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關於孔子的資料

2021-05-21 18:18:23 字數 5503 閱讀 1507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為宋國貴族,因政治動亂遷居魯國,世為魯人。父親名絕,字叔,曾任魯國下級武官,為當時著名武士。

孔子自幼好學,自謂「十五而志於學。」少年時學過一些藝能,「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青年時作過看管倉庫、牛羊的小官。

三十歲左右時,學問已相當成熟,但按當時的階級狀況,他還不能越過貴族等級的限制有所建樹,於是就開闢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用自己學習所得,去培養聞道濟世的優秀人才。

中年時節孔子名聲很盛,曾一度出任過魯國的司寇。後有感於魯定公君臣不勤於朝政,便率**離開魯國,開始了為宣傳自己學說,實現政治抱負的周遊列國的艱辛歷程。在遊歷中,師徒曾數次催難,每臨此時,孔子一直以高尚的情操和強烈的社會使命感鼓舞著**。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傳說死前孔子已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將熄滅,他歌吟道:「泰山其頹乎!

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在平靜泰然中走完了其坎坷多難而又不屈不撓的一生。

2樓:緩緩夜笙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論語篇目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係,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學而第一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蹟、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們**求學為道的言論,**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擴充套件資料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

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

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3樓:home好人一個

1、孔子(前551~前479)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3、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4、孔子對古代檔案事業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他對歷代文書檔案材料的蒐集、整理和利用上,其有形成果就是「六經」。 「六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和《春秋》等6部儒家經典著作,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

5、孔子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之美,不**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4樓:霓脦那些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創始人。

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論五行思想(仁義禮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影響

孔子與中華文化

孔子雖為諸子之一,但「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本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黃老之術而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恢復六經的正統地位,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

邵雍指出,「孔子贊《易》自羲、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

自羲、軒而下,祖三皇也;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孫五伯也。」,這就是說,孔子整理「六經」,對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來文化的進行綜合,所謂集大成也。

國學大師柳翼謀以孔子為「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錢穆亦認為「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聖人。

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程序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宋儒朱熹曾嘆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孔子與世界

孔子學說在中國周邊地區,如:朝鮮半島(漢代傳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傳承)等地,都有及於深遠的精神影響,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

祭孔

歷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漢高祖始。《漢書·高帝紀》:「過魯,以太牢祠孔子。

」而學校祀孔,自明帝始。《後漢書·禮儀志》:「永平二年,……養三老五更於辟雍;郡、縣、道行鄉飲酒禮於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

」《文獻通考》:「貞觀二年,停祭周公,升孔子為先聖」。蓋自漢以來,雖已舉國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廟奉祀,近於宗教性質者,乃由人心漸演漸深,踵事增華之故,初非孔子欲創立一教,亦非僅一二帝王或學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

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廟進行祭孔的活動。從2023年開始,在臺灣,孔子的生日被定為教師節。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祭孔活動興起。

0000000000

有關孔子的資料

5樓:小蘋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為宋國貴族,因政治動亂遷居魯國,世為魯人。父親名絕,字叔,曾任魯國下級武官,為當時著名武士。

孔子自幼好學,自謂「十五而志於學。」少年時學過一些藝能,「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

青年時作過看管倉庫、牛羊的小官。三十歲左右時,學問已相當成熟,但按當時的階級狀況,他還不能越過貴族等級的限制有所建樹,於是就開闢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用自己學習所得,去培養聞道濟世的優秀人才。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張

孔子對於周禮,推崇備至,曾言「吾從周」。但他的這種繼承是以改革為前提的。他對周禮的態度,一是不廢棄周禮,而在周禮的基礎上加以「損益,二是適可而止,也就是要做到「中庸」。

這種態度固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作為改革者,孔子思想的主流還是順應歷史發展,閃耀著奪目光輝的。

孔子的仁愛思想主張

子所述的「仁」則是包括政治、倫理、價值準則和道德追求等社會生活中非常廣闊的範圍。在篇幅僅萬餘字的《論語》中,孔子對「仁」的表述就有百次之多,但其核心是「仁者愛人」。如樊遲問仁,子日:

「愛人。」

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日: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這裡,孔子雖然沒有對仁下過明確的定義,但「愛人」一語,可以作為對仁的簡要概述。愛人就是對別人有同情心,有關心他人的真實感情,並在一定時期,可以「殺身成仁」。

而「克己復禮」,也包含著利他行為,達到這種境地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道德思想主張

從仁愛的精神出發,孔子主張在政治生活中貫徹道德原則。換言之,即使政治行為道德化。孔子的這種「德內政」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對於統治之道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力,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就是說,用強制的方法只能使民畏懼而不敢犯罪,但卻消除不了犯罪的動機。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就可消除犯罪的動機.由此,他主張統治者對民要施以「富民」、「惠民」之策,同時要避免貧富過分懸殊。

對於**,他曾發出過「苛政猛於虎也」的感嘆。

關於《孔子》的,關於《孔子》的資料。

恩 你這樣多聚了?死了夜不是羊 烈火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針織衫女鞋之都計劃表示不服不行 型材灬糾結了?與你?弓箭手守家的麼我給你拿著用吧!石頭剪刀布吧寶貝生氣 有關孔子的資料 關於孔子的資料50字 孔子 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闕里 今山東曲阜東南 人,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

關於孔子的,關於孔子的資料

孔子 前551 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 史記 孔子世家 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 史記 未記,按 穀梁傳 所記 十月庚子孔子 生 換算為當今之公曆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

關於水的孔子名言孔子說的關於水的名言

1 子貢問曰 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 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 所及者生,似仁。說苑 雜言 譯文 子貢向孔子發問說 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是為什麼?孔子說 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與各種生物而彷彿無為,好像德 它流動起來向著低下的地方,彎彎曲曲一定遵循流動的規律,好象義 它浩浩蕩蕩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