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來闡述英國的崛起

2021-05-22 20:12:47 字數 3871 閱讀 8673

1樓:匿名使用者

英國近代以來的崛起和強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結構性和制度

性支撐。近代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國家,應該被看作是英國貢獻給現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創新。近代英國正是通過憲政

體制創新引領時代潮流,並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崛起時人口不過2000多萬。英國先是在2023年消

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並且,隨著憲

政體制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英國日漸成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新技術開始不斷湧現。2023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2023年阿克萊特

發明了水力紡織機,2023年克萊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織機,2023年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紡織機,等等。而代表經濟自由放任和市場經濟成熟理論

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正是在2023年出版的。英國長達幾百年的興盛史,充分證明憲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可以說,

英國所走過的憲政之路是成功的,經驗是可貴的,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更好地認識近代英國的崛起,

有助於提供線索,抓住根本。就其深遠意義而言,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不僅是國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憲政

國家都是效仿英國憲政體制而走上憲政道路的。

憲政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係問題無疑是當今中國理論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而二者之間確實存在一些規律性聯絡。中國百年來憲政程序受阻

,其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的缺乏、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缺乏有效的平衡和相互尊重。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

濟的確立和推進,中國的社會利益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私人財產權利已經人憲,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從而為我國的憲政

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基礎和背景根基。當然,憲政在中國的實現,也離不開我們的理性自覺推動。這就需要對西方憲政的生成加

強研究以豐富我們對憲政的認識。事實上,對憲政的認識和了解本身就是我們憲政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和發

展進行歷史考察,可以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變遷時期制度變革、演進的機理提供一些借鑑和參照。我們在強調各國現代化的多樣性、各民族

發展的獨特性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現代化所內涵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規律。儘管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各異,但只要採取民族國

家的組織形式,奉行利益導向的市場經濟,採用形式理性的非人格化官僚管理體制,那麼社會治理就必然選擇法治和憲政。在當下中國,隨著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憲法、憲政問題日益成為政治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並且在日益推進的依法治國政治體制改革中得到了

清晰體現。毋庸諱言,現代政治體制與憲法、憲政有著直接聯絡,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就是憲政問題。為此,對

憲政主義進行追根溯源,以便為我們的憲政發展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理論儲備,就顯得極為必要。英國是憲政「母國」,當然也就成為憲政研究

躲不開、繞不過的重要一環。對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發展的動因、過程和特徵給予歷史性的考察與思索,並上升到規律性認識,對於正在大力

發展市場經濟和正在走向憲政的中國有著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當然,我們更多地是要從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和發展中尋求經驗而非樣板

2樓:匿名使用者

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在2023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大獲全勝,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臺。從中世紀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制成為關鍵的一環。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

但是,接下來的國王查理一世卻因為堅信君權神授,違背了英國早在13世紀時由《大憲章》所確定的國王必須遵守法律的原則,和議會之間進行了一場為時四年的內戰,戰敗後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最終,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

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為英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這個島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

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佈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的景象。

當牛頓發現了宇宙執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援下,推行自由**,拓展全球市場。

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此期間,英國打敗了強鄰法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

英國崛起 (25分)材料一 「英國崛起的程序是從16世紀開始的,直到19世紀,每個世紀都有其突出特徵,使近

3樓:手機使用者

(1)新航路開闢,使得英國成為世界商路和**中心;民族國家和君主**的形成,在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4分)。

(2)政治:英國發生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議會至上原則(4分);思想:霍布斯提出國家學說(1分),洛克提出分權學說(1分)。

(3)參***:

(1) 答案示例一:「英國模式」具有普遍性,英國模式所體現的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適用於對於任何國家(或地區)的近代工業化的研究。歐美其他國家以及日本在英國工業革命影響下開始本國的工業革命,向工業社會過渡;印度等殖民地在英國的影響下,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向近代社會過渡;19世紀後期,在外國近代工業在示範作用下,中國的洋務運動從外國輸入機器開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促使中國經濟轉型,英國模式在中國近代工業化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綜上所述,英國模式具有普遍性。

拓展昇華:強調「英國模式」的特殊性,也就是強調不同文明的共生與並存,世界文明發展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試題分析:

推動16世紀英國社會和經濟變動的有利因素主要是以時間為切入點,找到16世紀英國社會和經濟的方面有積極作用的歷史事件。主要是新航路開闢、民族國家和君主**的形成。

以17世紀的英國為切入點說明其改造,政治方面的改造是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議會至上原則,思想方面是霍布斯提出國家學說、洛克提出分權學說。

本類題旨在真正的選撥出具有歷史學科素養的學生。該類題的一般解題思路是:概括材料觀點和資訊,對材料觀點進行正確或錯誤的判斷,然後結合教材提供的歷史事實進行例證式的分析和評價,或者是對材料裡某種觀點的個性認識。

同時建議學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裡的資訊還是教材的資訊作為說明的依據。最後學生一定要注意括號內的具體要求,是一個觀點還是多個觀點的評析。

就本題而言,首先應該根據材料概括出觀點具體是什麼,主要有兩個觀點:「英國模式」具有普遍意義、「英國模式」具有特殊性。然後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具體闡述即可。

學生做此類題一定要將史實和觀點結合緊密,不可簡單一筆帶過,一定要有嚴密的邏輯推理。

二戰後的英國.想要詳細的回答,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4樓:匿名使用者

樓層: 1

戰後初期,德、日、意戰敗而不再是國際舞臺上的主角;由於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反法西斯盟國成為左右國際局勢力量,但勝利的盟國由於戰爭的影響,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力量消長。在資本主義世界中,西歐各國的力量普遍削弱。

英國雖然獲得了戰勝國的桂冠,卻輸盡了財富,它在戰爭中損失兵力120萬,消耗大量資金,外貿瀕於停頓,**儲備幾乎枯竭,海外投資也大部分變賣。戰爭結束債臺高築。難怪丘吉爾在2023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就已意識到「英國是一個多麼小的國家」。

他曾這樣描繪:「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實際上二戰後的英法已降到二流國家的地位。

二戰後的英法不僅不能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歐洲和世界舞臺上指手畫腳,而且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都不得不依附於美國,唯美國馬首是瞻。

三農指哪三方面

所謂 三農 問題,是指農業 農村 農民這三個問題。退耕還林政策 一 退耕還林的範圍 退耕還林指水土流失嚴重和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其標準是 山區 丘陵區 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 坡度在6度以上 農民已經承包或延包的坡耕地 平原區 風沙危害嚴重 糧食產量低而不穩 農民已經承包的沙化耕...

簡單點講一下紅三方面軍去哪了,紅三方面軍最後去哪了?

因為 同志主動提議三軍團和一軍團合編為紅一方面軍,放棄了單獨擴編為紅三方面軍的計劃,遂造成了缺編。中國工農紅軍由軍發展到方面軍,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1930年1月以前,沒有統一編制紅軍的計劃。那時,認為 目前中國,只有朱毛及 的部隊可以稱為紅軍,其餘如 等都不能叫做紅軍 只能算作游擊隊 中共六屆...

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方面分析為什麼日本能夠創造出二戰後經濟發展的神話

第一,日本戰前就是發達國家,有一流的基礎,人才技術等,所以起點高,有爆發的基礎。第二,跟美國地緣政治需要關係很大,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影響!美國成了事實上的保護國,軍事上被美國牢牢控制。所以美國可以大膽放心的用馬歇爾計劃之類的援助他們。第三,戰後日本軍費開支受限,因此在二戰後美蘇爭霸時期,相對於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