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在什麼時候成為權利的象徵,鼎被作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其形成至少應追溯到哪個朝代

2021-03-04 00:22:09 字數 5685 閱讀 8805

1樓:匿名使用者

鼎在最初是作為權利的象徵,如大禹制九鼎表示天下九州,用鼎來象徵王權,後來還發生過比較出名的楚王問鼎

由於鼎比較結實牢固而且不容易翻滾倒塌,所以還有穩固的意思,如三國鼎立

2樓:雪薔花

我也認為是夏代開始的

3樓:

是從夏開始的,這裡還有一篇介紹鼎的文章:

鼎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重201.5公斤,2023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

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巨集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莊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

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讚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司母戊方鼎: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

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制雄偉,重達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公斤,高達一百三十三釐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後來,侵華的日本人聞知此事,欲以重金購之而不得。抗日戰爭勝利後,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為蔣介石的壽禮,專車運抵南京,被撥交**博物院籌備處儲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擬將此鼎運往臺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

建國後,於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扉稜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

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4樓:匿名使用者

鼎者食器也。我想從發明出來後,人們就會將它作為神器了. 畢竟民以食為天嘛!haha

5樓:匿名使用者

鼎也是權利的象徵,最初周王鑄了九鼎,象徵九州,以後「問鼎」就象徵覬覦政權

6樓:匿名使用者

夏代.大禹治水之後鑄鼎以示其威.

「鼎」被作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其形成至少應追溯到哪個朝代

7樓:匿名使用者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

「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

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

說文解字》裡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

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

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

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 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

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

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

銅鼎,長方、四足,高133釐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

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

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

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

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祕,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範和形體特點,

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國古代為什麼把『鼎』作為權力的象徵?

8樓:天下的大路

中國古代把鼎作為權力的象徵的原因在於鼎的屬性與中華先民的吃相耦合,所以鼎才能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

鼎是中國古代權利的象徵,有「鼎中原,權力天賜」之說,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八年,伐陸軍戎(在洛陽西南),遂至洛,觀兵於周郊。

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

9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原因是物以希為貴。

靑銅時代的鑄造使用的方法是失蠟法鑄造。簡單說就是先用蠟做出一個銅器一樣的蠟器,蠟器埋入砂模,澆入的銅液燒掉蠟,並佔領蠟器的空間,形成了銅器。當時生產力的瓶頸不是技術與銅礦,是產量低下的蜂蠟。

自然的蜂蠟要用很多人手與國土面積才能產生。因此大型銅禮器背後反映的是大量的人口與物產,這是綜合國力的代表。一般人是沒有資格使用鼎器的,天子九鼎(一頓飯九個菜),大夫五鼎。

老百姓拿個陶罐吃飯就成了。

周禮中把使用鼎器的規格制度化,基本上就代表了擁有者的社會地位。楚國地大物博,國王雄心勃勃地詢問周天子九鼎的輕重大小準備山寨,就成了無禮之極的「問鼎」行為。

10樓:請教教主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

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誌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誌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

11樓:留香亂語

鼎的創意來自於煮小米。作為吃小米飯的民族,中國人非常熟悉煮飯的鍋子(陶罐子)。陶罐子架在火塘上,必須用三塊石頭架起來,下面放柴禾,才能炊煮。

後來人們觀察了孕婦,在陶罐下面捏出三個袋狀的足,叫做鬲,可以自己把自己支起來。鬲的袋足渾圓飽滿,孕蓄著奔放的情感,有女性那裡的曲線美,是煮飯的工具也是人們崇拜的物件。缺點是這三個袋足煮完飯以後,幹粥漬在袋底出不來,沒法刷鍋,並且浪費糧食。

於是人們又把鬲的三個袋足變成三個死心的腳,這也就是鼎了,是完美無暇的煮飯之具和國家神器了。當時的鼎都是陶製的,大禹想超越他的時代,作出一個青銅鼎來。怎麼鑄鼎呢?

首先要弄出模範來,當然這個模範不是投票選舉的。模是一個東西,範是一個東西。用泥捏出一個鼎的雛形,這就叫做「模」。

把模用火烘乾,使它變得硬梆梆的,再拿小鑿子在上邊雕刻出動物花紋,比如長著巨睛、大口、獨牙、犄角和利爪的饕餮。

下一步是用好一點的泥製作「範」。一般使用粘土,加水反覆揉和,裡邊加上穀糠,防止開裂,最後揉成一張方餅狀,啪地一聲摑在剛才的泥「模」外側,這就是「範」。讓「模」和「範」親密接觸,範就獲得了模的外形的information。

剛才是外範,下面做內範。只要把泥「模」刮掉外表一層,就是內範了。把內範放在外範的肚子裡,二者之間形成了空隙,這空隙正孕育著青銅鼎的造型——仔細想象,看是不是這樣!

沒錯的。我們的古人真會琢磨啊,來回折騰。

接著,有人把一大坩鍋熱湯端上來——就是明晃晃的一千度高溫的液態青銅汁。把青銅液緩緩傾倒進外範與內範的間隙裡(這個事情最好讓手穩一點的人去幹),於是大鼎一次澆鑄成形,放涼了以後,打磨打磨就行了。(這些都是簡要言之,實際上很不容易,比如作一隻銅鐘,其實需要一百塊外範、內範組合起來澆鑄,且外範相互之間不能錯位。

)九鼎神祕、詭奇、高貴,鼎身還可以鑄出銘文,記錄一些歌頌功德的話——但大禹這個時代還沒有文字,工匠們可以省一省心。美麗的綠松石也可以鑲嵌在鼎身,比如說老虎紋的眼睛就用寶石。大禹雄渾肅穆的九鼎,活脫脫地一溜排列在宮殿的臺基上了。

這九隻集中全國物力和高科技的傳國寶鼎,一直流承傳襲了兩千年,被若干朝代爭奪,經過不同品性的手,沾上不同種族的血,閱盡滄桑變化,直到秦始皇時代才把它們全部弄丟。不過,從考古挖掘上看,迄今我們也沒有找到哪怕一件夏朝的鼎,甚至再小一點的青銅器皿也沒有。夏朝其實還沒到青銅時代,還沒有青銅器。

大禹鑄九鼎未必屬實,只是後人的傳說而已。

還有傳說說九鼎上面刻的是當時九州的地圖,九鼎代表著九州,是當時的傳國之寶,像楚國那樣「問鼎中原」的行為就是造反。

鼎的象徵意義是什麼鼎象徵著什麼

在古代鼎是一種禮器 象徵身份地位的 而且還有嚴格的制度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 字也被賦予 顯赫 尊貴 盛大 等引申意義,如 一言九鼎 大名鼎鼎 鼎盛時期 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 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

鼎的文化內涵鼎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 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 字也被賦予 顯赫 尊貴 盛大 等引申意義,如 一言九鼎 大名鼎鼎 鼎盛時期 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

古代的鼎都有什麼用途,權威的象徵,古代的鼎都有什麼用途

烹煮肉和盛貯肉類,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王權的象徵。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在周代,就有所謂 天子九鼎,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