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民俗,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2021-03-30 15:32:18 字數 6119 閱讀 6970

1樓:匿名使用者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絃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2023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香河、寶坻一帶,演唱簡單,所唱段子多為"蔓子活"(連臺本)。後經劉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興盛起來。劉文彬嗓音粗獷寬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純樸,引人入勝。

劉文彬之子劉少彬繼承其藝。今天津曲藝團郝德寶,女藝人王韞秋,業餘演員董湘昆,都深得劉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觀眾喜愛。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傳入天津較早,由於西河大鼓所唱多為"蔓子活" ,如"楊家將"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觀眾,

二、三十年代在東興市場、河北鳥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觀眾捧場。其中女藝人馬增芬於2023年所唱的"繞口令"一曲,風靡津沽。

相聲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儘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張伯苓的九弟張彭春。

單絃單絃,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絃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

早期單絃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臺上。40年代,天津單絃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西城板83歲的馬雲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誕生於天津老城廂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種,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說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吐自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

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初年,天津城北門臉有寶和軒茶社和海銳茶社,是專演西城板的地方。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殊為可惜。

2樓:玄儂接芳蕤

作為一個正版天津人。。

我覺得相聲是必不可少吧。。天津人都挺幽默的。。

無錫有哪些民俗風情啊?

福州有哪些 特有 的民俗?

3樓:檸檬一家人

1、遊神

或稱聖駕巡遊、遊老爺,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

或其它喜慶節日裡,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裡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裡,然後抬出廟宇遊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

2、拗九節

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曆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孃家孝敬父母。

3、拗九粥

福建福州特有的名點之一,是在拗九節時煮的甜粥。製作材料以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為主,可加入蓮子、白果等,與白米摻糯米加紅糖同煮至熟或烯爛成粥即可食用。

4、做年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專家邱**介紹說,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初

一、初二、初三;其二,農曆十二月初一「筅堂」開始,到「二月二」龍抬頭,這兩個多月都在「年」的概念裡,即「年暝兜」;

其三,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其四,農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節。

5、壓浪

漁民出海祈求沒有風浪,也有「壓亂」的意思,故福州人稱它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4樓:匿名使用者

遊神也是我們福建特有的風俗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5樓:經管營銷老學長

1、京劇

被稱為「國粹」的京劇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化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

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唸白具有**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京劇行當分生、旦、淨、醜。

用京胡、二胡、月琴、三絃、笛、嗩吶及鼓、鑼、鐃鈸等樂器伴奏。

2、摔跤藝術

自廿世紀20年代宛八爺的徒弟寶善林(1900—2023年)在北京天橋設跤場,開創了自己獨特的摜跤藝術:它以靈活多變、體型優美、解說幽默、文武結合加中幡的獨特摔跤藝術模式,曾活躍於**晚期和建國初期。天橋摜跤作為一項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民俗、藝術、體育、文化、社會、歷史等價值,而且與中幡相結合,展示了中國民間獨特摔跤藝術。

3、評書

北京評書是北方評書的主體,它形成於北京,盛行於京、津、冀和東三省等地。北京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在桌子後面,以摺扇和醒木為道具,身著長衫。至上世紀中葉,漸漸變成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再固定。

4、琴書

「北京琴書」是北京地區鼓曲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種,它是「說似唱、唱似說」,唱腔中夾用說白,突出表現北京土言土語,板式有快、慢、架、散,極大豐富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家的喜愛,並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教育價值。

5、吹糖人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吹糖人兒的小販要有捏製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現老北京的街前巷口依舊有手藝人在吹糖人。

濰坊民俗有哪些

6樓:追尋複製者

1、濰坊風箏

濰坊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傳統手工藝珍品。

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出口自濰坊。

2、過年

過年穿新衣是濰坊城區的年俗傳統之一。在春節裡,不僅要備年貨、買新花,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外,還會追求新的服飾。

正月初一走出家門拜年,首先展示的就是那一身新行頭。古時候,這種習俗也寄託了勞動人民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濰坊核雕

傳統工藝核雕,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清朝晚期,濰縣人都師從著名核雕藝人張大眼學習核雕,以嫻熟技藝聞名鄉里。

後歷經都蘭桂、考功卿、都傳恭、王續德、邢友弼等大師的傳承與創新,形成了體微藝精、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

4、楊家埠木版年畫

濰坊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也有她自己的獨特風格,同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並稱為中國三大民間畫市。

濰坊年畫取材於農村生活,反映農民的理想、希望、寄託著他們豐收富裕、消災祛禍、安居樂業的意願,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5、嵌銀漆器

嵌銀漆器是濰坊獨有的手工藝品,曾在一九一四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最優等獎。嵌銀漆器由藝人們用特製小刀小剪小錘。

按照設計的圖樣,在硬質的紅木上雕出細溝,再順著細溝嵌入細如髮絲的金絲或銀絲,然後塗以數遍大漆,推光而成。

7樓:丫頭love琦

全國三大畫市之一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高密的樸灰年畫、民間剪紙和泥彩塑,堪稱民俗藝術中的「三絕」;馳名中外的濰坊風箏興於明代,盛於清代,極盛於現代。它扎工精巧,畫工考究,造型優美,形象逼真,起飛高穩。已通過20多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飛出了國界,成為友誼的使者,促進了濰坊經濟的騰飛。

精湛的濰坊嵌金銀漆器、仿古青銅器更是匠心獨運,領標藝林;傳統的民間剌繡、核雕、燈綵、泥布玩具,各具特色。這眾多的民俗藝術品,製作精細,構思巧妙,風格古樸,雅俗共賞。既可實用,又可觀賞;它們與濰坊人民的生活習俗相伴而生,滿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資訊,散溢著濃郁的泥土芳香,閃耀著勞動人民的才華與智慧。

8樓:楓軒瞬刃

濰坊地區民間習俗而形成

的民間藝術品,可歸納為:一是能夠美化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的,如年畫、剪紙、刺繡、掛飾、石雕、磚雕、木雕等;二是與節令風俗民情密切相關的,像除夕貼對聯、貼過門箋,正月十五鬧花燈、清明踏青放風箏、清明時節打鞦韆,中秋佳節賞明月吃月餅等等;三是與農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審美情趣的生活用品,如昌邑的麥杆草編、臨朐西南山區的傢俱彩繪;四是用於婚喪嫁娶和表達情誼的,如繡花鞋墊、繡荷包、美化新房頂棚、鼓手班子吹吹打打等;五是供人們閒暇娛樂的,民歌、民謠、民間戲曲、民間舞蹈、民間**、民間雜耍等。

民風民俗都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如濰坊地區春節門上貼「門神」,除了使春節增加新年色彩外,還有企求「門神」的庇護,驅凶避邪之意。再如把福字倒貼起來,寓意「福到」。

許多孩子兒提時候都要戴「虎頭」帽,穿割花「虎頭」鞋,希望小孩能像小老虎一樣,長大虎虎有生氣。

總之很多啦~~

9樓:匿名使用者

楊家埠木板年畫;風箏;高密的剪紙等。

濟南的民俗文化

10樓:好木木偶

1、鼓子秧歌:子秧歌分佈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於北宋,成於明,盛於清。

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並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後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濟南羽毛畫: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採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製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豔且永不褪色。

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飄色,又稱抬閣、芯子。集服飾、色彩、化妝、裝飾、表演和金屬工藝等技藝於一身,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和工藝美的特點,是民間藝術百花園的一朵奇葩。

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臺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4、五月十三祭天習俗:在柳埠鎮一帶,人們對農曆的「五月十三」這一不屬於任何節日的一天比較重視。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買酒割肉,包水餃,過得十分隆重。

傳說:這一天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是肯定要下雨的。於是,又有了「大旱小旱,不過五月十三」的預言。

5、濟南千佛山廟會:千佛山廟會一年舉辦兩次,上半年是在春季的上巳節,這個習俗在漢代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當地百姓每逢巳節,便會到水邊沐浴,稱為「修禊」,寓意是祛不祥,保平安。而下半年的重陽節廟會,規模更大。

每逢深秋,千佛山紅葉流丹,黃花閃金,松柏凝翠,美色濃郁,是登山健身賞菊觀景的好時節。

6、濟南藥市會:傳說每年夏曆四月二十八是藥王的生日,因此每到這一天,藥商、藥農以及民眾們都會到藥王廟來祭祀,逐漸形成了規模。藥王廟裡的主持會僱戲班子來此演出,吸引了大批觀眾,而藥商和藥弄也會攜帶各種中超要和中成藥來這裡**。

7、明湖踩藕:泉城濟南盛產蓮藕,其中尤以大明湖的藕最為聞名。因為水深泥厚,又有蒲葦遮擋,因此想要採摘蓮藕,就只能下到水裡,用腳去踩。

由此一來明湖踩藕就逐漸成為濟南一種特別的傳統習俗。

8、碧筒飲:荷花在泉城濟南中處處可見,因此也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濟南有一個獨特的民間風俗與荷花有關,它叫做碧筒飲。

9、濟南相聲 : 傳說:「曲山藝海」的稱號古來有之,說的就是濟南的曲藝。

相聲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北京學藝,天津練活,濟南踢門檻」的說法。說的是2023年孫少林於濟南創立「晨光茶社」,成為南來北往相聲藝人的「根據地」,全國許多相聲名家都要來濟南「踢碼頭」。

10、山東快書:傳說:「當裡個當,當裡個當,話說武松武二郎⋯⋯」說起山東快書,似乎人人都可以來上這麼一段,但也似乎僅限於此。

儘管並不發源於濟南,但山東快書卻在濟南興盛。山東快書脫胎于山東大鼓的「竄銅腔」。

以《武松傳》起家,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流傳省內外的著名曲藝品種。當代山東快書已經分成高元鈞、楊立德兩派,而楊立德可算是正宗中的正宗。楊立德善說「俏口」、「貫口」,強調樸素的風趣幽默,拒絕過多的表演元素,這與山東曲藝一向的表演風格很相似。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 相聲 天津時調 天津快書 話劇 跨鼓中幡 高蹺 耍獅子等。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 數子 的曲調,用三絃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

天津民俗文化的作文,天津民俗作文350字

書城早已是人山人海.尋覓好久,才找到一本 哈里 波特 蠻精緻的.一人說 內.我可是半點容興趣也無 也就只是個小巫師而已,咱中國古書堆裡的 巫師 可多得很,法力也強多了.又有人去買 我為歌狂 只見那裡已排起長隊.不經意一瞥,又看見什麼 我為畫狂 之類的狂書.金庸筆下有個楊過,是為愛而狂,想不到當今世人...

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民俗文化有衚衕,天橋,戲園和廟會。衚衕 北京 京味兒 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衚衕和四合院。2.天橋 天橋是勞動人民活動場所,天橋市場形成於清末至 初年,這裡也是許多藝術家的搖籃。3.戲園 從中國戲曲發展歷史來看,到清代初期,稱為 雅部 的崑曲開始衰落,而稱為 花部 的各地方劇種蓬勃興起。4.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