「割三頭兩省之地」,「換我幾個衙門」;「賣三幾百萬人民」、「贖我一條老命」!「以此為國,安得不老且死」!這真是入木三分的精彩刻畫!

梁啟超以「老」為中心,對清帝國所作的系統批判,確實抓住了封建政體的痼疾。但是,他對於「少年中國」的本質、特點、精神、追求的描述卻是朦朧的、膚淺的,而把一切希望不加分析地寄託於中國新起的一代少年,也是片面的進化論觀點。他對於少年中國的未來,於字裡行間,雖然充滿了熾熱的情感,但他到底也沒能指出一條奔赴未來的可行之路。

《少年中國說》的另一特點是其形象的豐富性。形象性是中國古代政**的優良傳統,在歷史上早就有賈誼《過秦論》那樣的傳誦千古的名篇。梁啟超的散文則把傳統散文創造出的意象體系,大大地擴充套件了、豐富了。

其寫「老」則不僅用「夕照」,用「瘠牛」、用「秋柳」、用「隕石」,用潯陽江頭的琵琶婦,西宮南內的白髮女等等民族的、傳統的、為人熟知的形象,作多側面的揭示,而且大量地運用了新時代、新生活、新知識、新事物提供的豐富形象。諸如「死海」「金字塔」「西伯利亞大鐵路」,拿破崙的流放,阿剌飛(或譯阿拉比帕沙)的幽囚,瑪志尼的革命等等,自然而然地把讀者的目光引向中華帝國之外的廣闊世界。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要使古老的民族恢復青春,就必須以歐洲為師。

更值得讚賞的是,梁啟超使用豐富的形象,不僅圍繞著一個思想中心,而且在眾多的形象之中也是有主有從,突出了中心形象。這個中心形象就是手「握國權」的「老朽之人」。如果沒有這個中心形象,前面的形象雖然豐富,但難免雜亂,有了這個中心形象,前面豐富的形象就與之共同構成了有機的整體,集中地為批判、揭露腐敗的清廷服務了。

「筆鋒常帶情感」是梁啟超「新文體」的又一特色。而他寫政**,也往往以抒情之筆出之。《少年中國說》通篇就不是用冷靜的分析、嚴密的邏輯逐層論證,而似乎是順著情感的奔流,縱筆而成。

一落筆,「欲言國之老少,請言人之老少」。就像久遭禁錮的情感的火山,突然爆發,一氣用了十個排句,將「老年人」與「少年人」的兩種生理狀況,心理特徵,精神狀態,思想方法,反覆地進行對比分析。開頭是兩個長句,長句中又包括幾個短句,分述相關相異的幾層意思,氣勢稍緩;但越往後,句式越短,節奏越快,奔騰直瀉,一發難收。

開頭好像是火山的熔岩滾滾外溢,而往後則是短促的、猛烈的、勢不可擋的連續噴發了。以後的幾大段情感的節奏漸趨平緩,而情感的力度卻伴隨著論題的開展而加強、而深化了。最後以一段四言韻語作結,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

但這不同於開頭那久遭禁錮後的情感爆發,而像江水出峽後的汪洋恣肆,其中充滿了對「少年中國」的未來的熱切追求,美好向往,讓人覺得天空海闊前程無量,文雖終而情未盡,悠遠綿長,耐人回味。

《少年中國說》文學語言上的獨創性,在梁啟超的散文作品中也很有代表性。就詞彙來說,這裡有「俚語」如「贖我一條老命」,「走無常當醫生」之類;有韻語如末段「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有外國語法,如「夫國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有人民……」一段。這三者,細辨似有不同,但又共同構成一篇文章的有機整體,達到了水**融的境地。這不能不說是對中國傳統的文學語言的重大改革。

中國傳統的文學語言在西漢以前基本上是口語型的,也就是說當時的書面語基本上是規範化的口語,「言」與「文」大體一致。兩漢以後,書面語脫離了口語,而逐漸變成一種人為的文字型的文學語言了。它的極端形態就是駢儷文。

唐宋古文運動使接近自然語勢的單行散體,恢復了在敘事、議論、寫景、抒情之文中的統治地位,但在公私文翰,科場應制等領域,依然為駢體留下生存的空隙,而且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言」「文」一致的問題。宋、元以後,白話文學雖然越來越興旺發達,但卻只能佔領「不登大雅之堂」的**、戲劇領域,而作為文學正宗的「古文」的寫作,還是繼續排斥口語。待到梁啟超的「新文體」出世,古典散文中的千年禁地就被一舉攻克了。

在他使用的散文語言中,不僅大量地吸取了口語的精華,而且還融進了外來詞語和外國語法。這無疑是對中國古代散文使用的詞彙系統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變革。而梁氏的文章之所以能夠做到「平易暢達」,挾帶情感,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也正同他所創造的新的詞彙系統的表現力不可分割。

這個新的詞彙系統,雖然還沒有實現「言」「文」一致的歷史要求,還保持著舊有的文字型文學語言的基本形態,因而對文學創造使用的詞彙系統進行的變革,還很不徹底;但是,在中國散文和中國文學語言演化更革的歷史上,它無疑是從文言文轉變為白話文,從文字型文學語言復歸於口語型文學語言的過渡形態。它適應了歷史本身對文學語言變革提出的要求,所以難怪梁啟超的「新文體」一出現,學者競相仿效,而使「文界革命」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了。由此可見,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梁啟超不僅是傳播西方資產階級學術文化的卓越的宣傳家,而且是賦予新的資產階級思想以新的語言文字形式的傑出的文學家。

這篇《少年中國說》,不妨作為鼎中一臠,推薦給當代讀者去細細品味。

2樓:匿名使用者

少年中國說》的另一特點是其形象的豐富性。形象性是中國古代政**的優良傳統,在歷史上早就有賈誼《過秦論》那樣的傳誦千古的名篇。梁啟超的散文則把傳統散文創造出的意象體系,大大地擴充套件了、豐富了。

其寫「老」則不僅用「夕照」,用「瘠牛」、用「秋柳」、用「隕石」,用潯陽江頭的琵琶婦,西宮南內的白髮女等等民族的、傳統的、為人熟知的形象,作多側面的揭示,而且大量地運用了新時代、新生活、新知識、新事物提供的豐富形象。諸如「死海」「金字塔」「西伯利亞大鐵路」,拿破崙的流放,阿剌飛(或譯阿拉比帕沙)的幽囚,瑪志尼的革命等等,自然而然地把讀者的目光引向中華帝國之外的廣闊世界。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要使古老的民族恢復青春,就必須以歐洲為師。

更值得讚賞的是,梁啟超使用豐富的形象,不僅圍繞著一個思想中心,而且在眾多的形象之中也是有主有從,突出了中心形象。這個中心形象就是手「握國權」的「老朽之人」。如果沒有這個中心形象,前面的形象雖然豐富,但難免雜亂,有了這個中心形象,前面豐富的形象就與之共同構成了有機的整體,集中地為批判、揭露腐敗的清廷服務了。

一句話概括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心思想,謝謝

3樓:阿沾

中心思想:《少年中國說》謳歌了祖國未來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對肩負著建設少年中國重任的中國少年寄予無限希望,鼓勵他們奮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國的戰鬥中去。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對於激勵中國少年和中國人民奮發圖強,棄舊圖新,起了一定的作用;對於後來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也起了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其以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與國家使命感大氣磅礴地宣揚了愛國主義思想。這對於喚起民族覺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創作背景: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少年中國說》寫於2023年,正在戊戌變法後,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

那年是庚子年,當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義和團愛國運動。帝國主義聯合起來,組成八國聯軍,勾結清**,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當時八國聯軍制造**,汙衊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而中國人中,有一些無知昏庸者,也跟著叫嚷「中國不亡是無天理」「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以滅亡中國」,散佈悲觀情緒,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戊戌變法失敗迫使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變法圖強的努力,到日本的當年就創辦了《清議報》,通過媒介竭力推動維新運動的繼續。

當時帝國主義製造**,汙衊中國是「老大帝國」。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自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作者簡介: 梁啟超(2023年2月23日—2023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清朝光緒年間廣東新會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運動領袖之一。

2023年赴京會試,不中。後投康有為門下,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人稱「康梁」。2023年春,梁啟超再次赴京會試,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是為「公車上書」。

2023年,梁啟超回京參加變法維新。其間,梁啟超表現活躍,他的許多政論藉助早期的**宣傳開始在社會上產生影響。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亡日本並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梁啟超用了許多事物來讚美少年中國,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梁啟超讚揚了少年的朝氣蓬勃,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 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多用比喻,有著強烈的鼓勵精神和進取精神,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表達了梁啟超對中國少年的期望和對中國為美好未來的嚮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表達了怎麼樣的感情觀點 我們應當肩負的責任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表達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

馬說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馬說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

馬說 是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門,而閽人 守門人 辭焉 儘管如此,他仍然宣告自己 有憂天下之心 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 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 伯樂不常有 之嘆。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然後有千...

在「少年中國說」中,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國應是怎樣的國家

紅日初升,何出伏流,潛龍騰淵,如虎嘯谷,鷹隼試翼,奇花初胎,干將發硎,天戴其蒼地履其黃。朝氣蓬勃,團結一致,富強,繁榮 國富民強,勝於歐洲,雄於地球。1 朝氣蓬勃,繁榮富強。2 通過鮮明的對比來表達思想感情。老年是生命接近結束,沒有大的發展的隱喻。少年則意味著生命力,活力小到一個生物大到一個國家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