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描寫蒹葭白露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2021-03-04 00:25:14 字數 5668 閱讀 6982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種比興手法。比興是《詩經》中常用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這一句就是比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 「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

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蒹葭》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悽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都是使用的比興手法,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悽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悽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

2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意像寄託,「蒹葭」、「白露」屬於唯美、含蓄的表達心中的愛慕之意,朦朧之間感受伊人在岸。

3樓:匿名使用者

表現男女愛情,也有說法是表現臣子的忠貞。

詩歌中描寫「蒹葭」「白露」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4樓:德爾哈克子

這是一種比興手法.比興是《詩經》中常用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這一句就是比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蒹葭》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悽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都是使用的比興手法,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悽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悽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

詩歌中描寫「蒹葭」「白露」具有怎樣的

5樓:狼在天涯望著你

這是一種比興手法.比興是《詩經》中常用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這一句就是比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 「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

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

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蒹葭》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悽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都是使用的比興手法,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悽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悽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

蒹葭中三章首句都寫了蒹葭和白露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起什麼作用

6樓:5236987asd歲月

描寫了深秋的景色,渲染了悽清的氣氛,同時點明節令,使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使得感情加深。

7樓:ta不想起名字

這首詩用了「比興」的手法.

「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

《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絡,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絡.《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複雜而隱晦的比喻.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

「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在我國的詩詞創作中,比興手法的運用是較為普遍的.其不僅形式富於變化,手法靈活自如,便於詩人抒情達意,而且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種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也豐富了它們的意蘊,使其具有悠長的韻味,讓人回味,讓人沉思.

其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便大量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這也是最早出現的比興手法,正是這種手法的運用,才使得那些詩歌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並構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韻味.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什麼表達作用

8樓:牧馬仙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瞭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

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裡,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

9樓:檾茗蔏菏荼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起興。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邊。

但這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嗎?從下文看,並非如此。

是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著彎曲的水道和沿著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

10樓:儒雅的yang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使用的比興手法,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刻畫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悽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出自先秦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中描寫蒹葭和白露的用意是什麼?

11樓:雘鉞

1、《蒹葭》是一首思慕情人的戀歌。本詩運用重章復沓的方式,藉助對深秋景

物的描寫,渲染出一種悽清的氛圍,同時烘托出詩人無限惆悵的情思。詩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寫,渲染出清秋的氣氛,為人物的情感和活動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悽婉惆悵的情感。

2、「白露」這一意象在詩中被反覆詠歎:「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白露從凝結為霜到消融為水進而逐漸乾涸,這三種狀態暗示了時間的推移,而詩人則在這時間中徘徊瞻望,進行著無盡的求索與探尋。意象的設定不僅提供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構成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而且隨著意象的變化,詩人因可望不可及產生的情感逐層加深,愈加惆悵而無法自抑,懷人之情表達得愈發飄渺,耐人遐想。

3、 文章中由秋景起興,「蒹葭」、「白露」、「秋水」的意象既點明瞭節令,表現出秋意的蕭瑟,又渲染出全詩朦朧迷離的情感氛圍,這種具有飛躍性與呼喚性的起興正是民謠語言詩化的早期形態,是中國文學借景抒情傳統的萌芽。

4、此詩採取重章疊句的形式,一唱三嘆。詩人情感豐富,非反覆詠歎不能盡其志意。由於在重複中變換個別詞語,寫出了白露從凝結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乾涸的過程,表現了時間的推移。

而詩人又在這時間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排徊瞻望,章法的重疊也顯示了情感的逐層加深。

希望能幫到您!~~o(∩_∩)o~~

蒹葭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12樓:匿名使用者

景物描寫反襯抄出詩人濃濃的思念襲之情。

蒹葭詩中描寫的景物有:蒹葭(蘆葦)、露珠、霜、河水、小舟。

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

《國風·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

原文節選: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譯文: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

13樓:匿名使用者

蒹葭這首詩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詩人濃厚的思念之情。詩歌以蘆葦、露珠、霜等景物來襯托詩人的思念之情。

14樓:有露桑煊

在蒹葭這首詩中,主要描寫了蒹葭、白露、河流和水中的小洲。其中,蒹葭和白露在詩中起了興起的作用,用來引出後面的內容,河流是障礙,是使詩人無法接觸到伊人的屏障,而水中的小洲就是那伊人所在之處,令人嚮往。

蒹葭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15樓:阿沾

景物描寫反襯出詩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蒹葭詩中描寫的景物有:蒹葭(蘆葦)、露珠、霜、河水、小舟。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

《國風·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

原文節選: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譯文: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

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

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後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詩意的空幻虛泛給闡釋帶來了麻煩,但也因而擴充套件了其內涵的包容空間。讀者觸及隱藏在描寫物件後面的東西,就感到這首詩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詩人拿來單純地歌詠,其中更蘊育著某些象徵的意味。「在水一方」為企慕的象徵,錢鍾書《管錐編》已申說甚詳。

「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宛在水**」也不過是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徵。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隱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西廂記》中鶯鶯在普救寺中因母親的拘繫而不能與張生結合,嘆惜「隔花陰人遠天涯近」,《秦風·蒹葭》中的詩人也許是同樣的感覺。

蒹葭中的蒹葭白露秋霜象徵什麼

這些都是器物文化的意象詞 蒹葭,本意為蘆葦。蘆葦隨風飄零,若有若無。讓人思緒無限,飄搖恍惚。而相思,亦是如此。白露,秋天的露水。瞬息間即消亡,如夢幻泡影。而情,亦是虛幻而無形。霜,露凝結而成。欲求佳人而不得,於是相思益甚,情更堅定。後文的 未晞 未已 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 愛別離...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是指什麼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蒹葭是什麼意思

詩經 國風 秦風 蒹葭篇 x0d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x0d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x0d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x0d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什麼意思,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句詞代表的什麼意思

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旁.出自 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