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三的意思,而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2021-03-04 00:28:20 字數 5687 閱讀 3882

1樓:秋槿光年

1、本義,名詞(本義只見於古文):衍生萬物的天、地、人。

例: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東漢·許慎《說文》

白話釋義:三是衍生天、地和人的源頭。

2、數詞:二,四之間的正整數。

例:三,數名。——北宋·陳彭年 丘雍《廣韻》

白話釋義:三是數學名詞。

3、形容詞:眾多的。

例: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話釋義: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

4、副詞:多多地,一再地。

例:魯仲連辭讓者三。——西漢·劉向《戰國策》

白話釋義:魯仲連多次推辭堅決不接受。

組詞解釋:

1、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見柴曰:「汝狡兔三窟,何歸為?」

2、事不過三:指同樣的事不宜連作三次。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

3、三顧茅廬: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2樓:蚊子娃娃

古文中「三」不是確定的數字,是約數,代表的是多個的意思。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人行必有我師等

3樓:平常心新號

三 sān

表示多數或多次:~番五次│一而再,再而~。

文言文中的「三」指的是什麼?除了表示個數是三個之外還有哪些含義?

4樓:結局悲餘夢在

也表示多次或多數,比如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還有中國古代思想家用以稱天地氣合而生萬物的和氣 ,比如如三一(道家指由精、神、氣三者混而為一之道)。

另外三也是個姓氏。

希望能幫到你

5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文中,三,大多表示多次,無數次,不是具體的量化詞。

6樓:東方軒涵

三一般不表示三個,而是很多個

7樓:融越良如凡

泛指多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而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 而 ér〈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

「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同本義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頰毛也。——《說文》

◎ 而 ér《連》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 而 ér〈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 而 ér〈助〉

(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of]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 而 ér《語氣》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 而 ér〈動〉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 而 néng

通「能」。

〈名〉才能 [ability]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異之。——《管子·樞言》。微而,猶無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書·慎法》

〈動〉能夠 [can]

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湯武與 恆繆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辭·九章·惜往日》

「而」在古文中的3種意思分別是什麼

9樓:zero天秤

一、而(ér)的具有實義的三個解釋:

1、《名》頰毛;鬍鬚。《周禮·考工記》:「作其鏻之而。」意思是:鱗片的頰毛。

2、《代》通「爾」你,你的。《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意思是:你的父親常叫我,去京城任職。

3、《動》通「如」。好像《察今》:「軍驚而壞都舍。」意思是:軍隊驚擾好像房屋倒塌。

二、「而」無實義的三個解釋:

1、《連》表並列關係。《論積貯疏》:「苟粟多而財有餘。」意思是: 糧食多,而且錢財還有富餘。

2、《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意思是: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舍很遠啊。

3、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俄而,百千人大呼。」意思是:不一會兒,千百人在大聲喊叫。

擴充套件資料

一、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二、而——《說文解字》

1、而【卷九】【而部】

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如之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2、而《說文解字》白話版:

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 作邊旁。

10樓:文以立仁

而(ér)在古文中可作名詞、代詞、動詞、連詞、助詞及詞綴。

1、名詞。

即「而」作為象形字的本義:鬍鬚。

2、代詞。

表示你;你的。如:「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再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翱事》

3、動詞。

通「如」。好像。如:「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4、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表並列關係。如:「苟粟多而財有餘。」 《論積貯疏》

表相承關係。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

表示遞進關係。如:「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勸學》

錶轉折關係。如:「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餚之戰》

表修飾關係。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

表假設關係。如:「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信陵君竊符救趙》

表因果關係。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如:「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祭妹文》

5、助詞。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如:「虞之與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如:「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論語·子罕》‍

6、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如:「俄而,百千人大呼。」 《**》 再如:「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

11樓:匿名使用者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12樓:小白不是

1、而(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注: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錶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1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問說》

2 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你(們)、你(們)的 例釋:1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2 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1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兵字在古文中有什麼意思而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兵,bing,上斤下廾。廾 g ng,兩隻手 持斤,併力之皃 mao 本義 兵器,古意 1 兵器 兵,械也。說文 掌五兵。周禮 司兵 司農注 戈 殳 戟 酋矛 夷矛也。2 軍人 軍隊 士兵 兵強馬壯。復使之興兵助戰以責其大義,而朝鮮帖帖然。明 陳繼儒 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

「而」字的意思有多少種「而」字在古文中

而 1 連詞 1 表並列 今譯為 而且 又。例釋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注 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2 表修飾 今譯為 著 地。例釋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逍遙遊 3 表順承 今譯為 就 才。例釋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4 表假設 今譯為...

過在古文中的意思在古文中,以有些意思?

過 釋義 姓。過 名 古國名處澆於過,處豷於戈。左傳 襄公四年 姓,過國之後 過 動 形聲。從辵,表示與行走有關,咼聲。本義 走過,經過 同本義 過,度也。說文 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 滕文公上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杜牧 阿房宮賦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呂氏春秋 察今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