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吃春餅的說法從何而來,立春為什麼吃春餅,立春吃春餅的由來

2021-03-20 02:55:08 字數 5196 閱讀 1976

1樓:匿名使用者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

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

"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裡吃。

立春為什麼吃春餅,立春吃春餅的由來

2樓:匿名使用者

春盤是立春飲食的菜盤,是副食,那麼這個節日當然還需要主食,這就是春餅。春餅一般與春盤一起準備。在地方誌中這兩種節物也常常相提並論,並一起稱為「咬春」。

例如河南《汜水縣誌》載:「家治春餅、生菜,謂之咬春。」

春餅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從那時起,春餅就與春盤共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在明代,春餅已經成為朝廷的賜品,《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礱清代的春餅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節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餅也不盡相同。

在北方,春餅是以麥面製作的,以小麵糰擀成薄餅,烙制而成。春餅一般與春盤一起上桌,蘿蔔細絲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餅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載:

「立春日,雜切生菜日春盤,裹以薄餅食之日咬春。」

立春為什麼吃春餅 立春吃春餅的含義

3樓:天枰靜心咒

立春這天,民間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

」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

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

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奩中。」

其實立春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唐朝,也叫「咬春」。由於立春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各種蔬菜發出嫩芽,人們嚐鮮,古人就用麵皮包著時令蔬菜,捲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餅,寓意著五穀豐登,也是春天的象徵,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

立春吃春餅的含義

4樓:完美口感

立春吃春餅生菜等是立春習俗之一,俗稱嚼春、咬春或者嘗春,立春吃春餅有迎春的寓意。

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的薺菜迎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餅薄如蟬翼,這裡記載的是用稀面在1種平鍋上抹一下,即成極薄透明的餅,用來包薺菜餡,然後用油炸出的春捲(又**盤)。春餅、春捲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徵。

5樓:匿名使用者

咬春 簡介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

「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

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裡分格碼放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裡吃.

立春這一日,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衚衕裡吆喝:

「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清人專有《咬春詩》:「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響動牙脣;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髮新.

」可以想像,那時咬春的風俗還是非常濃郁的.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6樓:巫馬恭樊午

春盤是立春飲食的菜盤,是副食,那麼這個節日當然還需要主食,這就是春餅。春餅一般與春盤一起準備。在地方誌中這兩種節物也常常相提並論,並一起稱為「咬春」。

例如河南《汜水縣誌》載:「家治春餅、生菜,謂之咬春。」

春餅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從那時起,春餅就與春盤共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在明代,春餅已經成為朝廷的賜品,《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礱清代的春餅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節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餅也不盡相同。

在北方,春餅是以麥面製作的,以小麵糰擀成薄餅,烙制而成。春餅一般與春盤一起上桌,蘿蔔細絲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餅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載:

「立春日,雜切生菜日春盤,裹以薄餅食之日咬春。」

《新鄉縣誌》載:「以蘿蔔和麵餅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縣誌》載:

「立春設春盤春餅,日嘗春。」山西《臨汾縣誌》:「春盤春餅,間亦有之。

」《陽城縣誌》載「民間茹蘿蔔麵餅,即薦辛,取春生之意也。」山東《城武縣誌》載:立春「吃蘿蔔蔥餅等,謂之咬春。

」在福建蒲城「卷春餅以佐春盤」,而崇明縣的春餅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調鼎集》記載了三種當時作為糕點的春餅,其一:「乾麵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其二:

「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共斬碎,卷春餅,切斷」;其三:「柿餅搗爛,加熟鹹肉、肥條,攤春餅作小卷,切斷」。南方的春餅是今日春捲的前身,其做法是:

將麵粉和水攪成麵糊,攤在平底鍋中以小火烘出薄餅,即是皮子,包餡即是春餅,油炸至金黃色撈出。江南一帶餡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餡春餅。這實際上就是春捲。

馮應京《月令廣義》所描述的春餅是摶菜肉裹食,應該也屬於春捲一類。有的學者認為,這種春餅在江南通稱為春捲,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則用麵粉烙成薄餅,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餅之異。

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餅,在二月二的中和節也吃春餅。在山西立春吃「果餅」,並且與蘿蔔菜共食,《遼州志》說:「民家啖蘿蔔果餅,名目咬春。

」這說明,清代的春餅在不同的地域有著不盡相同的內容,儘管有著相同的意義和共同的起源。

北方立春講究吃春餅有什麼寓意?

7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北方,立春講究吃春餅。最早的春餅是用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會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

立春吃春餅是什麼習俗

為什麼立春吃春餅

8樓:匿名使用者

** 春餅是北京民俗應節食品,又稱薄餅,是一種烙得很薄的麵餅。清《陳檢討集》:"立春日啖春餅,叫做"咬春"。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諺雲:"春打六九頭"。我國早在古代就有立春日試春盤的風俗。杜甫《立春》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老北京人講究立春這一天吃春餅。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炒菜簡單,無非是攤雞蛋、炒菠菜、韭黃炒肉絲、炒豆牙菜、肉末炒粉絲之類,還有醬肘子、薰肘子、大肚兒 、小肚兒、香腸、燒鴨、燻雞、清醬肉、爐肉等熟食。現在人家大都備得齊。

最後別忘了備上一碟甜麵醬、一碟切細的羊角蔥絲。

吃春餅的樂趣一半也在自己動手揭餅、抹醬、取菜、捲餅,然後放口大嚼,很有點返樸歸真 的味道。意思到了,熟菜齊不齊倒在其次。

記得蘇東坡在一首詩中寫道:"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吃了春餅,試了春盤 ,春天也就來了。

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

9樓:匿名使用者

春捲的來歷:清朝的金門人蔡謙有次受皇上刁難,要兩手同時書寫。看丈夫沒法吃飯,蔡謙的妻子便迅速用麵皮裹好各式菜直接塞入丈夫口中,這就是「春捲」。

春捲的來歷二: 春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

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

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游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樑錄》中這樣描述:「常熟餈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

」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

」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捲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捲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10樓:芸芸小兔兔

立春吃春餅 每年立春日,大部分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

11樓:匿名使用者

簡明扼要的講就是都有一個春字

12樓:諸葛耕順容綾

2月4日上午12點33分,立春。瀋陽市民在春餅店「咬春」。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之為春天。而在中國,北方人要在立春這天吃春餅。立春也是代表新的一年開始。

每逢立春日,人們食春餅、春菜以示慶祝,很多地方還舉行「祭春牛」活動。民俗

為什麼立春吃春餅,解惑 為什麼立春要吃春餅

春餅是北京民俗應節食品,又稱薄餅,是一種烙得很薄的麵餅。清 陳檢討集 立春日啖春餅,叫做 咬春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 咬春 諺雲 春打六九頭 我國早在古代就有立春日試春盤的風俗。杜甫 立春 詩云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唐 四時寶鏡 記載 立春,食蘆 春餅 生菜,號 菜盤 可見...

古代錢幣為什麼會有味道,銅臭味從何而來

古錢幣主要物質是銅的合金鑄成的,在經過慢長的氧化過程中生成硫酸銅或鹼式銅,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銅鏽,難聞的氣味,人們稱是銅臭。因為銅錢在地下埋藏時受地下酸鹼性性土質的腐蝕後會形成較厚的氧化層,出土後遇到空氣中的氧離子就會形成臭氧的問道俗稱為 銅臭味 銅臭 一詞,出自 後漢書 崔實傳 人們用 銅臭 一詞來...

為什麼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此典故從何而來

此典故出自於 孟子 魚,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 魚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義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話,我寧願失去生命,以全大義。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