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鑑別古玉

2021-05-17 10:09:57 字數 5966 閱讀 1379

1樓:匿名使用者

玉的涵義廣,一般地說,自然生成的、加工後成為細膩勻潤、色彩鮮豔、質地堅韌、化學效能穩定的美石,都可歸入玉類。人們平時說的玉,其實是以軟玉和硬玉為主。軟玉是指透閃石——陽起石礦物組成的玉石,即白玉、青玉、碧玉、黃石等;硬玉是指與軟玉性狀接近的源自緬甸的翡翠。

而鑽石、紅藍寶石、瑪瑙、珊瑚、媒晶、龜甲之類,則屬於「有機質寶石」。對於軟硬玉的要求比較一致,即質地堅硬緻密、色澤晶瑩鮮麗為佳。 玉文化是中國深奧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有關玉的趣聞逸事,更是豐富多彩、光怪陸離,讓人目不暇接。

從「玉」字的漢字有約500個,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描述,許多都加了個「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體……即便是為正義作出犧牲,也以「玉碎」來形容。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最早的資料見於距今1。2萬年的遼寧海城仙人洞遺址,它是一件蛇紋石質地的石器。

之後有距今7000餘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的項間掛飾小玉璜,約2023年前的上海崧澤遺址下層馬家浜文化的耳飾、玉環等。這些玉器因當時生產材料稀少,一度被作為工具使用。後來隨著磨製技術的發明,人們終於規律性地發現了石材中還有一批經磨製後顯露出特別細潔、美豔的材料。

雖然人們尚不知其為玉,但已被有意選出,專門用於人體的裝飾。 初玩玉的由於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仿玉製品的辨識,恐怕是贗口若懸河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

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製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範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位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範線。用手摸、手眼看都會有所發現。

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大大小小的氣泡。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鑑定玉的真假,可從3個觀察:

一、由於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鬆,缺乏玉的緻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詢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能確認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中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如此等等,還有好多種色。 但它們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古玉辨偽說起來已是一個老話題了。

據記載,宋代已有玉器鑑定了,這是因為宋人尚古,已經有仿古玉問世;晚明文人風雅懷舊,偽古玉大量出現;清代皇上嗜古,捨得用好玉,並有大量出土的玉為標本,仿古玉再起高潮;**初洋人需要,能謀**;上世紀80年代港臺熱需,供不應求;現代更有眾多的收藏愛好者追索,所以偽古玉是隨市場的冷暖起伏,應運而生。

傳世古到此為止的鑑別十分複雜,2023年臺北出版的《故宮古玉圖》,許多西周、春秋、戰國、兩漢、唐宋的器物,後來確定是明晚期人為古玉。不少國外的大博物館,請了國內專家,在他們的藏品剔除偽古玉。博物館尚且如此,業餘愛好者想一步到位,百無一失恐怕不太容易。

我們知道,只要不是有出土報告的科學發掘,或流傳有序的古玉都是傳古。傳世古中真偽摻雜,有真正的古玉,也有古時候製造的仿古玉、偽古玉,其數量及其龐大,再加上現代正是偽古玉製造的高峰時期,可以利用最新技術和手段,利用大量的古玉資料,刻意仿造出「逼真的到代古玉」。面臨這樣複雜的局面,古玉愛好者如何識別、判斷以免上當受騙呢?

一般來說,談及辨玉都是以造型、紋飾是什麼時代風格,鏤雕的線條是否剛勁有力,做工神韻是否到家……云云,這些方法本沒有錯,只是對於業餘愛好者卻難以掌握。這是因為業餘愛好者沒有機會接觸真正的古玉,到博物館**,只是隔著玻璃如同隔衣服撓癢癢,不能上手,不能用放大鏡觀察細總後做工、皮殼、沁色和研究把握各時代的神韻技法。於是,容易被偽造者矇住眼睛。

如果依照玉器圖冊來對照,也往往十有九錯。所以必須有一個適合業餘愛好者的辨玉辦法,這個辦法要行之有效,易學易懂。 筆者以為,對於業餘愛好者,保險的鑑偽辦法是依循識玉、識工、識沁、識假、識形、識紋、斷代、估價,這個一個順序。

首先是識玉,以免花錢買了一塊石頭;而後是識工,分清是老工還是新工;然後是識沁,看看沁色是真是假;再來識假,觀察有否做假的痕跡。如果玉是和田玉,工是老工,沁色也不錯,又沒有做假的痕跡,最起碼這是一件真古玉,有收藏價值。而再進行識形、識紋、斷代和估價,確定是件什麼東西,是什麼朝代的,價值如何?

前面四步確保了古玉是開門的,後面四步再詳加**和斟酌,一時定不了也沒有關係,可以慢慢研究,是否古改?古仿?還是古偽?

到底是什麼時代的?也許還要請教專家。總而言之,後四步是隨各人的「道行」高低,逐步深入,這是業餘愛好者的提高階段。

新玉和舊玉的鑑定不同。新玉的鑑定側重於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而舊玉的鑑定相對複雜,除了對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別玉器的製作年代及其歷史價值。

對玉器歷史價值的考證,是以明確的時代為基礎。要熟悉各時代玉器的常見造型、特色工藝、流行色質。可以經常參閱有關玉器方面的書籍和資料,這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玉器的斷代水平產生一種理性的提高。

而儘可能地多接觸實物,可以校正對書中的**與實物之間的視差。 對古玉的鑑定不難,先秦以前的古玉一般都是軟玉,玉的硬度大於5就要敬而遠之。其次反覆觀察造型,查閱相關文物收藏的標準、文物的特徵和工藝特點,進行比較,對現世的異型古玉注意造型和工藝的細微部分,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人文特點。

如眼、刻紋、孔型和神態是否有現代人文和工藝的特點,有者敬而遠之。最後是對玉沁進行觀察和分析,軟玉不耐酸鹼,不同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沁玉的情況不一樣。俗稱「玉有十三沁」,隨年代的久遠,沁物的力度太小,玉的受沁度和受沁部位是不一樣的。

通過透光照射發現玉的沁色高度均勻,可以斷定是假古玉。另外,還原玉色時要仔細觀察退沁的變化,能通沁而且退沁時有層次、有先後、有散落無法退沁和隔紋便是真古玉,否則是仿品。如果玉的色退沁很快,並顯玉的本質則是真品。

因為現代物理化學制造的玉沁是永久損毀性沁色,這是一種腐蝕性工藝,用退沁法是無法解決的。由於玉本身具有排渣的特性,久埋地下,玉自身能把內部雜質向外排除,所以退沁時有層次,退出之物也易離玉而去,觀退出之物在水中的清亮混濁也可知玉的沁物久遠端度。但在玉隔的玉質較差,一般退沁時效果不好,觀察玉隔中沁色也可知久遠。

仿古玉有悠久的歷史,古法與現代雖然仿造的方法不同,但效果相近。因為是「造假」,仿造者不願意出頭露面,仿造的工藝也諱莫如深,常會因世亂、災荒等原因而失傳。明代高濂說:

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淡墨色玉,如式琢成。說明古時候是從造料、依樣仿造上先下手。清代陳氏記述:

宋宣和、政和間,玉賈贗造,將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提示了古代染色的方法。仿造者現代方法也保密,據資料介紹,現代化作偽方法大致如下:

一、酸性作舊:用氫氟酸、硝酸加紅色鹼性橙、硃砂、黃色高錳酸鉀、黑色硫化汞;用牙科粉做灰皮或用環氧樹脂加磷苯二鉀酸、二丁脂、乙二胺塗抹烘乾、打磨。

二、熱燒作舊:塗氫氧化鈉,悶兩天即燒出雞骨白。

三、鹼性作舊:用黑硫化汞、黃用三氧化鐵加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矽酸鈉,再加豬油進高壓釜(80至12大氣壓160°c至200°c),4天出來有玻璃光,皮殼吃得深,可仿戰國漢器。做舊程式是,先加溫、冷卻成裂,再敷色(鹼性橙、鹼性綠、硫化汞、氫氟酸、硝酸、高錳酸鉀、鐵紅、地板黃、鞋油、瀝青、薑黃),後用高溫高壓燻烤(氣沁、煙微粒沁)、酸(鹼)埋土等法做成。

不過人工作舊作色只能貌似,而不能真像。因為在短短的時間內,不可能造就幾百上千年的效果,區別在於: 1、腐蝕與風化不同。

人為腐蝕效果一致,不自然;自然風化是天然生成,蝕變佈局非常自然。 2、人工鈣化與天然鈣化不同。人工做的鈣化色澤一樣,光透下「紮根」均勻,有的表皮掉渣;天然鈣化色澤多變,光透下「紮根」不均勻,表皮的皮殼除強烈蝕變和機械磕碰外,一般完好,有表光。

3、作沁與自然受沁不同。作沁顏色浮在表面,光透下內部看新;自然受沁純出天然,沁色伸入內部,玉質通體變色並有一定的規律。 4、古玻璃光表光與新玻璃光表光不同。

古玻璃光表光柔和;新玻璃光表光扎眼,兩者的玉質新老也不一樣。 b5、邊石次玉的綹裂與好玉風化後的綹裂不同。玉石的綹裂是由玉的性(變質成玉和地質構造時留下的玉質的方向性)、內應力和外力衝擊所造成的;而好玉風化受沁後的綹裂是玉質變鬆,內應力釋放成綹,大多在表面,比較細微。

6、邊玉劣玉的色澤與好玉轉色不同。邊玉劣玉的色澤是天然生成或風化而成,是在低濃度長時間下形成的,特點是色帶的色度變化不大,同一色帶色澤一致;好玉轉色是區域性的變化,是在墓室中高濃度、短時間的環境下形成的(相對玉的生成、風化的時間),它的色度變化大,有規律可循。 7、吃土與塗色不同。

吃土伸入玉質內部,但表皮完好;人造吃土往往是用水摻土塗抹或著色而成,不是色澤彆扭就是皮殼不同。 8、人造皮殼與天然皮壺不同。人造皮殼是酸蝕喝蠟、鹼燒搶色、提油做色、上蠟抹油等方法做成,如用水煮一下,皮殼感馬上不同;天然皮壺是千百年風化而成,自然不變。

古玉的盤出,自古就有介紹。《玉說》中介紹:「盤舊玉法,以布袋囊之,雜以麩屑,終日揉搓撫摩,累月經年,將玉之原質盤出為成功。

」 在這些典籍中,古人介紹古玉盤出的方法都是實踐之法,然一些均不易操作,其原理也容易考證。究竟玉的盤出由生變熟是什麼機理?盤出之後到底會成什麼樣子?

用什麼方法最為科學?玉遇上鐵、銀、汙物、鼻油等後,是否就會盤不出來?這些問題目前難以有個滿意的結論。

這是因為古人沒有說透,而現代人生活節奏很快,不會有人依古法炮製,盤出之玉應該怎樣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總之,目前尚無現成的答案。現就個人的認知與實踐,意欲談一下盤功與盤玉的一些見解,供同好共同探求。

玉開採之後,在常溫壓下,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是十分穩定的。但是一旦遇上酸、鹼、高溫、強氧化環境,玉分子就會分解成常溫常壓下的小分子,從而生成新的穩定礦物。玉的受沁,推其原理,是這種化學變化及外源物質介入雙重作用的結果。

玉的化學結構發生了變化,要使其重新還原到原來的分子結構一件不可能的事,因為玉已經失去了原來成礦時的條件,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玉的盤出不可能是簡單的還原,而是另有其理! 玉的盤出究竟是什麼道理呢?首先要肯定一點,就是玉確實能夠盤出,或盤出後確實能使玉的色澤、潤度得改善。

在當今許多專著中也有多項介紹。但是諸多專著中均未人化學、物理、礦物轉化、有機物參與、物質轉化的角度加以論述,所以盤玉機理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以查到。以本人的實踐和愚見,玉的盤主主要有如下幾個條件:

1、受沁淺的皮殼,在人體和物件長期的盤摩下,表皮吃土、積垢和氧化物被磨去,下面玉質得以透露。 2、幹坑、潮坑玉在盤摩的過程中,沒有完成的化學變化,受到外源物質、水分氧氣、酸鹼參與,進一步完成和穩定。 3、溼坑、鈣化土沁較深的玉,其變質的皮殼受到盤摩之後,光滑程度得到改善,外源水分,有機油脂滲入皮殼,使原來一點不透的皮殼,在透光折射光面得到加強,相對原來的狀態,顯得圓滑潤熟。

4、水坑玉體本來皮殼透潤,加上盤功就會去掉沉垢、水頭、油頭自然重返當初。 5、一些色彩不顯的沁紋,盤玩之後受外源物質的加入(如加料燒煮),會形成令人視覺愉悅的色彩,使得沁色更加美麗。 6、人體的作用是盤摩汗沁,分沁的油脂又會氧化變質,衣飾與玉件長期磨擦生電,吸附近空氣中或附近微小塵埃,使外源物質得以滲入。

玉件隨人入浴會受到水浸、泡洗……總之,掛在身上的玉器,會隨人得到物理及化學的作用,久而久之改變了原來的面貌。 古籍上議論的猶如「意盤」之類的論述,和累月經年的布擦,估計是沒有道理和很難辦到的。只有進一步解密盤功與玉質的關係,才能最終搞清如何才是最好的「盤功之道」。

總而言之,仿古玉不易,辨古玉也不易,也許這正是玩玉的魅力!有關玉璧的用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不一。然而「蒼璧禮天」之說,歷來在玉學界占主導地位,認為「璧」是祭天的禮器。

筆者認為,這是後人為璧塗上一層虛幻的迷信色彩,而絕非與「璧」俱來的內涵。 另有觀點,把「璧」理解為財富的象徵,從良渚墓葬看,出土有大小不同規格的「璧」,甚至還有很整齊地堆疊在一起的現象,作為殉葬品,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死者生前的財產狀況和社會地位,因此,「璧」具有財富的和象徵意義,是存在現實依據的。 據文獻記載,歷史上有「和氏璧」以十五城而不易的故事,這裡除去表述「和氏璧」彌足珍貴之外,還道出「和氏璧」本身含有另一種社會功能——交換。

在原始社會,交換形式大多以物易物,而其間,極有可能就存在一種共同的價值尺度,即出現了一種錢幣的替代品,譬如說「璧」,便正好充當了這樣的角色。 在文字未發明之前,「璧」作為早期出現的貨幣形式,雖無法用數字表示幣值的高低,但可以通過形狀大小體現量化程度。做個大膽設想,一塊小璧換一隻羊、一塊大璧卻能換一頭牛,如此等等。

假如這種設想與歷史真實相吻合,那麼墓葬中「璧」有大有小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許是巧合吧,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開始用金屬鑄造制錢,直到今天,人們祭掉亡靈燒給陰間的紙錢(錢串子),其形狀也與「璧」大同小異。這種情況屬歷史的偶然,還是貨幣發展的必然?

倒是很值得求證的命題。

古玉怎麼見真假怎麼辨別古玉真假?

古玉鑑定六法 近年來,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突破了前人鑑定古玉的一些理論,給辨偽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我們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 客觀的 全面的分析鑑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 考證 猜測去鑑定真偽。下面根據我個人多年的收藏...

如何鑑別真的玉,怎麼鑑別玉是真是假

想知道哪個是真的玉,就必須要知道哪個是假的玉。一是看玉質是否自然,過於通透 過於均勻的可能是假貨 二是看顏色,顏色不自然,過於均勻的 過於鮮豔的,假貨看可能性大 三是物 美 價廉的玉石翡翠可認定是假貨,沒人願意虧本將高貨低價出手 四是地攤貨 景區貨不是假貨就是垃圾貨,千萬不能買。總之,玉石翡翠行業水...

原石和田玉怎麼鑑別,和田玉原石怎麼鑑別

首先要要看玉質 能判斷是和田玉 再者考慮原石的特點 是否符合和田玉的特性 最後結合自己的經驗 去判斷 和田玉原石怎麼鑑別 1 首先要辯出和田玉原石的真偽。和田玉原石的選擇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認真細緻的洞察力。從和田玉原石本身的質地 油脂度 硬度 比重等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來進行判別。正宗的和田白玉...