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有哪些要詳細的,不帶「馬克思主義的觀

2021-03-18 03:08:43 字數 4862 閱讀 9041

1樓:匿名使用者

(1) 貨幣主義學派(mo***ari**) 又稱「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急先鋒,其創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國經濟學家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2023年代就開始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為長期記憶體在「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中達到均衡時,由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實際因素決定的固有的失業率,包括自願失業(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業率是保持零通貨膨脹率的最低失業率,當**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短期內由於貨幣幻覺,實際工資(real wages)暫時下降,廠商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但長期內,由於「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會要求提高名義工資(nominal wage),引起實際工資和失業率回升,結果僅僅是通貨膨脹(inflation)。

弗裡德曼還提出「恆常收入假說」(permanent in***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認為消費者不是根據現期收入而是根據「恆常收入」來安排消費,因此短期內擴張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費,再次否定了干預政策的有效性。

弗裡德曼認為「唯有貨幣最要緊」,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據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貨幣供給,以穩定貨幣,穩定經濟,**滯脹。而要穩定貨幣,就必須放棄**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經濟自由主義。2023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納(k.

brunner)在《貨幣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貨幣主義」一詞。

(2) 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 又稱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派。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穆思(john f. muth)2023年發表《理性預期與**變動理論》(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預期」概念,1970-202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盧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進一步闡述,受到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華萊士(neil wallace)、巴羅(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視。認為:

人是有理性的,能夠根據相關資訊對經濟發展作出正確**,即所謂「理性預期」。在存在理性預期並且工資與**具有彈性的前提下,人們將會預料到**的經濟政策並採取相應對策,使之無法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和失業,即所謂「政策無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張**放棄干預經濟,或實行公開的永久不變的政策。

該學派還提出自然率假說和實際經濟週期理論。自然率假說(natural rate hypothesis)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一種內在的動態平衡,外力可以暫時打破這一平衡,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平衡。「實際經濟週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爾(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認為經濟週期是一種隨機波動現象,由技術、戰爭、人口、自然等實際因素對供給發生衝擊引發,市場能夠自動調整適應,無需**干預。

(3) 供給學派(supply-side school) 又稱「里根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一方面刺激總需求,使人們過度依賴**,另一方面導致高稅收,抑制企業家的積極性,影響供給,結果導致經濟滯脹。該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say's law),主張減稅節支,減少干預,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業家精神,促進供給。

但實際執行時,「減稅容易節支難」,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匯率、高外債等一系列惡果。

供給學派又分「極端供給學派」和「溫和供給學派」,前者以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弗(arthur. b. laffer,1940-,又譯「拉弗爾」、「拉菲爾」等)為主要代表,用「拉弗曲線」(laffer curve)描述稅收與稅率之間的關係,為減稅提供理論依據。

後者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 stuart feldstein,1939- )為代表,提出「費爾德斯坦曲線」(feldstein curve),認為: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條件下,財政赤字的增加會引起資本形成率下降,即財政赤字與資本形成存在替換關係;在保證資本形成率不變的前提下,財政赤字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係。強調要靠資本積累和市場刺激而不是利用**干預來減輕社會弊病,代表作《美國稅收刺激、國民儲蓄與資本積累》。

(4)新自由主義學派(neo-liberali**) 廣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狹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僅指以英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主要陣地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等,故又稱「新奧國學派」、「新維也納學派」、「倫敦-芝加哥學派」和「弗萊堡學派」等。

該學派崇尚個人自由,認為自由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源泉。強調個人無需服從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法治的關鍵在於保證個人自由。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導致權力被濫用,即使權力被思想高尚的人掌握,也會給社會帶來禍患。

主張思想自由,認為思想國家化是「真理的末日」。主張經濟自由和私有制。對於2023年代的大蕭條,認為是由於貨幣供給不足或投資過度造成的,市場能夠自行調節,無需國家干預。

對於1960-2023年代發生的失業和通貨膨脹,認為是由於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使市場機制受到干擾,以及**擴大財政赤字造成的。因此,主張「貨幣非國家化」,由私營銀行提供競爭性貨幣。

(5) 新劍橋凱恩斯學派(neo-cambridge school) 又稱「凱恩斯左派」、「李嘉圖學派」,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joan robinson,1903-1983)。從收入分配角度著手,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投資率,而投資率取決於儲蓄率,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分為工資和利潤兩部分,儲蓄率也分解為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與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兩部分,當利潤佔的比重提高時,整個儲蓄率上升,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增長必然伴隨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既反對新古典綜合派的財政干預政策,也反對自由放任政策,認為前者只強調充分就業,不問就業的具體內容,導致「繁榮中的貧困」;至於後者,則認為市場機制是個效率極差的調節器,2023年代的大危機就證明了它的失敗。

對於貨幣主義者推崇備至的貨幣嗤之以鼻,認為貨幣與產量之間僅存在微弱的聯絡。最後,該學派主張通過稅收和補助來消除社會收入不均等和階級差別等改良主義措施。

(6) 市場非均衡學派(unequilibrium school) 以法國經濟學家貝納西(jean-pascal benassy)等人為代表,認為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經常的。在非均衡條件下,經濟執行遵循「短邊法則」,即由最短缺的一邊來決定經濟變數的取值。現代巨集觀經濟既可能由於總供給不足,導致「新古典失業」,也可能由於總需求不足,導致「凱恩斯失業」,新古典政策和凱恩斯政策都有用。

(7) 新制度學派(neo-system school) 該學派主張研究整個社會制度,實際上囊括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沒有明確的研究物件,也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該派主要有兩個分支,一支以美國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斯(john ken***h galbraith,1908- )和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1898-1987)為代表,主張**干預;另一支以美籍英國經濟學家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10- )為代表,主張自由放任。

加爾佈雷斯2023年出版《經濟學和公共目標》一書提出「二元體系理論」(dual economy system theory),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是由少數大企業組成的計劃體系(planning system)和大量小企業組成的市場體系(marketing system)組成,計劃體系實力雄厚,能支配環境,市場體系則只能受制於環境,**通常偏袒計劃體系,導致市場原則讓位於計劃原則,企業不再追求最大利潤,而代之以穩定和增長。因此,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統統失靈。

主張扶持小企業,抑制大企業,實現收入均等化。希望科技教育界培養一批有新觀念的人進入國會,通過立法施行改革。

繆爾達爾2023年發表《美國的困境:黑人問題與現代民主》一文提出「迴圈累積因果原理」(theory of circular and accumulative causation),認為:社會經濟諸要素之間不是均衡關係,也並非趨於均衡,而是一種迴圈累積運動,「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據此解釋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黑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認為二者互為因果,累積迴圈。後又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貧困落後的原因,提出改良主義政策主張,包括權力結構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教育的改革等。

科斯2023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解釋企業形成的原因,2023年發表《社會成本問題》,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認為一旦假定交易成本為零,則只要產權明晰,無論產權歸誰,都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來消除外在性現象,實現資源最佳配置。

(8) 公共選擇學派(public choice school)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1919-),2023年他與圖洛克(gordon tullock,1922- )合著《同意的計算》一書,從經濟學角度研究**行為,認為:政治家是理性經濟人,旨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政治活動就是許多不同利益集團出於自利動機進行的交易。政治交易通常通過一定的投票規則進行決策,在民主前提下,**的決策會反映「中間投票人」(median voter)的利益,但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決策往往傾向於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而特殊利益集團則會有意識地影響**決策,從中謀取好處,即所謂「尋租」(rent seeking)。

**的職責本來是代表公共利益,彌補市場機制不足,提供公共物品,但由於種種原因,常常導致「**失靈」(government failure)或「公共失靈」(public failure)。因此,對現行民主制度表示懷疑,主張按市場機制思路,完善**規則,防止濫用權力。經濟方面,主張有規則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相機抉擇的政策干預。

業,不需要**干預。

簡明西方經濟學題目西方經濟學題目

1。1 對bai於不同需求的人du採取不同的價zhi格 歧視 能夠增加生產dao者剩餘。2 我覺內得對於 容產品有不同的需求的情況下就可以採取 歧視的做法,基本上顯示生活中也是這樣,什麼東西都有 歧視了,買一送一,買多送多,基本上也都屬於 歧視,而且按照經濟學來講,歧視有助於資源配置。2.這個題目沒...

如何區分東方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定義

所謂 西方經濟學 是中國大陸自己造的詞彙,以示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相區別。這個 東方經濟學 可能是你自己造的詞彙。如果非要有所指的話,那就是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這種題目不能夠用複雜的解決方法回答。只能用總體概括的方法。比如說東方國家的錢就是國家的。而西方的國家的錢是銀行家的。具體的你可以...

西方經濟學(巨集觀)作業,西方經濟學(巨集觀)作業

三ki 1 1 0.8 5 y i ki 5 100 50 250y2 y y 750 250 1000 圖就不做了好伐 四1.實際貨幣供給沒有數字噢?我以前做過這個題 數字是500 就先用500替著好伐 1 聯立 y c i g c 0.8 1 t y t 0.25 i 900 50r g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