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現實意義,鴉片戰爭的意義

2021-05-26 22:04:35 字數 5189 閱讀 3148

1樓:阿沾

1、促進了中國商業的發展

由於《南京條約》規定了五口通商,先後開放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為商埠。五市的開市和開埠,促進了當時五市商業的發展,舊日的商業中心廣州和新起的商業中心上海最為繁盛。

2、帶來了歐洲的現代文明和技術

隨著中國的國門逐步被開啟,一些外國的文明與技術,特別是外國的一些進步和開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張,也開始在中國大陸產生。

3、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夷夏觀、本末觀、義利觀、人才觀發生了轉變,其總的表現是逐漸拋棄傳統觀念的主觀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轉向現實主義。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上國」的美夢,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

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許多有學之士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

然而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致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出現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

2樓:匿名使用者

加快我國現代化程序.

觀點辨析:有人說「鴉片戰爭是在執行一種歷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來達到使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評述上述觀點。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開啟中國市場,其性質是英國發動的一場侵略中國的戰爭。

鴉片戰爭的後果是使中國領土和主權開始遭到破壞,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鴉片戰爭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鴉片戰爭的客觀後果,首先打破清朝閉關鎖國局面,使中國由閉關逐步走向開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國社會內部變革,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舊制度的解體。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封建經濟開始瓦解,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思想上,先進的知識分子興起「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西學東漸的局面開始形成。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觀目的是在於把中國變成它的產品銷售市場和原料**地,中國由封閉到逐步向世界開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鴉片戰爭帶來的客觀後果。但總而言之,鴉片戰爭帶給中國最大的後果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知識遷移:馬克思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說:「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權威,迫使**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

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儲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儲存在密閉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3樓:匿名使用者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形勢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程序提供了一定的變更空間和物質條件,同時也促使中國文學形成了發展變革的思想動力。從鴉片戰爭開始,民族受**,國家被瓜分的嚴酷現實,使全國人民在思想上產生了巨大的震動,社會各階層都從各自的立場、不同的角度紛紛**救國圖強的途徑,各種學術理論也以此作為最迫切的研究課題,從而興起了一股強大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救國圖強的社會思潮。

2023年的炮聲轟醒了長年沉湎於程朱理學、仕途經濟的中國知識界,帝國主義的步步入侵和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加速了中國士大夫集團的分化。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 ,中國的知識界終於從從過去「**大國」「長治久安」的幻想中看到即將亡國滅種的危勢。先進的知識分子轉而關心祖國的危亡,民族的災難。

他們「慷慨論天下事」,積極尋找改革之道。他們提出「更法」「改制」、「師夷長技以制夷」等方針給以後的改革者和愛國者很大的啟迪,對近代的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統治集團中又出現了以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的洋務派,他們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於是興起了辦軍事、辦工業的洋務運動,以圖自強求富,挽救民族危機。

但是,經過八十年代的中法戰爭、特別是九十年代的中日甲午戰爭 ,洋務運動徹底宣告失敗。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靠他們那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根本無法自強求富,要挽救民族危機只能另走新路。於是出現了包括康有為、譚嗣同、嚴復、梁啟超等人的維新派。

他們以「變法」「維新」為旗幟,以進化論和天賦人權學說為思想**,批判封建君主**,抨擊封建舊思想、舊文化,大力提倡新學,並以 「 變亦變,不變亦變 」的強硬姿態要求進行社會改革。

維新變法運動後來雖僅以百日「新政」而結束,但它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百日」間所昭示「新政」雖然大多沒得以繼續,有的甚至還來不及實行,但維新派所翻譯介紹的進化論和天賦人權等思想,卻給中國人的思想文化帶來了觀念性的變更,成為二十世紀前半期社會進步力量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變法維新的失敗也使先進的知識分子更為清醒地認識到,造成中國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滿清的封建君主**統治,所以,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平均地權」的行動綱領,發動了自下而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並在2023年推翻滿清**建立**,從而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統治。

從2023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的更迭演變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影響、決定或者牽引著各種思潮產生、發展,驅動各種「新政」出臺的最主要因素,無一不是「救亡圖存」。洋務派認為造炮製艦,開礦辦郵,推行「自強新政」是強國之道,不料他們堅甲利兵的夢想在甲午戰爭中被帝國主義的炮艦擊沉在大海之中。維新派希望通過政制國體的維新救中國,但慈禧太后們的宮廷政變使他們的熱切希望化作了泡影。

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認為推翻帝制、建立**就可改變落後捱打的被動局面 ,但袁世凱的竊國又使中國陷入更為混亂的境地。面對這一樁樁悲劇性的事件,進步愛國的知識分子不能不時時進行歷史的反思,不能不在困惑中尋求新的答案。

嚴復思索著:「海禁大開以還,所興發者亦不少矣。譯署一也,同文館二也,船政三也,出洋肄業局四也,輪船招商五也,製造六也海軍七也,海署八也,洋操九也,學堂十也,出使十一也,礦務十二也,電郵十三也,鐵路十四也。

拉什數之,蓋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強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則淮桔為枳,若存若亡,不能實收其效者,則又何也?」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民力已隳,民智已卑 ,民德已薄 ,雖有富強之政 ,莫之能行 」(嚴復:

《原強》)。所以治本之法是「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而其中,他又以「開化民智」為這三者的關鍵。

梁啟超後來也談到:「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

......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

他所說的「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很大程度上指的也是整個國民思想觀念的不足。他們還從西方社會的發展歷史中看到,「泰西諸國富強之基,根於工藝,而工藝之學不能不賴於讀書」(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

因此梁啟超說:「必以廣智為第一義」(《 上陳寶箴書 》),嚴復也認為「尤以愈愚為最急」(《 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 》) ,肯定「 民智者,富強之源」(《原強》)。

鑑於文藝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中宣傳啟蒙思想、揭露批判封建主義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們也看到文藝對群眾的極大影響,因此確定文藝是開啟民智的最好手段,也就是改革社會的最有效工具,所以特別強調文藝的社會作用和地位,認為「蓋載道明德、紀政察民,胥於此文是賴;含融萬匯,左右群情,而吐焉、納焉、臧焉、否焉、生焉、滅焉,惟茲文學始獨有此能力」。又說,「當此時期,倘思撼醒沈酣革新積習,使教化日隆,人權日保,公德日厚,團體日堅,則除恃文學為群治之萌芽,誠未聞別有善良之方法。」(陶曾佑:

《**學之勢力及其關係》)「近年以來,憂時之士,以為欲救中國,當以改良社會為起點,欲改良社會,當以新著**為前驅。」(王無生:《論**與改良社會之關係》)這樣的觀點當時很普遍。

他們將文學的力量講得極為神奇 ,有的甚至說文學有「 左右世界之力 」(黃遵憲:《與邱寂園信》)。

因此,在甲午、戊戌深創的國恥和血泊中,進步愛國的知識分子逐漸形成了共識:要強國救國,中國就應該進入一「人心之營構」的新階段,就必須「啟智」 「新民」,必須 「使民開化」。而要「啟智」「新民」,文學又是首選工具,他們不能不通過對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文學樣式以及文學表現手段的改造來實現其文化功利目的。

作為文化名人,作為時代弄潮兒的嚴復梁啟超們的這種思想深深地影響著當時的思想文化界,同時也得到了更為年輕一代的進步知識分子的迴應。青年時期的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

《吶喊•自序》)。

正是近代以來這種 「救亡」 「啟智」的社會思潮,連同「變亦變,不變亦變」的批判革新精神,驅使中國文學向著新的方向發展。從後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所展示出的反帝反封建和科學與民主的歷史風采,我們不能不說「救亡」「啟智」是二十世紀初年到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現代化變更的歷史驅動力,同時也是這一文學程序的歷史性結果。

4樓:匿名使用者

禁止吸菸

落後就要捱打!

5樓:仙人給你一巴掌

促進魏源林則徐的新思想的萌發

6樓:百度使用者

近代史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由此引起

7樓:吳老七

鴉片戰爭的原因;開啟中國市場

意義:中國進代史的開端

8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書上面不是有嗎?

鴉片戰爭的意義

9樓:有點意思si兒

1、鴉片戰爭強行開啟了 中國 腐敗、落後和封閉的大門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與

**社會,廣大民眾侷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中,過著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生活,到了滿清的後期,這種封閉性與落後性以及腐敗性更加突出,當世界在 發展 ,特別是歐洲 經濟 經過近幾百年的迅速發展,先進的技術和 現代 文明。

給歐洲民眾不僅帶來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還帶給了歐洲民眾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國與世界特別是歐洲的差距更大,儘管西方各國在開啟中國封閉大門時,採用了「鴉片」和「大炮」兩種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國的封閉大門畢竟是需要開啟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這種程序。

2、促進了中國商業的發展

由於《南京條約》規定了五口通商,先後開放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為商埠。五市的開市和開埠,促進了當時五市商業的發展,舊日的商業中心廣州和新起的商業中心上海最為繁盛,其他次之,中國也出現了一批大商人如廣州的吳健彰,揚坊等人,這些擁資百萬的商人,儘管有些商人是依附於外國人,但是畢竟是中國較早的具有現代商業意識的商人,他們促進了當時中國商業的發展。

3、帶來了歐洲的現代文明和技術

隨著中國的國門逐步被開啟,一些外國的文明與技術,特別是外國的一些進步和開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張,也開始在中國大陸產生。

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

鴉片戰爭的客觀後果,首先打破清朝閉關鎖國局面,使中國由閉關逐步走向開放,走向近代化 其次是加速中國社會內部變革,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舊制度的解體。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封建經濟開始瓦解,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思想上,先進的知識分子興起 向西方學習 的新思潮 西學東漸的局面開始形成。英國發動鴉片戰...

關於鴉片戰爭的故事,鴉片戰爭的小故事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因當時清 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被迫簽了 南京條約 把香港賠給了英國。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菸,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燬200多萬箱鴉片。中國的禁菸措施,遭遇英國 的強烈反對。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

鴉片戰爭是屬於清朝什麼時期,鴉片戰爭是清朝前期還是晚清時期?前期與晚清用什麼劃分

1840末期了,道光年間,嘉慶是清衰落的節點,道光是嘉慶的兒子!道光年間 1820 1850 屬於清朝中後期 清朝末期。1840年,英國為了開啟中國的市場,發動戰爭。並簽訂了南京條約。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侵佔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清朝 1912年的孫中山辛亥革命使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