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示兒這首古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

2021-03-31 21:56:03 字數 6063 閱讀 8484

1樓:劉憲才學習專用

等我有錢以後。可能是臺灣一作者所寫。記得一句,「等我有錢以後,豆將買兩碗,吃一碗,倒一碗;襪買兩對,穿一對塹墊一對。」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的題目叫什麼?作者是誰

2樓:趙鑫鑫

這首詩的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全詩原文是: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話文釋義:

草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都會經歷枯萎和繁榮的過程。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長了出來。芳香古老的道路上瀰漫,陽光下,翠綠的野草通向那荒涼的城鎮。

又送走了親密的好朋友,這離別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懷。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

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

作品賞析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鬚,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

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

3樓:一滴水的海洋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草》,原詩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樓:天蠍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示兒這首古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

5樓:安慰頌

示兒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1. 示兒:給兒子們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國統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裡的地區.

5. 家祭:對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親.

[簡析]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

「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後.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

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

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6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7樓:鄭安琪

示兒:給兒子們抄看

原詩:死去元只襲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第一句翻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

第二句翻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第三句翻譯: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

第四句翻譯: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但:只九州同:祖國統一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裡的地區

家祭:對祖先的祭祀

乃翁:你的父親

鋤禾日當午,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

8樓:你愛我媽呀

這首詩的題目是《憫農》,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原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譯: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9樓:o型血男孩

鋤禾鋤禾

唐樂府·李坤

憫農 鋤禾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

「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並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

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 「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

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

「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

那「水陸羅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後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物件。這對於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麼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採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於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

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鬱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10樓:匿名使用者

鋤禾日當午的詩名,這首詩的詩名是憫農,是詩人李紳所作

11樓:手機使用者

編輯詞條鋤禾

鋤禾唐樂府·李坤

憫農 鋤禾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

「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並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

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 「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

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

「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

那「水陸羅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後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物件。這對於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麼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採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於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

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鬱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示兒的意思,《示兒》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註釋 1.示兒 給兒子們看。2.元 通 原 原本。3.但 只。九州 指中國。同 統一。4.王師 指宋朝軍隊。北定 北方平定 收復。中原 指淮河以北的淪陷區。5.家祭 祭祀祖先。6.乃翁 你的父親,陸游自指。評析 作品同時由兩個側面組成 一方面是他渴望萬里從戎 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他壯志難...

請問這首詩是什麼意思請問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榮耀,去之何速 落寞,來之何易。我明白,人世間的生死榮辱,就像日夜輪轉一樣平凡無奇。所以,即使現在看來毫無希望,我仍然會如向陽花一般矢志不渝 就算時運不濟,我永遠滿懷著誠意。志同道合的知交親友都已先我而去,留下我自己在這荒涼的孤島上苟活一命。如果說,生死之數,全由天定 那就讓我死後的魂魄,繼續守護皇...

請問這首詩是什麼意思請問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 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題解 這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詩,據黃鶴 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遺 講,是上元二年 761 春天,杜甫五十歲時,在成都草堂所作。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紀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