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說的語言我們現代人能聽得懂嗎?若是聽不懂,為什麼他們留下的大多數古詩我們用普通話讀起來仍是

2021-03-29 06:32:47 字數 6392 閱讀 5186

1樓:飛雪

雖然仍舊押韻,但和古代還是不同的,古人語音更像現在南方方言,何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差別很大,要是用方言,哪怕是北方方言讀古詩,其實更有韻味

至於用普通話讀古詩仍舊大體押韻,那是因為讀音變化是整體的,

比如以前翁讀 ong音,那基本所有翁、嗡、甕、蓊,滃,都是ong音,就押韻了,只是陰平陽平,也就是音調不同罷了,現在全讀weng音,當然還是押韻的,其他的變化也都類似,所以還是押韻的

2樓:變細雨

古代和現在語言除了語音之外,最大的區別,是尊稱敬稱。

例如在古代唐朝,稱呼父親是:阿爺、阿耶、阿父,還有一個讓現代人無比凌亂的大人。

再有就是女子的自稱"兒、奴"

男子多自稱為"某、吾"

皇帝除過正式場合稱呼朕外,一般多是自稱我。

下人自稱是『小的』。皇子一般封王的稱呼大王。沒有分封的也可稱阿郎之類。太子親切的可稱呼郎君。

還有子女稱呼皇帝的父親為父親是書面的,一般和平常百姓一樣,稱呼阿爺(唐宋爺是指父親),叫阿爹也行。父皇是想當然的稱呼,唐朝沒有的。對於母親是皇后,自然是阿孃,有時也可叫娘娘。

而非指妃嬪。唐朝還有一稱呼,子女可以叫父親為哥哥,母親為姐姐(多用於生母,而非嫡母。當然有時也能叫嫡母姐姐。

)庶子女一般稱呼嫡母為阿孃,阿母等,生母用姨娘或者姨母的多。

在外出的時候,見到女子叫娘子便是,見到年齡小的叫小娘子。不要隨便叫小姐。唐朝沒有這一稱呼。此稱撥出現在宋代中葉以後,用於賤稱,最初指的宮婢,後來指妓女。

見到男子叫大郎就是。

見到熟悉的男子,可根據家裡排行叫。例如李三郎。王七郎。

見到女叫劉十一娘或者劉十一姐。等等。

還有唐朝時候。兄弟姐妹只見的稱呼也不一樣。

如果你在家中男子排行老大。而之後的弟弟妹妹。可以這樣叫。叫二弟不能叫二弟,而是叫二哥。三弟叫三哥。同樣,姊妹叫二姐,三姐。兄弟姐妹稱呼只算排序。

3樓:神木小云

我來給你解釋:唐朝人說的話我們現在多半是聽不懂的 好在文字是不變的 才得以傳承 我們國家現在的普通話其實是北方少數民族融合後的口音為基礎的 而廣東話其實才是古代口音的原型 至於押韻 那就更好解釋 大部分字的讀法是沒有變化的 但是變化的也很多 舉幾個例子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首絕句 根據平仄的要求 應該是 124句押韻 但是 斜(xie)明顯不押韻 因為古代讀(sia)

還有變化最大的 :元好問的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wu) 直教生死相許(xu) 本來是押韻的 現在不行 因為以前這個韻母都讀(iu)

不知道說清楚了沒有

4樓:序日

這個怎麼說呢。。。唐朝人說的話我估計你是聽不懂的,但是文字保留了下來。而語音的演變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比如,語音規律主要是以下四條:

1,平分陰陽與平送仄不送

灘(tān):他幹切。徒(tú):同都切。

2,濁上變去與平送仄不送

皁(zào):昨早切。杜(dù):徒古切。

3,次濁入聲變去聲

樂(lè):盧則切

4,全濁入聲變陽平與平送仄不送

族(zú):昨木切

鄙人才疏學淺,只能解釋這麼多了。。。

5樓:塵則木

聽不懂 現在有一部分也不押韻啊 例如斜有時候讀作xia就是為了押韻

6樓:墨視落羽

語音和字形是不斷變化的,甲骨文簡化成現在的漢字,不同時代的官方讀音也不同。不過據說唐朝口音像現在的粵語,網上有粵語讀的古詩文,很有感覺!

7樓:泰尼

那很正常,他們知道字的發音啊,古人很聰明的,並且,語言是慢慢演變過來的,所以是聽不懂的

8樓:free春花秋韻

能。因為口頭語言變化不大。

唐朝人說的話我們現代人能聽得懂嗎?若是完全聽不懂為什麼他們留下的大多數古詩我們用普通話讀起來仍是... 20

9樓:

古詩不一定都是押韻的 作詩主要是要有意境和水墨畫差不多

現在有個論調就是說粵語是最有古風古意的

所以說唐詩宋詞用粵語讀是最有意味的

10樓:

大部分的話應該是能聽懂的。但當時唐朝的都城在長安、也就是今陝西西安,所以說應該是以陝西方言為主的。估計還會有一些書面文言文的內容,這個可以聽下書評的方式。

至於押韻,普通話和陝西方言是很類似的,所以大多數古詩用普通話讀起來仍是壓韻的。

11樓:

我們現在讀起來還是押韻的不就代表我們現在和以前說話的語音基本還是一致嗎?

12樓:

不太一樣,當時人具體說什麼話現在也不是特別清楚,不過肯定是當時的方言,據說當時的官話是粵語,因為其實當時的中原人是後來遷移到南方去的,現在在南方罷了

13樓:

我們老師告訴我們,每個朝代說的話都是方言,而普通話卻是近代的,如果你會白話,那麼請你用白話吟誦一下故事吧!注意平長仄短

14樓:愛情誰遇而安

口語變化不大,古代和現代文字及變化主要是書面語,從繁體到簡體,繁體中還包括很多字型。唐朝有些字現代人也能看懂,那時文字在本國是統一的,後來變化也不是很明顯。總而言之,古代大白話還是聽的懂的。

15樓:迷失在旅途之外

也不完全是押韻。例如:潦倒新停濁酒杯(bai四聲)。而且很多古代詩,在現代都給修正過了。說白了,我們現在讀的詩,不是原文。

16樓:我是114同學丶

好刁鑽的問題。

我猜,發音雖改,但平仄未變把

17樓:吃番茄的大蘋果

古代漢語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先秦時代傳下來的書面語,這個書面語包括先秦的一些文獻文章,以及後人對這些文章模仿而作的文章,還有就是從唐朝以後的古白話,這個基本上是和現代差不多,可以聽懂。

18樓:願慕曇花一現

當時書面的文字書寫方式和口語的講話方式是完全不同,在同一個地方假設回到古代,口語可以毫無阻礙的聽明白,但書中文字你就可能看不明白了,特別是春秋戰國,光字型都是大篆,小篆等,你怎麼讀,且當時中國有多種字型並存。

19樓:匿名使用者

寫詩是從字義出發的,不管用什麼方言讀,你體會的都是詩的含義,和口音關係不大。就象毛詩,你可以用湖南話讀,也可以用國語讀,都能體會到詩的意義。所以我想不必糾結於這一點吧。

20樓:柃木榆雲

略有不同,文言文和百話文有一定相同的地方

21樓:最後旋律

咱們現在的官話是普通話,即以北京方言為基礎上的改進,而當時的官話是長安話,也就是現在的西安話,大同小異。大家眾所周知的明朝官話是鳳陽話一樣的。。

22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官話是關中話,就是現在的西安話

23樓:匿名使用者

差不多吧。別說唐朝了,春秋戰國時的諸子著書,現在人也差不多能看懂。語言上嘛,也是一脈相承的,不過有不同方言而已。

現在北方大部分方言雖然有時聽起來彆扭,但意思都能聽個差不多吧..以各種不聽的方言讀出來的《論語》,也不至於完全聽不懂吧

24樓:羅馬沒有貓

應該差不多,但肯定有差異,因為古代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四個聲部,是分化成現在的四個聲部的,至於有的到底讀什麼誰也不知道,畢竟沒有留聲機嘛....比如有的詩句應該是押韻的現在讀者不押韻,其實在當時是押韻的,因為古代對押韻是很嚴格的,必須是平仄....

25樓:莫失莫忘盡長安

古代人說話應該沒有文言文那樣晦澀難懂 那是文人寫文時才特意用的文字 在日常生活中 大部分口語與白話文沒有太大的差別

26樓:伊精鈴

那時候是不是應該把河南話或者陝西話作為官方語言的?不過這麼多年了,應該會有變動的

27樓:依槍嘆紅塵

簡單的都能聽懂,比如我們能看懂的大部分都是簡單通俗的,這型別的流傳性廣,

28樓:史密斯秒殺你

所謂古詩與古風的區別只在於嚴謹的格式上(如果「只」這麼一點區別,何須那麼多人撲進去研究呢?又何來魅力引得後人者前赴後繼只為追隨?)!

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詩的本意(忽略詩的本意的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佳作,而是某一部分為了格律而強湊詩詞的古人(數量極少吧),絕大部分是今人。傳承的文化不完整,自己摸索出新的一套,以為是對,套進去用,彆扭,自然。更有幾個人寫詩是隻為湊足四句、五字或八字的?

字詞都不通意,何談平仄押韻?)~詩不過是用簡練的語言(何以簡練?不是想簡練就能簡練,沒有歷練何來簡練?

),精整的文字無誤的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所謂格式,不過是當時年代人說話的一種習慣,自然而然,可是現代人的過於追求就使詩文變了味道!像我們平常說話一樣,有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這是不需要可以而為的!

刻意而為,留不下完美~詩,僅僅需要工整的語言,和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感情即可~這才是詩的真諦吧!有誰會說評判一篇詩好壞的標準在於平仄格式麼?樓下不服來辯啊!

來個研討樓,投票式的,打上自己的觀點,詩更注重感情,還是格式!(確實,一個時代一個主流文體,如唐詩宋詞元曲。而現代人既然不認同押韻平仄,就乖乖寫自己的現代詩歌吧。)

29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已經出現簡體字和大白話了

唐朝人說的語言我們現代人是否能聽得懂?

30樓:變細雨

古代和現在語言除了語音之外,最大的區別,是尊稱敬稱。

例如在古代唐朝,稱呼父親是:阿爺、阿耶、阿父,還有一個讓現代人無比凌亂的大人。

再有就是女子的自稱"兒、奴"

男子多自稱為"某、吾"

皇帝除過正式場合稱呼朕外,一般多是自稱我。

下人自稱是『小的』。皇子一般封王的稱呼大王。沒有分封的也可稱阿郎之類。太子親切的可稱呼郎君。

還有子女稱呼皇帝的父親為父親是書面的,一般和平常百姓一樣,稱呼阿爺(唐宋爺是指父親),叫阿爹也行。父皇是想當然的稱呼,唐朝沒有的。對於母親是皇后,自然是阿孃,有時也可叫娘娘。

而非指妃嬪。唐朝還有一稱呼,子女可以叫父親為哥哥,母親為姐姐(多用於生母,而非嫡母。當然有時也能叫嫡母姐姐。

)庶子女一般稱呼嫡母為阿孃,阿母等,生母用姨娘或者姨母的多。

在外出的時候,見到女子叫娘子便是,見到年齡小的叫小娘子。不要隨便叫小姐。唐朝沒有這一稱呼。此稱撥出現在宋代中葉以後,用於賤稱,最初指的宮婢,後來指妓女。

見到男子叫大郎就是。

見到熟悉的男子,可根據家裡排行叫。例如李三郎。王七郎。

見到女叫劉十一娘或者劉十一姐。等等。

還有唐朝時候。兄弟姐妹只見的稱呼也不一樣。

如果你在家中男子排行老大。而之後的弟弟妹妹。可以這樣叫。叫二弟不能叫二弟,而是叫二哥。三弟叫三哥。同樣,姊妹叫二姐,三姐。兄弟姐妹稱呼只算排序。

中國古代人說話我們現代人能聽懂麼?

31樓:夜花亂舞

古人說話現代人能否聽懂,要分時代來看:

秦漢以前國家尚未一統,語言紛雜,肯定聽不懂;漢晉語言接近現在的客家話;隋唐語言接近贛州話;宋代語言接近吳方言;元以後基本沒問題,元末的**,裡面的白話就是現在平時老百姓的話,發音接近現在的河南;清朝就與現在基本一樣了。

事實上,因為語言融合的不完全,即使是現在,不同地區方言也不能直接聽懂。

另外,古漢語並不是一個孤立,靜止不變的事物,而是不斷變化的。 學術界早有共識:「漢音不同唐音,唐音不同宋音,宋音不同明清」。

比如現代漢語中的「哥」字,原屬阿爾泰語系的詞彙,並非漢藏語系詞彙。在上古時期的漢語中並不存在,都是說「兄」,「哥」字,很明顯是由屬於阿爾泰語系的鮮卑,氐等少數民族融合帶進來的。

資料擴充套件:

歷史上漢族有過三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人口遷移高潮。由今天漢族的形成過程和人口遷移可以得出,在古代發生如此空前的人口遷移和民族融合,必然會導致古漢語語音發生極大的變化。而方言形成,也與人口變動有關。

而每次發生民族大融合,北方都全盤波及,「大洗牌」一次。而南方則安定得多,一批漢族到達,帶來當時的漢語發音。然後第二批漢族南遷,因為這批漢族已經是民族融合後的新漢族,又帶來了當時的,已經不同於前批漢族所說的漢語的新語音,之後再來第三批,第四批漢族。

南方方言,籠統的說,可以說是具有各個不同時期古漢語的特徵。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南方漢族也在不斷的融入當地少數民族,儘管這些少數民族居於弱勢地位,但是其語音仍然會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地漢族的語言,在加上多次遷移,層層重疊融合。與當時古漢語的音韻早已有了差別。

因此,現代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更接近古漢語,只不過是南方方言的音韻具有更多的上古和中古漢語的特徵,而元代開始,北方方言的概念開始出現,到了明清,現代北方方言更是逐漸佔了漢族使用人口大多數。

南方方言絕不等同古漢語,也不等同於某一時期具體的漢語發音。只能說「近似於某時期的古漢語的音系」。

我們現代人在追求是什麼,現在人們追求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可以說是 千差萬別的,現在的現實的人們都在追求社會平安,穩定,幸福,美滿,個別人可能追求價值觀更趨於利益,富人可能更追求加速度富起來,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慾望。欲壑難平就是這個道理。簡單的生活就好了 不用刻意追求什麼 現在人們追求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現在的人大多數都是追求的金錢。地位。...

現代人真的能穿越到古代嗎?有沒有什麼可靠的方法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相信是有可能的。至於途徑就不打清楚了,也許真像 上寫的一次意外就穿越也不一定,當然也要配合所謂的磁場。神祕三角洲,不是說很多人都在那無故失蹤麼,也許那就是奇蹟。記得采納啊 首先你活的一定要非常痛苦,心中積攢足夠的怨氣影響周圍空間的穩定,回 然後只要遇到強大 答能量衝擊 如被雷劈 ...

現代人對中西節日的看法,對於現在青年人過外國節日有什麼看法

姓名 蓬萊仙人 年齡 100 1.你比較喜歡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喜歡西方的傳統節日?a中國節日 2.你比較喜歡中國的那些傳統節日?或西方 a中方 春節 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七夕節 中秋節3.你喜歡這些節日的原因?應時應景,有個季節都是節日,並且每個節日都有適合季節的活動。最重要的是因為幾千年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