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讀什麼樣的「史」,怎樣「讀」

2021-03-19 20:58:37 字數 3251 閱讀 1242

1樓:普美如來

1如果有一定基礎的話(當然是說讀過一些書,不一定是歷史書),讀一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有了興趣,慢慢讀一讀黃先生的其他書籍。讀過黃仁宇先生的書,再去看其他人的,比較不容易中毒。2第二步先看一看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 孟子旁通 原本大學微言 歷史的經驗 亦新亦舊的一代 解決青年問題的我見 老子他說 莊子講記《逍遙遊》 禪宗與道家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 易經雜說 易經系傳別講 部分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太極拳與道功 。。。。。

南懷瑾先生的書雖不是史家專著,但對中國文化精析透究,可以超過一般學者的見識,而且文章風趣幽默,輕鬆讀來,真正達到「明智」的目的,如果直接去看所謂現代一些什麼教材型的史學專著,只會增加一些教材型的知識,思想恐怕還是迷糊。3進行完以上兩步,真可以四海之書,盡在於我,想怎樣讀就怎樣讀了。(當然這是從史學角度,如果從人生綜和方面,則有另一番進度程式了)。。。。。。

2樓:雲默阡開

讀史,看的是兩個,一個是國家,一個是人。

國家,看的事王朝為什麼興起,為什麼滅亡,然後和現在做比較,參考。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讀人,看那些人是怎麼混的,這是一門藝術。

讀國家的呢,你可以看通史啊之類的,這書多的很。歷史教課書也可以看。這類的,主要是編年史,所以像《資治通鑑》就很好了。

讀人,可以挑著看。

文學價值高的,只有《史記》了。

難度大些的,有《春秋》《宋史》《明史》 這幾本不錯。

3樓:韓佳栩

讀史,粗讀,通讀是為了增加見聞,讓自己有點這方面的知識,內涵罷了。精讀,專攻某段史,人物史是為了學智慧,學謀略,前車之鑑罷了。總之記住史的經世作用,這也是我們讀史的唯一意圖。

怎樣讀?唯有思考;讀什麼?唯有正史

4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的史書如《新唐書》、《資治通鑑》比較好。《史記》也是好史料。但是紀傳體有時候會讓人產生時間的錯位,還是推薦同時看編年體通史和紀傳體。中國史這三本就夠了。

如果要看世界史,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是比較好的入門書籍。但是,看史書要注意史學著作也是由人寫的。一個人無論想要怎麼「客觀的」反映歷史,還是由於所屬文化圈的差異,會有一些偏見。

所以史料最好對比來讀,這樣收穫的東西比僅僅只是讀統一風格史料多得多

首先我們要搞明白歷史是什麼,歷史是記錄了人類的過去,也能預示人類未來,歷史就是我們走過的日子,人類對於歷史中智慧的渴求恆古如斯。300萬年前,非洲大陸的重山峻嶺間,一個類人猿直立行走,到四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了甲骨文,用以記錄春種冬藏、男歡女愛和部族戰爭,這就是一條漫長悠遠、光怪陸離、耐人尋味的歷史**之路。唐皇李世民說過「以銅為鑑可以正冠,以史為鑑可知興衰」;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

歷史是世界的昨天,而今天是過去的延續,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世界曾經發生的事,如同我們不能不向往人類的未來。歷史縱有千萬種版本,但是作為過去存在的歷史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識多才能智廣、足智方能多謀,讀史、正史使人聰慧,更使人睿智,從真正的歷史中攝取智慧,關注那些叱吒風雲的豪傑、聰穎靈秀的文士,還是善使權謀,「尖」佞**之徒,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歷史的瞭解,體會蘊藏其中的智慧。

古代埃及有一句名言「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正是說的以古至今的道理「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時間是永恆的,歷史是一條時間的大河,擁有大量史籍的中國人可以從中得到更多歷史的啟迪,而不是通過戲說的電視劇,或者八卦新聞式的「新編歷史」拋開人為的陰霾,去掉時空的面紗,對歷史我們需要的是虔誠和對於真實不斷的探索!

5樓:子倉

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還是別的史書,只要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行。要不就是怡情自娛了

6樓:匿名使用者

讀二十五史,思考歷史名人們怎麼成就事業的。

讀史使人明智 讀詩使人靈秀說明了什麼道理

7樓:匿名使用者

讀史使人明智(學術隨筆)

□宋希仁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讀史要讀出歷史的真實,讀懂歷史發展的規律,進而理性地參與歷史。

讀史使人明智,就是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把理解歷史當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鑰匙。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自覺的。讀史就是人類思考自己過去的活動,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並自覺把握人生的現在和將來。

人類在經歷重大歷史事變之後,總要考察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思考避免重犯歷史錯誤的途徑和方法。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就是以史為鑑認識世事興衰的因緣,也意味著認識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

讀史使人明智,就是在歷史中找出評價的尺度,對過去的人和事作出客觀評價。歷史的評價是無情的,也是客觀的。真假、善惡、美醜,不但有現實的評說,更有歷史的評判。

能評判的歷史當然是人類的真實歷史。真實的歷史,是包含著無數相互聯絡的事件、人物、思想和人類活動的歷程。寫史的人,可能把歷史寫成動人的故事,或是搞成某種前提和意圖下的推論,或者任意編造。

但是,歷史自有其客觀的不容否認和歪曲的事實。歷史之所以能夠評判,就在於它的發展遵循著自身的規律和普遍性原則,因而擁有評判一切的最高權力。這種權力,來自創造歷史的人民。

人民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也是對歷史中的一切人和事作出最後評判的力量。

有歷史學家認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讀史應以現在的眼光、根據現在的問題來看過去。過去是現在的根據,現在包含著過去、預示著將來。

理想的將來產生於充實的現在,現在只有與過去和將來相聯絡才有意義。明智的人既要不忘過去、重視將來,更要全力把握現在、創造將來。因而,讀史既需要解讀往事,又要放眼將來,這樣才能具有更深入、更持久的歷史洞察力。

歷史更替,世事歸真,亦歸正。讀史就要借歷史事實以求其是,一求其真,二求其正。歷史之中有哲學,要從哲學的角度去讀歷史,即從歷史發展的思想和邏輯的角度去認識歷史的興衰進退。

要把歷史當作人類活動的事實去看,更要把歷史當作哲學去讀。歷史過程不是單純的事件過程,而是行動的過程,有其思想的內涵,讀史所要求索的正是這個內在的思想和邏輯。讀史使人明智,哲學則使人沉思。

只有把歷史當作哲學去讀,通過紛亂的事件去把握人類活動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做到讀史以明智。

培根說過的一句名言,有「讀史使人明智」

8樓:匿名使用者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這是培根在隨筆《論求知》,中的經典闡述,

9樓:為什麼

培根在《隨筆錄.論讀書》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說明了什麼道理

讀史使人明智 學術隨筆 宋希仁 讀史使人明智 這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讀史要讀出歷史的真實,讀懂歷史發展的規律,進而理性地參與歷史。讀史使人明智,就是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把理解歷史當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鑰匙。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 自覺的。讀史就是人類思考自己過去的活動,從而更好...

讀史使人明智讀書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

語文使人 認識了孔老夫子 體育使人 認識了姚明劉翔 使人 認識了杰倫gg 美術使人 認識了 達.芬奇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 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 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

關於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作文

朱熹bai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du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zhi 問渠那得清如許 dao?為有源頭專活水來。哲理 以屬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 變化 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 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