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一是指心理學中的個性,二是社會學裡的品格這話是誰說的

2021-03-22 21:12:28 字數 6345 閱讀 2917

1樓:小鈴鐺

是弗洛伊德說的。

"人格"一詞可做兩種解釋:一是心理學裡的個性,主要指氣質和性格。二是社會學裡的品格。

前者是個體的差異,即人格的個性特徵。但兩者又密不可分,很難區別人格的個性特徵和品格特徵。教師的人格,即體現著教師之間的個性差異,諸如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穩定的態度、積極的興趣、剛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

人格心理學為心理學的分支之一,可簡單定義為研究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學。「personality」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不單包括性格,還包括信念、自我觀念等等。

什麼叫做合格的老師?

2樓:匿名使用者

1、具有人格魅力。

"人格"一詞可做兩種解釋:一是心理學裡的個性,主要指氣質和性格。二是社會學裡的品格。

前者是個體的差異,即人格的個性特徵。但兩者又密不可分,很難區別人格的個性特徵和品格特徵。教師的人格,即體現著教師之間的個性差異,諸如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穩定的態度、積極的興趣、剛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

這些因素在不同教師身上的不同結合,使教師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是社會關係和道德關係在教師個人身上的內在表現,它反映在為人處事的道德風尚上,體現在教學風格中,體現在德育的環境裡。

當代教育學者林崇德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人格個性特徵的界定是:

(1)熱忱關懷(2)真誠坦率(3)胸懷寬闊(4)作風民主(5)客觀公正(6)自信自強(7)耐心自制(8)堅韌果斷(9)熱愛教育事業

2、有廣博的學識水平

教師的知識結構表現在本體性知識:指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如語文、數學、物理等。

文化知識:指文理交融的廣博的文化知識,至少除了本體知識要有一技之長,如擅長創作,愛好詩詞、音、體、美特長等。一位教師,除了本體知識外的廣博知識,對於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有與本體性知識同等重要的意義。

實踐知識: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也就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

條件性知識:指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這種知識是廣大教師所缺乏的,也是在教改實踐中特別強調的。條件性知識是一個教師成功教學的重要保障。

在我們的"學習與發展"理論中,第一條指導思想是:"兒童、青少年的發展規律是教育實踐和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在研究中,把教師的條件性知識具體化為三個方面,即學生身心發展知識,教與學知識和學生成績評價的知識,教師必須把學科知識"心理學化"以便學生能理解。

3、有崇高的師愛

師愛是最聖潔、最無私、最偉大的愛。因為師愛不僅僅是母愛,它博大、理智與奉獻。師愛具有未來意識,是事業愛和教育愛。

"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高爾基道出了親而顯愛、愛而取信、信而樹威的教育訣竅。正可謂"親其師,信其道",師愛是父母之愛,手足之情的高層次延伸。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孩子是神。"所以師愛是神聖的愛。

師愛的實質是對情商水平的考證。高水平的情商+正常的智商=成功。師愛不是簡單的感情投資,它是赤誠、智慧、方法、品味、能力、技巧、學識的濃縮。

因人施愛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父母的逆愛中長大的孩子,需要填補家教的空白,因為比身教更重要的是家風。教師應教孩子去愛別人,走出唯我獨尊,懂得什麼是關心?

什麼是公平?這是一種思想愛。(2)父母離異的孩子,需要填補情感的空白。

教師應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走進孩子們的情感世界,這是父母之愛。(3)貧困家庭的孩子,需要經濟資助,教師可通過多渠道,依靠學校、社會也包括我們自身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這是人間自有真情的社會愛。(4)學習優秀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被自己擊敗的孩子,他們好勝也最虛榮,受挫的承受力最差。

教師要教會他們戰勝自我,坦然面對榮辱,幫助他們分析人生與成敗的關係,挑戰人生不代表永遠成功,感受人生之意義很重要,這是導師的愛,或叫作人師之愛。(5)養成習慣差的孩子,也叫"差生"。他們又淘氣、又重情,既應有思想導向,又要有制度約束,教他們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識,培養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給他們以嚴慈相濟的愛。

(6)性情內向孤僻的孩子,需要給他一份晴朗心情,教他們懂得張揚個性思維的同時要從眾。面對這些學生,教師應做心理醫生,這是醫生的愛。林崇德說:

"我和所有的優秀教師一樣,同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失去對學生的愛,教師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樂趣,教師的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僅提高眼前的教育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和成才,即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個性)的形成、職業的選擇,人生道路的轉變,甚至會影響其畢業。"所以師愛是師德之魂。

"真情兮,煦煦春風勝母愛;師魂兮,浩蕩日月齊放彩。"

4、高度的服務意識

高度的服務意識即無私的奉獻精神,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即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事實上新的經濟道德體系表現在於"公平"。

但是某種意義上似乎"公平"不屬於教育工作者。我們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廢寢忘食、苦口婆心,經歷著訴不完的艱辛,履行著道不盡的忠誠,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下一代,是人不是機器。我們從事的職業是功德無量的事業,不是飯碗。

3樓:匿名使用者

知識淵博~有自己的能力傳授學生知識~能明白學生心理再想什麼~

心理學上說的人格什麼定義?

4樓:有種慵懶叫

1、層次性定義。強調人格組織的層次性,認為人格是個體具有的一種系統性的心理動力結構。儘管把人格視作一個「系統」,嚴格意義上說只是對人的行為在大量觀察基礎上做出的一種假設,但假設歷來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正如法國科學家彭加勒指出:「沒有假設,科學永遠也不能前進一步。」

2、毫無疑問,把人格界定為個體的系統性的心理結構,相對於只從某一視角認識人格,是一個有意義的突破,更能接近反映人格的本意。受貝塔朗菲系統論的啟示,一些心理學家認識到,人格是互相聯絡、相互依存的各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

3、如認為「人格互動結合的行為系統的動力組織」,「人格是個人經由社會化獲得的整體」,「人格是個體有遺傳和環境所決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行為模式的綜合。」諸如此類的觀點都表明人格不是某些特質雜亂無章的偶然集合,而是一種具有整體性的系統。這種人格理論中,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步人格結構論被認為最具代表性。

4、但是,弗洛伊德在論證人格形成動力時,過分強調非理性的潛意識的力量如性本能的衝動,而輕視人的理性的作用,這一點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夏軍在他的《非理性世界》一書中有針對性地指出:「人格是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相互契合的主體結構,這種結構在精神上表現為理性與非理性的雙重性。

5、羅列式定義。將人格看作個人所有屬性的綜合,把人格看成「人的自然」,諸如:需要、慾望、動機、興趣、氣質、能力、個性等等。

因而認為人格是一箇中性概念,對人格研究應當採取冷靜的客觀的自然科學的態度,對人格評價應當不做道德價值判斷,而只是描述「是否正常」、「是否健康」,這種人格觀念曾一度在西方心理學界達到相當程度的共識。

6、卡爾生就此這樣評說:「如此的人格認識雖然能保持客觀性,並避免了與倫理學等研究的重複,但容易忽視活生生的人。」卡爾生的這句話明確指出了這種人格理論的片面性。

活生生的人是必定具有社會屬性的,必然會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因此,即使是「人的自然」的人格特徵一旦與社會生活和社會時間相聯絡,就具有道德評價的意義,就不可能是中性的。

7、區別性定義。認定人格即個性,是表現為人與其他人相區別的特質上的個別差異。「人格是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並保持恆定的具有特徵性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

」「人格是能加以測量的個體差異的所有相對持久的維度的總和。」

8、林德採荷文 2023年曾撰文指出:「人格是特徵的一種組織,它存在與自己而區別與他人。」英國心理學家卡特爾認為,所有的個體都共同具有一些影響其行為的內在的人格因素。

他把這些人格因素稱為根源特質。

9、適應性定義。認為人格是人對環境的獨特的適應,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適應方式就是人格。奧爾波特在對前人概念加以比較與歸納之後,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定義:

「人格是個體在心理、物力系統中的動力組織,這個動力組織決定人對環境順應的獨特性。」奧爾波特的上述定義在某種程度上被當作現代心理學中習慣用法的綜合。

10、臺灣學者楊國樞與奧爾波特有相近的觀點。他認為:「人格是個體與其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身心組織,而這已變動緩慢的組織是個體適應環境時,在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念、氣質、性向、外形及生理等方面,各有其不同於其它個體之處。

」11、艾森克也認為:「人格乃是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和體格的相對穩定而持久的組織,它決定著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型。」這種人格觀念揭示了人格與客觀環境的關係。

12、說到底,人格是人的本質的具體化和個性化,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社會關係和個體的社會實踐,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社會歷史條件,總之離不開一定的環境。因此,把人格看作是個體對環境獨特的適應性從一個角度闡明瞭人格的要義。

任何人格都具有理性的一面,也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在一般情況下,在人和人格中,理性佔有主導地位。」弗洛伊德的**榮格也發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塔強調「道德良心繫統」的作用,認為興趣、信念、信仰、理想、世界觀(包括人生觀、價值觀)是重要的人格動力要素。

讀書筆記,急!

5樓:a靜

那麼多文章啊,你著題目也太沒個準了吧 ,要做什麼用啊?!

作者認為 造成劉宇飛之死的是援助者她認為 援助者是一施捨與恩典的態度資助劉宇飛的

這裡撇開劉宇飛的個人因素不說因為他只是個受傷的孩子而已(而且 作者也沒有提及劉宇飛的因素)

造成悲劇的罪魁當然是肇事者那個逃串的司機 事情已經發生 天無絕人之路

"遙遠的地方 有位好心的人 得知他的故事 要資助他上學

對於資助者的態度是何種我不知道 更不敢去妄自揣測\ 既然作者是從其朋友那裡得知那麼我也只能從其隻言片語中胡思亂想了

倘若我們做為資助者 瞭解男孩的故事後 恐怕很難以施捨與恩典的目的去支援他去上學後文會有提示

而是為了因為故事的感動去幫助他這麼 那位資助者的出發點是好的 也是對的

出發點如果是對的但方式運用不當 往往會事與願違 反而做了錯事兒

接下來要看他的方式了

在男孩每次考試都不理想心情沮喪之際

"捐助人又給他匯來一筆錢 隨錢寄來的 還有一封信 信中寫滿鼓勵他的話 並承諾 若他能考上重點大學 他將繼續資助他直到他大學畢業"

作者用到"鼓勵"二字說明什麼呢 說明資助者並沒有站在所謂施捨與恩典的角度上對其不理想的成績進行冷嘲熱諷 而是安慰 鼓勵 全無所謂"不良動機

至於承諾他上名牌之事 相信每位資助者都會這樣寄予期望 因為從劉宇飛的情況來看他曾經成績優異 有潛力 並非資助者不顧現實

他如果考不上大學 他和他殘存的家庭將毫無出路

資助者並沒有觸及其敏感的地方用詞及語氣和態度都是得當的

所以 資助者的方式也沒有錯

孩子終究是走了 除了肇事者和資助人 還有誰是造成悲劇的客觀因素呢

老師和家長

再看看老師和他爸爸的表現吧

他的家庭監護人和學校監護人

班主任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以後你要加倍努力用優異的成績報答這個好心人"

父親喜極而泣,他說孩子 你要好好讀書 不能枉費了人家一片好心"

孩子畢竟是孩子主觀思想容易受大人的引導/誤導 有些事情只能由孩子自己去理解 去領悟 捐助這事更是這樣

如果大人不去把話挑明資助本會被孩子轉化為動力 可窗戶紙被捅破了 起初孩子並不覺得可到後來 就在潛意識裡 變成了壓力了

(注意的是 是時資助者並沒有提出任何期望 期望是在劉宇飛考試不利的情況下提出來用做激勵的)

"我 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他" 學習的目的變了質

至於為什麼他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如人意 很簡單 上面就是原因

一錯 不能再錯錯加錯 無可改了

老師看他的眼神 越開越失望 "

"父親雖沒有責備他 但那心痛的樣子 讓他過目不忘"

做為老師與家長對待這個孩子 為什麼總是用大人的視角去看他 為什麼總從外界施加無形的壓力

眼神能殺人 殺死人的心親人失望的樣子讓人最痛

如果 此時有人能夠走進他的內心去疏導 在心理上給予適時的輔導 接下來的 就.......

由於捐助人的有一封信注意 作者主觀認為 "這封信 如一塊巨石 沉沉地壓在他心上"要知道是誰把希望變成石頭

他開始對"老師的提問答非所問 " 最後 :找他談話 告戒他 不要拿捐助人的錢開玩笑"

此話出自師之口多少有些恨鐵不成鋼 但未免太重了!

最後 18歲的季節 畫上了生命的句號......

事情的起因 我們誰也不能挽回別無選擇 幸而有捐助者的資助 若他三人能將此次機遇處理得當那麼又會是個什麼樣的美好故事

孩子的不成熟 家長和老師的"及時"誤導

錯能在捐助人嗎?千里之外的他除了提供資金 而身邊的人 為什麼不能提供好的心理支援???

大家是不是絕得我僅從一篇文章裡挑著句字編成一篇挑刺的文章 有些不具有說服力是片面的

呵呵 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請你再肯定一下!

定了沒?

哈哈 作者何嘗不是另個我呢? 她也只是聽的轉述 我們誰也沒有去認真的瞭解 調查 怎麼能忘下結論

更何況是有些質疑某些人的味道的文章!

我們都錯了!

沒了,也不知道你滿不滿意,做個參考吧~下次問問題的時候要說詳細點,要不然,這題目讓人看了暈額,呵呵

我的手機是OPPO卡一是移動,卡二是電信,為什麼電信卡打不出去電話

您好,您的機型是什麼呢 如果是移動定製版的,是無法電信卡的 您可以在設定 關於手機來檢視手機的版本 1 檢查手機 卡餘額是否足夠,或更換sim卡,排查是否sim異常 2 手機設定 關於手機 狀態資訊 sim卡狀態 訊號強度,檢視下訊號強度,更換時間地點聯絡人,排除網路問題 3 可更換下環境或開啟飛航...

心理學中對人類的男女間情感是怎樣解釋

心理學中對人類男女情感的解釋 所謂人性,就是 情感 利益 一個人喜歡另一個人,可能沒有任何原因,傻子式地喜歡 也可能是因為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理性地喜歡。大多數的喜歡都介於二者之間。男女情感,只是人類全部情感的一部分,更是人性中的一小部分。所以,純粹從情感角度去解釋男女關係,一定會處處碰壁。真正決...

我是一名大二的心理學的學生,大一迷茫,大二還是覺得很迷茫

每個人復都有選擇自己生活制的權利,你不喜歡目前的專業,bai不du想考研,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不zhi過既然對現狀不滿dao就應該自己想辦法做出改變。如果一方面對現狀不滿,一方面又放縱自己沉溺在迷茫之中,那麼我只能說你是一個懶惰的懦夫。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美好,但人之為人就在於我們能掙扎著努力為自己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