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館的外形設計除了像斗拱,還像什麼,寓意是什麼

2021-05-22 19:00:45 字數 6020 閱讀 5632

1樓:微糖不甜

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平臺基座匯聚**,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佈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

2樓:阿凡達三號

朱大可說:

何鏡堂先生設計的中國館,被上海世博當局解釋

為具有「親民性」,這分明是一個反諷性的解釋,因為這個建築沒有任何親民性可言,相反,它只是國家威權的巨大象徵。首先,跟其他國家館相比,中國館體量過大,完全超出了以人體為尺度的人本主義原則;第二,向外逐層推出的帽式結構,具有極大的壓迫性,製造緊張感,對參觀者的存在形成視覺威脅;第三,位於底部的大門的形制很像明清皇室的墓穴入口,很容易令人產生跟舊帝國的聯想;第四,根植於北京紫禁城的紅色,也是帝國權力的象徵。在中國民間,紅色當然有吉祥和親民的意味,但當這種色調跟囂張的建築融為一體時,跟民眾、人性和平等權利的距離,就變得十分遙遠了。

中國館唯一變得柔和的時刻是夜晚。燈光修正了它過於嚴厲的面貌。

3樓:匿名使用者

東方之冠 像古代人的帽子 這是官方的說法

但本人一直覺得有點像麻將桌.....

4樓:張廖丹曹姬

中國館的建築外觀採用斗拱做為重要的視覺符號,我們從下面仰視的話會發現它像是一個古代的官帽,也像一個裝糧食的鬥,所以也被譽為「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取意「民以食為天」。

中國館的建築設計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外形除了像斗拱還像什麼,設計者的寓意是什麼

5樓: ̅給糖就會笑

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採用極富中國建築文化元素的紅色「鬥冠」造型

展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並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館從當代切入,回顧中國三十多年來城市化的程序,凸顯三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化的規模和成就,回溯、探尋中國城市的底蘊和傳統。

隨後,一條綿延的「智慧之旅」引導參觀者走向未來,感悟立足於中華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未來城市發展之路。

6樓:

不是像斗拱。。

是表示了天下糧倉。

紅色也是中國的顏色,。

而且外面還有繁體字。更代表了中國的文化。

自己寫的。望採納。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館的建築外觀採用斗拱做為重要的視覺符號,我們從下面仰視的話會發現它像是一個古代的官帽,也像一個裝糧食的鬥,所以也被譽為「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取意「民以食為天」。

8樓:神童

一個傳遞了兩千年的建築符號

2023年12月18日上午,浦江南岸的世博會園區內,打樁機宣告一項重大工程的啟動。它就是萬眾矚目的中國館——一個標誌性建築將拔地而起。從此,它將每天迎接從東海海面噴薄而起的旭日,並代表中國人民的普遍感情與願望,向全世界致敬。

從中國上海贏得世博會申辦權那天起,人們就對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築樣式猜想頗多。東道主本國的場館,歷來是該屆世博會期間的亮點,因為它代表國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成果以及人類通過建築所承載的種種美好遐想。世博會後,大多數場館會拆除,只有主要場館保留下來。

中國館就是註定要留給子孫後代的文化遺產。

現在謎底揭曉了,一個巨大的斗拱將冉冉升起。它是紅色的,在中國人的色譜中,象徵富足、文明、吉祥與進步。

與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木結構體系。數千年來,中國木結構體系的建築,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絡,或者說互為影響,它對中國文化的建樹與傳播起著明顯的標誌性作用。中國古代建築在形態上的最顯著特徵就是有一個大屋頂,這種屋頂不但體形碩大,而且還是曲面形的,屋頂四面的屋簷也是兩頭高於中間,整個屋簷形成一條曲線。

碩大的屋頂,經過曲面、曲線的處理,顯得不那麼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裝飾,就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稱之為「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如果我們走進故宮,看太和殿、保和殿等體量龐大的建築,居然一點也沒有沉重感。在嚴謹與莊重中還能透出幾許靈動,就因為凌空翹起的飛簷劃出了一道弧形的輪廓線,使覆蓋面積很大的屋頂變得輕巧起來,成為極富神韻和表現力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建築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樑枋與屋頂的構架部分之間,有一層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構件,它們均勻地分佈在樑枋上,支挑著伸出的屋簷。這種構件就是斗拱,它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精靈。

斗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唐宋趨於成熟。根據國家意志,宋代頒佈的《營造法式》在定義斗拱的同時,還給了它尊崇的地位。從此,斗拱的式樣趨於統一。

到了明清兩代,斗拱的使用有了嚴格的規定,用不用斗拱,成為區分建築等級高下的一種標誌。斗拱至此進一步散發出強烈的意識形態,它的文化屬性和階級屬性也得到了強調。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之後,樑思成他們這代人對中國古建築的價值發現和人文關懷,常常聚焦在他拉著林徽因爬上應縣木塔的瘦羸身影上。

如果我們看得更深一層的話,那麼可以斷定,從他開始,結在中國建築飛簷之下的智慧之果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我們今天驚歎於斗拱的精巧,不再聯想到刻板的秩序,而更容易為中國建築曾有的輝煌和眼前的復興之路發出一聲聲感慨。

去年,以「超設計」為主題的第六屆上海雙年展上,藝術家復原了一件碩大的斗拱部件,緊貼在上海美術館西式樓宇的外牆,這是一件極其特殊的參展作品。藝術家故意隱去了自己的姓名,以此向中國古代工匠表達深深的敬意。在宣揚「超設計」的一系列活動中,觀眾感到了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正滾滾而來。

現在,世博會為什麼也選擇斗拱?

斗拱結構

一個謎語的幾種答案

中國館位於世博園區南北、東西軸線交匯處的核心地段,東接雲臺路,南鄰南環路,北靠北環路,西依上南路,軌道8號線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過。中國館由國家館、地區館和港澳臺館三個部分組成。國家館高63米,架空層高33米,架空平臺高9米,上部最大邊長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個立柱外邊距離70.

2米,建築面積約為2.7萬平方米。地區館高13米,建築面積約4.

5萬平方米,港澳臺館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地區館和港澳臺館將為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提供展覽場所,展示中國多民族的風采及城市變遷。中國館將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形象,讓世界更直觀地瞭解中國。

兩個展館可以同時寬鬆地容納7000名觀眾。

世博會後,中國館將作為我國中華歷史文化藝術的展示基地,地區館將轉型為標準展覽場館,與周邊世博軸、世博中心、主題館、演藝中心「一軸四館」和星級酒店等共同打造以會議、展覽、旅遊、活動和住宿為主要功能的現代化服務聚集區。

那麼,處於如此搶眼的地理位置,又擔負著如此重要的文化指認使命,中國館的形態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它是世博會園區的核心建築與點睛之筆。

在國家建設部、中國建築學會和上海世博局的指導下,上海世博(集團)****作為中國館業主單位,於今年4月25日向全球華人發出徵集設計方案的強烈訊號。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內,收到344件方案。最終在多位中科院院士、建築學家的主持下進行兩輪評審,確定8件方案入圍。

然後又圍繞「唯一性、標誌性、地域性和時代性」標準,進行最後一輪評審。通過投票表決,確定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的「東方之冠」方案、清華安地建築設計公司和上海建築設計院的「疊篆」方案、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龍」方案勝出。9月初,對3個方案進行整合深化。

光是部級領導參加的討論會就召開了20多次,***常務會議也有過3次討論,最終確定了現在這個建築形態。世博集團董事長戴柳對本刊記者反覆強調一點:「這是領導、專家、民眾以及外國同行智慧的結晶。

」電腦顯示屏上,一個超級斗拱在關注的目光中緩慢旋轉、翻騰,整體與細部、鳥瞰與側面、個體與環境,無不展現中國文化的內在魅力和哲學思考。

「其實,這個建築只是外形像斗拱,並沒有相互穿插依託的樑、栱、栔等部件,它是一個整體。」在世博集團的小會議室裡,世博集團董事長戴柳接受了《新民週刊》的專訪,他以儒雅的語調向記者闡述了這個建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

「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鬥狀的主體建築。遠處眺望或在下面仰視的話,也會發現它像一個古代的冠帽,也像一個裝糧食的鬥,所以有人稱它為『東方之冠』、『天下糧倉』。一個好的建築,可以給人多方位的觀察和理解,引發豐富的聯想。

當然,人們會發現,它從中國古代建築的斗拱中直接獲得了藝術靈感和精神依託。斗拱是層層疊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緊,看似零碎的部件,卻有難以估量的承載力,可以托起千鈞重量。你想想,中國這麼一個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數千年來不就是依靠一種超常的凝聚力和忍辱負重、和衷共濟精神,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嗎?

斗拱是一個極具象徵性、並能引發散發性思維的意象,我想中國人都願意賦予它這樣的意義。同時,前來參加世博會的外國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國的。世界上有三大建築體系,只有中國古代建築極其智慧地採用了斗拱。

透露一下吧,雖然設計團隊是清一色的中國人,但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對最後方案發表了重要意見。」

在新技術中體現深切的人文關懷

在戴柳董事長的闡述過程中,這個巨大斗拱也彷彿在記者眼前徐徐轉動。

「作為代表國家形象的中心展館,它必須在特定的場合讓人享受儀式感,領略大國風範。」戴柳說,「國家館前面是城市廣場,在大型活動中,人們要登上臺階進入坐北朝南的國家館,會享受到與周邊環境一起上升的愉悅感。在恰如**行板的節奏中,美景在我們眼前次第開啟。

如果是電視直播的大型活動,這裡的景觀也非常好,水平的地區館是一個挑空的建築,在33米高的平臺上有開闊的水面和層次豐富的綠化,惠風和暢,天高雲淡,它可能成為上海最能出鏡的公共空間之一。然後,我們可以通過兩臺自動電梯和四根立柱內的垂直電梯(每根立柱內有三臺)進入國家館各個層面。每個電梯口的朝向都是順時針的,便於遊人辨識,而且通過臺階來提升每個樓層,旋轉上升,設計很人性化。

如果我們登上最上層平面酷似九宮格的觀景平臺——這邊風景獨好,在63米的制高點上,浦江兩岸美景盡收眼底。」

按規定,所有參展國的展館高度均不能超過25米。

當然,如果我們從盧浦大橋和南浦大橋去浦東世博園區,在行進的過程中,會發現這個建築隨車行路線而升起在前方視野,並展現多個側面。如果我們來到它的面前,也會感受到一種恢巨集的氣勢,併產生高山仰止的感覺,它向外最遠至43米的挑出層給我們及時的庇護。

在地區館的外牆,設計者採用中國古老的文字——篆書來記錄中國漫長的朝代,傳達中華人文地理資訊。在外牆上還會適時地鑲嵌一個2.7米見方的視窗,用簡稱來標明牆體後面展館所屬的省份。

建築邊界引入江南園林的理念,以現代園林空間園柔化建築與城市的關係。「當然,我們也可以種植一些農作物,讓遊人參與或目睹它們的成長過程,然後到了收穫的季節就加工成糧食或新能源,完成一次現代農業的實驗,全面提高中國館的科技生態環保示範作用。」戴柳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構思。

為順應世界潮流,承接時代精神,中國館的設計還引入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環保節能的理念。挑出層如此寬闊的建築本身就是對力學和材料學的有力挑戰,難度自不待說。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廳是東西南北皆可通風的空間,在四季分明的上海,無論展會期間各種氣候如約而至,讓觀眾都能感到有一股股與人體相宜的氣流在撫摸自己的肌膚。

外牆材料為無放射、無汙染的綠色產品,比如所有的門窗都採用lom-e玻璃,不僅反射熱量,降低能耗,還可能會噴塗一種塗料,將陽光轉化為電能並儲存起來,為建築外牆照明提供能量。地區館平臺上厚達1.5米的覆土層,可為展館節省10%以上的能耗。

國家館頂上的觀景臺也可能引進最先進的太陽能薄膜,儲藏陽光並轉化為電能。頂層還有雨水收集系統,雨水淨化用於沖洗衛生間和車輛。主體建築的挑出層,構成了自遮陽體型,已經為下層空間遮陰節能了。

所有管線甚至地鐵通風口都被巧妙地隱藏在建築體內。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中國傳統建築體現的是圍牆思維,內斂而封閉的文化暗示影響深遠,但國家館突破了這個數千年來的「城牆」,它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場館,沒有「行人止步」的命令。它的挑空設計為民眾自由進入與穿行提供了極大方便。紅色的斗拱以前所未有開放度和包容度,展現了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及親和力。

「到時候,我們還會引進先進的互動資訊科技,創造最新的、令人難忘的博覽參觀體驗。它的功能延伸不可估量。」戴柳還透露,將來民眾可從地鐵8號線站點直接上來進入展館,進行各種公共活動。

「這就是古風今形,既融入傳統元素,從中國文化的源泉中汲取靈感,同時每個細節又散發出現代精神,傳遞中華民族和平崛起之時那種積極的、溫和的、開放的、勇往直前的姿態。中國館是面向未來的,中國館的設計與建設要把握建築本身與展覽展示的發展趨勢,確保50年不落後。」

兩年後,這個巨大的紅色斗拱將如期升起在我們的視野中,它的標誌性、力學美感和文化內涵必將大大提升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每天每天,它的一角會挑起從東海海面噴射而來的一抹朝霞,傳送中國改革開放的最新訊息

2023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外形設計像什麼設計寓

國家館居中升 bai起 層疊出挑,採用極富du中國zhi 建築文化元素的紅色 鬥冠 dao造型 展館建回築外觀以 東方之冠,鼎盛答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展館的展示以 尋覓 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 東方足跡 尋覓之旅 低碳行動 三個展區,在 尋覓 中發現並感...

中國館設計的特點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築的特點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表現出了 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的中國文化精神與氣質。展館的展示以 尋覓 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 東方足跡 尋覓之旅 低碳行動 三個展區,在 尋覓 中發現並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世博會結束後,更名為中華藝術宮 位於...

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理念是什麼,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中國國家館以 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為主題,由於形狀酷似一頂古帽,因此被命名為 東方之冠 東方之冠 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居中升起 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 象徵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 東方之冠 地區館水平,以舒展的平臺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 柔性 親民 層次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